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超本地新闻网站”(hyperlocal news websites)在美国遍地开花。作为网络媒体新创公司(startups),超本地新闻网站带有极强公众参与特质。文章以美国非营利性超本地新闻网站“明尼邮报(MinnPost)”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以其为代表的美国超本地新闻网站在推动公民参与方面的实质性贡献,探索中国社区媒体可借鉴的实现社区重聚,培养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 超本地新闻网站;公民参与;明尼邮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8-0136-02
作为新媒体,互联网在整个传媒格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美国,许多离开传统媒体的记者、博客主、大学生以及“公民记者”,包括不少互联网公司,纷纷创建了不同种类的新兴新闻媒体。而近些年,“超本地新闻网站”作为网络媒体新创公司在美国遍地开花,以极强的公众参与特质,吸引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从2003年以“地方志网站(place sites)”的形式初露端倪,到2004年作为公民新闻新形式被冠以“hyperlocal”的名号屡屡提及,再到2005年—2006年在超本地公民媒体运动(hyperlocal citizen media movement)的裹挟之下蓬勃兴起,至今,超本地新闻网站在美国已经走过了10余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全新的公民参与平台,超本地新闻网站融合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社区空间,参与其中的公民,兼具虚拟和现实的“社区成员”身份。本文以非营利性超本地新闻网站“明尼邮报”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其“针对明尼苏达州热点话题广开言路”为宗旨的专栏“社区之声(Community Voice)”从2007年11月8日至2014年11月8日7年期间的内容为样本,旨在探究超本地新闻网站与社区公民参与的关系:前者是否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有效平台,是否连带产生社区的凝聚力和改变的行动力?同时,希冀反观中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以超本地新闻网站的发展经验为镜鉴,探索中国社区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作为信息资源库:提供丰富信息
“明尼邮报”在2007年创办之初,就宣称其创办目的在于为关心明尼苏达州的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以关注明尼苏达州公共事务为宗旨,并鼓励广泛的多元观点的公民讨论。作为非营利社区新闻网站,其运转资金来源于基金赞助、本地广告和会员捐款。经过几年的摸索,从2010年开始资金盈余,到2014年迎来发展最好的一年,连续5年的平稳发展,让它跻身成功的超本地新闻网站的行列。
通过表1可以发现,“社区之声”的主帖数量在7年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走势,提供了数量稳定的社区公共话题以供社区成员广泛参与讨论。而评论数的逐年攀升,也说明了“明尼邮报”在提升社区成员互动讨论的频次,扩展社区重聚的辐射范围方面确实有所建树。
根据“明尼邮报”2007年至2014年的年度报告,网站访问量从2007年的151万攀升至2014年的748万,阅读量也从2007年的542万上涨至2012年的1 250万。虽然“明尼邮报”2013年的年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给出阅读总量,但却特别提到有10万人次每月至少访问“明尼邮报”两次,这说明“明尼邮报”已经拥有一批拥趸。因而从总体上说,“明尼邮报”以较为旺盛的生产力保证了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 作为互动平台:话题互动深入
“明尼邮报”这一类超本地新闻网站作为互动平台,如同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为验证其话题互动深入程度,首先关注 “社区之声”的社区公共话题类型。在1 924条主帖中,1 491条有用户参与评论,如图1所示,不论是专栏作者还是评论用户,最为关注的主题为“政治政策”和“经济”。同时,85%的主帖内容与社区,即明尼苏达州紧密相关,69.4%的主帖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对所讨论的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过程,是公民参与的有效方式。其次,关注主贴及评论的党派针对性。通过数据分析,71.9%的主帖无明确的党派针对性,69.7%的评论持较为中立的态度,从比例上看,不带入明显党派色彩的社区公共议题讨论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第三,关注主贴及评论的观点多样性。在有用户参与评论的1491篇文章中,有32.7%的文章评论呈现单一观点的情况,67.3%的文章包含两种及以上的评论观点。
根据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针对“非营利新闻网站”意识形态部分设定的评分框架,“明尼邮报”的“社区之声”属于“党派性较弱”和观点“不偏不倚”的层级,为多元观点的表达提供了有效平台。
3 作为虚拟公共空间:线上线下熔融
网络公民参与行动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生在网络中的行动,如信息的生产和观点的交流互动,包括在线投票、在线请愿、在线捐款等形式;第二类是将网络作为组织平台和动员媒介,催生线下的公民参与行动。
在线会员捐款是“明尼邮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占比例平均在30%左右。用户在捐款支持“明尼邮报”运营发展的同时,也是对其存在价值的肯定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当然也是一种网络公民参与行动的形式。同时,“明尼邮报”会根据用户对于网站的不同程度的贡献,赋予用户参加不同线下会员聚会活动的机会,如新成员社交集会(new member coffees),“明尼烧烤(MinnRoast)达人秀”等。一系列線下活动将读者、记者,以及市政府的官员聚集在一起,不仅拓展了旧有会员模式的边界,同时通过出售入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更是一个社区公民实际参与行动的渠道。
“明尼邮报”通过这种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相互融合,既突破了传统社区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也赋予在线“虚拟社区”的虚幻影像以现实的投射。作为超本地新闻网站创造出的一个公民参与平台,“明尼邮报”打破了现实生活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藩篱,实现了虚拟公共空间与现实公共空间 1+1>2的加成效果,在培育社会资本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超本地模式之镜鉴
