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文章对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20-01
高校科研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学科建设服务,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但高校的科技成果如何及时地转化成为生产力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难点,是制约高校实施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社会的瓶颈。
一、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成果本身使用价值不高。科技成果作为一种商品,首先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科技进步的贡献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最终是要被市场接受。高校的科技成果大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工业化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大量的科技成果是与企业、市场脱节的。科技人员在课题立项时,主要考虑的是是否能获得国家的资助,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否处于该技术领域的前沿,而很少考虑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
2.高校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意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产、学、研”三者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学校的科研项目比较偏重于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追求学术水平,而忽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近年来,随着“指标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引进和推广,科研论文日渐成为衡量大学实力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也因此而层层分解到老师、研究生头上,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甚至是成为评定职称以及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当论文数量成为社会衡量大学以及大学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的时候,大学内部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的愈演愈烈可以预见,对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忽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必然的。一些科研成果一旦经过鉴定,发表过文章后,就束之高阁,使得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变成了无价的知识沉淀,造成了巨大社会资源的浪费。
“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 计划项目共85 项,占立项总数的54.5% 。承担的863 计划项目数和经费额始终保持在全国总数的40%左右。“十五”前4 年,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 921 项,占立项总数的77.9%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56 项,占立项总数的56.2% ;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3 项,占立项总数的63.3% ;获准建立创新研究团队42 项,占立项总数的52.5% 。“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承担各类课题61.9 万项,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 300 多亿元,年均递增18.5% 。但真正能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仍然很少,一些高水平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尚处在实验室阶段,还需进行中试,才能进行规模化的工业生产。
3.高校中科技成果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平衡。高校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科技成果特别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已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主要是职务发明成果, 成果转化的受益主体难以确定, 高校往往以职务发明为由将科技成果单位化, 对成果的完成, 强调高校科研环境和条件的提供, 而忽视科研人员自身的努力和贡献。 在利益分配上, 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报酬, 以至降低了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开发的热情, 也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与校外私下合作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缺乏。一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形成产品要经过实验室阶段、中试和规模化生产三个阶段。而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能争取到的资金往往最多只能用于实验室阶段,后续大量资金一般情况下只能由风险投资公司或企业提供。而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和企业往往只有在零风险时才肯投资。
5.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主要靠学校的科学技术处,产业办或老师个人。而成果是否能转化跟科技处或产业办没有太大的利益关系。老师作为研究者,他们大量的精力要投入在教学和科研中,很少能推广他们的科技成果,很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也不擅长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如何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要充分认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我国高等学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要顶天立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还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加快成果的转化。高校领导不能只重视教学和基础研究,而忽略成果的转化;只注重课题的争取和论文的发表,而忽视科技成果转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整体水平提高的作用。科研人员要全面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2.深化高校体制改革,鼓励师生创新创业。首先,要完善目前高校评价体系, 提高评价指标中的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权重,并尽量反映出社会、高校、个人三者需求的同一性和一致性。其次,高校要按照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精神,深化校内科研体制改革,直接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项目,给予科研人员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资助。改革科研人员的考核、分配制度,从政策上保证从事科技服务、科研开发和转化的科研人员享受公正的待遇,使得他们能全面地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3.建立广泛的合作体制。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高校行为, 也是政府和企业行为。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是科技成果的发源地;政府是科技政策的制订者, 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投资者。政府可利用竞标择优机制,以财政经费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需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搭建高校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沟通,解决高校老师科研经费匮乏的问题和企业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4.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高校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健全管理体制,建立一种既能加强科技创新、适合高校特点,又与市场经济相协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评价模型。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产业,加强不同性质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建设,引导各种技术创新、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等中介机构为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风险投资市场化条件。提高高校中介服务水平和能力,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广的技术经纪人。对高校中介性质的科技管理机构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将收益与贡献挂钩,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 江苏南京 210009)
