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于在教学科学课程中提高其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教学过程设计以及选择材料和创设情境等几个角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
在小学课程中科学课程是一门具备基础性的课程,其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所以本文就对于这种独特的特点来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前提是正确地对教材进行处理
(一)根据教材来大胆创新
小学科学的教材通常来说就是按照单元来进行设计的,所以在开展教学之前应该根据每个单元的编写意愿来对教学的意图进行设计,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以及课程进度来设计教学内容。比如说在《科学》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为教授生物的多样性,如果是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的话,学期安排很可能导致这门课被安排在冬季进行。因为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寒冷所以不利于学生去学习生活的多样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新设计来进行教学安排,可以根据季节特点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师把握三维目标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跟初中的物理以及化学和生物等课程都是相通的,起到铺垫知识面的作用,同时在小学阶段如果可以成功的通过科学课程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话,对于初中以及高中的科学类课程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在小学高年级课程中安排了有关物质的学习,教材中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可以观察到物质的变化等来判断物理变化,这就要让老师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物质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产生的新物质跟之前的物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些疑问因为涉及了很多在中学阶段才会去学习的知识,所以老师只需要去引导进行浅层次的学习。
(三)设计探究活动
现在新课改等更加要求学生要深入地去认知世界,通过学生自己在世界中的感悟来进行思考。那么如何来设计探究活动来让学生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呢?比如说在科学课程中有关如何抵抗物质弯曲的课程中,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去带领学生去思考不同物质的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两个探究活动来探究物质的抗弯曲能力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比如材料的厚度以及宽度对于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在实验中可以分别增加材料的宽度以及厚度来探究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但是要注意的是,假如说在实验中每个探究活动都做得非常详细的话,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重点难点的区别,同时教学课时安排也无法承载如此多的实验内容。所以说就要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来选择重点进行实验。
二、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材料
笔者建议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展示或者教学安排。比如说上文中体积的抗弯曲能力的教学中,假如我们需要去探讨物质的形状以及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时准备了六张纸张,然后把其中几张折成不同的形状来对比形状与抗弯曲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进行自己的实验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物质的抗弯曲能力跟材料的形状也有很大关系,他们发现即便不增加材料的厚度或者宽度,只是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通过这种具备启发性材料的引入来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趣味性材料的选择
不同于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的理性,小学生具备好奇心以及较为感性的学习思维,所以具备趣味性的材料可以让他们更有兴趣来探究科学的奥秘。教师在对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这一点,应该在形式以及内容上都注重材料的趣味性。比如说在对环形山的知识进行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猜测怎样去创造环形山,然后再向学生提供沙子以及铅球或者注射器等设备以及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投掷铅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环形山的形成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撞击来形成。这里可以看出科学课程的课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室了,而是更为宽广的整个校园,甚至可以走出校园到生活里面进行教学。
(三)设置问题情境来提高有效性
设置科学课程的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以及自主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假如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就可以让其避免科学学习的枯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说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对淀粉以及碘酒等进行教学的时候,假如我们只是通过口头的描述来让学生了解米饭中淀粉的特点,并不如教师把米饭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现场品尝米饭,然后让学生在咀嚼之后说出米饭中淀粉的特点等更加具有情境性。然后再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米饭会出现淀粉。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的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因为从表面上看学生在品尝了米饭可以充分地调动其感官来进行体验,尽管米饭是一种日常食品多数学生都已经品尝过,但是课堂中的品尝可以更具趣味性以及情境性。
结语
从上文中就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注重有效性的提高是分为很多方式,可以从教学环境入手来改进,也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来进行,同时还应该做到让学生去担当教学主体。对此还需要结合新课改来进行更多的措施。
【参考资料】
[1]裘卫江.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6) .
[2]余明华. 浅议小学科学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3) .
[3]俞伟国. 关注教学细节 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1) .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
在小学课程中科学课程是一门具备基础性的课程,其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所以本文就对于这种独特的特点来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前提是正确地对教材进行处理
(一)根据教材来大胆创新
小学科学的教材通常来说就是按照单元来进行设计的,所以在开展教学之前应该根据每个单元的编写意愿来对教学的意图进行设计,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以及课程进度来设计教学内容。比如说在《科学》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为教授生物的多样性,如果是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的话,学期安排很可能导致这门课被安排在冬季进行。因为我国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寒冷所以不利于学生去学习生活的多样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新设计来进行教学安排,可以根据季节特点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教师把握三维目标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跟初中的物理以及化学和生物等课程都是相通的,起到铺垫知识面的作用,同时在小学阶段如果可以成功的通过科学课程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话,对于初中以及高中的科学类课程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在小学高年级课程中安排了有关物质的学习,教材中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可以观察到物质的变化等来判断物理变化,这就要让老师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物质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产生的新物质跟之前的物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些疑问因为涉及了很多在中学阶段才会去学习的知识,所以老师只需要去引导进行浅层次的学习。
(三)设计探究活动
现在新课改等更加要求学生要深入地去认知世界,通过学生自己在世界中的感悟来进行思考。那么如何来设计探究活动来让学生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呢?比如说在科学课程中有关如何抵抗物质弯曲的课程中,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去带领学生去思考不同物质的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两个探究活动来探究物质的抗弯曲能力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比如材料的厚度以及宽度对于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在实验中可以分别增加材料的宽度以及厚度来探究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但是要注意的是,假如说在实验中每个探究活动都做得非常详细的话,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重点难点的区别,同时教学课时安排也无法承载如此多的实验内容。所以说就要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来选择重点进行实验。
二、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材料
笔者建议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展示或者教学安排。比如说上文中体积的抗弯曲能力的教学中,假如我们需要去探讨物质的形状以及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时准备了六张纸张,然后把其中几张折成不同的形状来对比形状与抗弯曲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进行自己的实验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物质的抗弯曲能力跟材料的形状也有很大关系,他们发现即便不增加材料的厚度或者宽度,只是改变形状就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通过这种具备启发性材料的引入来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趣味性材料的选择
不同于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的理性,小学生具备好奇心以及较为感性的学习思维,所以具备趣味性的材料可以让他们更有兴趣来探究科学的奥秘。教师在对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注意这一点,应该在形式以及内容上都注重材料的趣味性。比如说在对环形山的知识进行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猜测怎样去创造环形山,然后再向学生提供沙子以及铅球或者注射器等设备以及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投掷铅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环形山的形成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撞击来形成。这里可以看出科学课程的课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室了,而是更为宽广的整个校园,甚至可以走出校园到生活里面进行教学。
(三)设置问题情境来提高有效性
设置科学课程的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以及自主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假如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就可以让其避免科学学习的枯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说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对淀粉以及碘酒等进行教学的时候,假如我们只是通过口头的描述来让学生了解米饭中淀粉的特点,并不如教师把米饭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现场品尝米饭,然后让学生在咀嚼之后说出米饭中淀粉的特点等更加具有情境性。然后再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米饭会出现淀粉。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的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因为从表面上看学生在品尝了米饭可以充分地调动其感官来进行体验,尽管米饭是一种日常食品多数学生都已经品尝过,但是课堂中的品尝可以更具趣味性以及情境性。
结语
从上文中就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注重有效性的提高是分为很多方式,可以从教学环境入手来改进,也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来进行,同时还应该做到让学生去担当教学主体。对此还需要结合新课改来进行更多的措施。
【参考资料】
[1]裘卫江.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6) .
[2]余明华. 浅议小学科学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3) .
[3]俞伟国. 关注教学细节 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