中国传媒业正在经历制度的重新建构,并且面对着受众对资讯内容的需求在微观上已经到达社区层面,以及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转变的挑战。在这样的动态发展中,如何把地方化的传播实践与促进社区生活复兴、提升社会参与意识、增进社会资本连接起来,就成为很重要的
课题。
首先,其核心理念是把“民有、民治、民享”的主张应用到新闻领域,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用一种社区成员彼此熟悉的声音和感觉,传递信息,交流沟通,营造公民对社区的服务性和归属感,实现社区重聚。其次,内容生产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开放社区成员提供不同主题的社区公共议题,并展开广泛的互动讨论,增强内容活力和使用黏性,使超本地新闻网站成为成员间的情感纽带。再次,经营模式强调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通过各类基金会以及读者的捐助,尽量摆脱对于广告收入的过度依赖。这一过程既是对新的受众信息需求和媒介接触习惯的适应,也是向社区新闻本质回归的努力,是可借鉴的媒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D’heer Evelien, Paulussen Steve. The Use of Citizen Journalism for Hyperlocal News Production[J]. Recherches en Communication, 2013(39): 151-164.
[2]Emily.M., David.K., Karen,R. Defining hyperlocal media: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C]. Suntec, Singapor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09.
[3]Jan Schaffer. Citizen media: Fad or the future of new? The rise and prospects of hyperlocal journalism[R]. Knight Citizen News Network, http://www.kcnn.org/research/citizen_media_report, 2007.
[4]Rob Tornoe. Honing in on Hyperlocal: Street Fight Summit Delivers Insight on Growing Market[J]. Editor & Publisher, 2013(Vol. 146, No. 3): 44-48.
[5]Steven Barnett, Judith Townend. Plurality, policy and the local: can hyperlocals fill the gap? [R]. Meccsa Conference, 2013.
[6]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M].刘波,祝乃娟,张孜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任琦.美國社区新闻网站的崛起——兼谈美国经验对中国社区媒体发展的启迪[J].传媒,2012(6):25-27.
[8]张建中.美国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模式创新分析——以“圣地亚哥之声”和“明尼邮报”为例[J].新闻界,2013(7):65-69.
关键词 超本地新闻网站;公民参与;明尼邮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8-0136-02
作为新媒体,互联网在整个传媒格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美国,许多离开传统媒体的记者、博客主、大学生以及“公民记者”,包括不少互联网公司,纷纷创建了不同种类的新兴新闻媒体。而近些年,“超本地新闻网站”作为网络媒体新创公司在美国遍地开花,以极强的公众参与特质,吸引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从2003年以“地方志网站(place sites)”的形式初露端倪,到2004年作为公民新闻新形式被冠以“hyperlocal”的名号屡屡提及,再到2005年—2006年在超本地公民媒体运动(hyperlocal citizen media movement)的裹挟之下蓬勃兴起,至今,超本地新闻网站在美国已经走过了10余年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全新的公民参与平台,超本地新闻网站融合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社区空间,参与其中的公民,兼具虚拟和现实的“社区成员”身份。本文以非营利性超本地新闻网站“明尼邮报”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其“针对明尼苏达州热点话题广开言路”为宗旨的专栏“社区之声(Community Voice)”从2007年11月8日至2014年11月8日7年期间的内容为样本,旨在探究超本地新闻网站与社区公民参与的关系:前者是否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有效平台,是否连带产生社区的凝聚力和改变的行动力?同时,希冀反观中国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以超本地新闻网站的发展经验为镜鉴,探索中国社区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作为信息资源库:提供丰富信息
“明尼邮报”在2007年创办之初,就宣称其创办目的在于为关心明尼苏达州的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以关注明尼苏达州公共事务为宗旨,并鼓励广泛的多元观点的公民讨论。作为非营利社区新闻网站,其运转资金来源于基金赞助、本地广告和会员捐款。经过几年的摸索,从2010年开始资金盈余,到2014年迎来发展最好的一年,连续5年的平稳发展,让它跻身成功的超本地新闻网站的行列。
通过表1可以发现,“社区之声”的主帖数量在7年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走势,提供了数量稳定的社区公共话题以供社区成员广泛参与讨论。而评论数的逐年攀升,也说明了“明尼邮报”在提升社区成员互动讨论的频次,扩展社区重聚的辐射范围方面确实有所建树。
根据“明尼邮报”2007年至2014年的年度报告,网站访问量从2007年的151万攀升至2014年的748万,阅读量也从2007年的542万上涨至2012年的1 250万。虽然“明尼邮报”2013年的年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给出阅读总量,但却特别提到有10万人次每月至少访问“明尼邮报”两次,这说明“明尼邮报”已经拥有一批拥趸。因而从总体上说,“明尼邮报”以较为旺盛的生产力保证了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 作为互动平台:话题互动深入