(责编:纪毅)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20-01
高校科研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学科建设服务,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但高校的科技成果如何及时地转化成为生产力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难点,是制约高校实施科研成果产业化、服务社会的瓶颈。
一、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成果本身使用价值不高。科技成果作为一种商品,首先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科技进步的贡献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最终是要被市场接受。高校的科技成果大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工业化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大量的科技成果是与企业、市场脱节的。科技人员在课题立项时,主要考虑的是是否能获得国家的资助,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否处于该技术领域的前沿,而很少考虑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
2.高校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意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产、学、研”三者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学校的科研项目比较偏重于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追求学术水平,而忽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近年来,随着“指标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引进和推广,科研论文日渐成为衡量大学实力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也因此而层层分解到老师、研究生头上,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甚至是成为评定职称以及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当论文数量成为社会衡量大学以及大学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的时候,大学内部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的愈演愈烈可以预见,对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忽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必然的。一些科研成果一旦经过鉴定,发表过文章后,就束之高阁,使得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变成了无价的知识沉淀,造成了巨大社会资源的浪费。
“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 计划项目共85 项,占立项总数的54.5% 。承担的863 计划项目数和经费额始终保持在全国总数的40%左右。“十五”前4 年,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 921 项,占立项总数的77.9%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56 项,占立项总数的56.2% ;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3 项,占立项总数的63.3% ;获准建立创新研究团队42 项,占立项总数的52.5% 。“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承担各类课题61.9 万项,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 300 多亿元,年均递增18.5% 。但真正能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仍然很少,一些高水平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尚处在实验室阶段,还需进行中试,才能进行规模化的工业生产。
3.高校中科技成果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平衡。高校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科技成果特别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已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主要是职务发明成果, 成果转化的受益主体难以确定, 高校往往以职务发明为由将科技成果单位化, 对成果的完成, 强调高校科研环境和条件的提供, 而忽视科研人员自身的努力和贡献。 在利益分配上, 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报酬, 以至降低了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开发的热情, 也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与校外私下合作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缺乏。一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形成产品要经过实验室阶段、中试和规模化生产三个阶段。而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能争取到的资金往往最多只能用于实验室阶段,后续大量资金一般情况下只能由风险投资公司或企业提供。而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和企业往往只有在零风险时才肯投资。
5.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主要靠学校的科学技术处,产业办或老师个人。而成果是否能转化跟科技处或产业办没有太大的利益关系。老师作为研究者,他们大量的精力要投入在教学和科研中,很少能推广他们的科技成果,很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也不擅长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如何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要充分认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我国高等学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要顶天立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还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加快成果的转化。高校领导不能只重视教学和基础研究,而忽略成果的转化;只注重课题的争取和论文的发表,而忽视科技成果转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整体水平提高的作用。科研人员要全面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2.深化高校体制改革,鼓励师生创新创业。首先,要完善目前高校评价体系, 提高评价指标中的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权重,并尽量反映出社会、高校、个人三者需求的同一性和一致性。其次,高校要按照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精神,深化校内科研体制改革,直接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项目,给予科研人员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资助。改革科研人员的考核、分配制度,从政策上保证从事科技服务、科研开发和转化的科研人员享受公正的待遇,使得他们能全面地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3.建立广泛的合作体制。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高校行为, 也是政府和企业行为。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是科技成果的发源地;政府是科技政策的制订者, 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投资者。政府可利用竞标择优机制,以财政经费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需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搭建高校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沟通,解决高校老师科研经费匮乏的问题和企业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
4.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高校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健全管理体制,建立一种既能加强科技创新、适合高校特点,又与市场经济相协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评价模型。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产业,加强不同性质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建设,引导各种技术创新、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等中介机构为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风险投资市场化条件。提高高校中介服务水平和能力,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广的技术经纪人。对高校中介性质的科技管理机构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将收益与贡献挂钩,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 江苏南京 210009)
(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