“明尼邮报”这一类超本地新闻网站作为互动平台,如同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为验证其话题互动深入程度,首先关注 “社区之声”的社区公共话题类型。在1 924条主帖中,1 491条有用户参与评论,如图1所示,不论是专栏作者还是评论用户,最为关注的主题为“政治政策”和“经济”。同时,85%的主帖内容与社区,即明尼苏达州紧密相关,69.4%的主帖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对所讨论的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过程,是公民参与的有效方式。其次,关注主贴及评论的党派针对性。通过数据分析,71.9%的主帖无明确的党派针对性,69.7%的评论持较为中立的态度,从比例上看,不带入明显党派色彩的社区公共议题讨论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第三,关注主贴及评论的观点多样性。在有用户参与评论的1491篇文章中,有32.7%的文章评论呈现单一观点的情况,67.3%的文章包含两种及以上的评论观点。
根据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针对“非营利新闻网站”意识形态部分设定的评分框架,“明尼邮报”的“社区之声”属于“党派性较弱”和观点“不偏不倚”的层级,为多元观点的表达提供了有效平台。
3 作为虚拟公共空间:线上线下熔融
网络公民参与行动从总体上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生在网络中的行动,如信息的生产和观点的交流互动,包括在线投票、在线请愿、在线捐款等形式;第二类是将网络作为组织平台和动员媒介,催生线下的公民参与行动。
在线会员捐款是“明尼邮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占比例平均在30%左右。用户在捐款支持“明尼邮报”运营发展的同时,也是对其存在价值的肯定及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当然也是一种网络公民参与行动的形式。同时,“明尼邮报”会根据用户对于网站的不同程度的贡献,赋予用户参加不同线下会员聚会活动的机会,如新成员社交集会(new member coffees),“明尼烧烤(MinnRoast)达人秀”等。一系列線下活动将读者、记者,以及市政府的官员聚集在一起,不仅拓展了旧有会员模式的边界,同时通过出售入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更是一个社区公民实际参与行动的渠道。
“明尼邮报”通过这种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相互融合,既突破了传统社区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也赋予在线“虚拟社区”的虚幻影像以现实的投射。作为超本地新闻网站创造出的一个公民参与平台,“明尼邮报”打破了现实生活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藩篱,实现了虚拟公共空间与现实公共空间 1+1>2的加成效果,在培育社会资本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超本地模式之镜鉴
中国传媒业正在经历制度的重新建构,并且面对着受众对资讯内容的需求在微观上已经到达社区层面,以及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转变的挑战。在这样的动态发展中,如何把地方化的传播实践与促进社区生活复兴、提升社会参与意识、增进社会资本连接起来,就成为很重要的
课题。
首先,其核心理念是把“民有、民治、民享”的主张应用到新闻领域,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用一种社区成员彼此熟悉的声音和感觉,传递信息,交流沟通,营造公民对社区的服务性和归属感,实现社区重聚。其次,内容生产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开放社区成员提供不同主题的社区公共议题,并展开广泛的互动讨论,增强内容活力和使用黏性,使超本地新闻网站成为成员间的情感纽带。再次,经营模式强调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通过各类基金会以及读者的捐助,尽量摆脱对于广告收入的过度依赖。这一过程既是对新的受众信息需求和媒介接触习惯的适应,也是向社区新闻本质回归的努力,是可借鉴的媒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D’heer Evelien, Paulussen Steve. The Use of Citizen Journalism for Hyperlocal News Production[J]. Recherches en Communication, 2013(39): 151-164.
[2]Emily.M., David.K., Karen,R. Defining hyperlocal media: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C]. Suntec, Singapor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09.
[3]Jan Schaffer. Citizen media: Fad or the future of new? The rise and prospects of hyperlocal journalism[R]. Knight Citizen News Network, http://www.kcnn.org/research/citizen_media_report, 2007.
[4]Rob Tornoe. Honing in on Hyperlocal: Street Fight Summit Delivers Insight on Growing Market[J]. Editor & Publisher, 2013(Vol. 146, No. 3): 44-48.
[5]Steven Barnett, Judith Townend. Plurality, policy and the local: can hyperlocals fill the gap? [R]. Meccsa Conference, 2013.
[6]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M].刘波,祝乃娟,张孜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任琦.美國社区新闻网站的崛起——兼谈美国经验对中国社区媒体发展的启迪[J].传媒,2012(6):25-27.
[8]张建中.美国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模式创新分析——以“圣地亚哥之声”和“明尼邮报”为例[J].新闻界,2013(7):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