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线发表了题为《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一个系统分析》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风已成为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此前有数据显示,50%~75%的缺血性腦中风与颅外颈动脉的狭窄有关。也就是说,有半数以上脑中风的“根源”在颈动脉。有效防治颈动脉狭窄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率。那么,颈动脉狭窄为什么会诱发脑中风?应当如何做好预防?
人体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由一对颈动脉和一对椎动脉“负责”: 两条颈动脉“负责”大脑前80%以上的血液供应,两条椎动脉负责大脑后20%的血液供应。颈动脉位于颈前区,它有两个分支,颈外动脉主要负责面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则垂直上升至颅底,为大脑供血。
颈动脉狭窄主要影响大脑前循环的血液供应。据统计,90%以上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因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垢”,它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斑块形成的早期,它主要表现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主要成分是胆固醇。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的钙盐不断沉积于斑块部位,脂质斑块逐渐演变为不同程度的、类似“水垢”的硬化斑块。这些钙化斑块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从而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
颈动脉狭窄为什么会导致中风的发生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后,会顺着血流堵塞我们的脑血管;二是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脑部血流量的显著下降。
通过手术“疏通”狭窄的颈动脉,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
颈动脉狭窄的进程缓慢、发展隐匿,有时可长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会被患者所忽视。临床上根据患者有无症状,可将颈动脉狭窄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既往6个月内没有发生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脑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仅有头晕或轻度头痛。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患者会被检查出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患者的颈动脉处可听到血管杂音。
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既往6个月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一过性黑矇等临床症状。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我们应提高警惕:
脑部缺血:可有耳鸣、眩晕、视物模糊、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
眼部缺血: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短暂性脑缺血:即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一侧眼睛暂时性黑矇,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或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一般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常提示没有局灶性病变。
缺血性脑卒中:可引起永久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语言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缺失症状,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用于颅外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多普勒超声,即血管彩超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测手段,具有安全、简便和费用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查和随访。
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度的不同,以及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周期也有不同的讲究。患者应遵医嘱,严格按照随访的周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暂不接受手术治疗的人群,须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的检查;狭窄度小于50%的动脉硬化高危人群,须每1~2年做一次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正常,但存在高危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人群,应每3~5年接受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如果在体检中发现了颈动脉狭窄,我们首先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控制好易致动脉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其次,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黑矇等神经系统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如果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70%以上,或血管造影提示狭窄程度在50%以上时,宜接受手术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如果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70%以上,或血管造影提示狭窄程度在60%以上,也应接受手术治疗。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50%以下者,暂时不需要手术干预。
(编辑
此前有数据显示,50%~75%的缺血性腦中风与颅外颈动脉的狭窄有关。也就是说,有半数以上脑中风的“根源”在颈动脉。有效防治颈动脉狭窄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率。那么,颈动脉狭窄为什么会诱发脑中风?应当如何做好预防?
颈动脉狭窄为何会诱发脑中风?
人体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由一对颈动脉和一对椎动脉“负责”: 两条颈动脉“负责”大脑前80%以上的血液供应,两条椎动脉负责大脑后20%的血液供应。颈动脉位于颈前区,它有两个分支,颈外动脉主要负责面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则垂直上升至颅底,为大脑供血。
颈动脉狭窄主要影响大脑前循环的血液供应。据统计,90%以上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因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垢”,它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斑块形成的早期,它主要表现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主要成分是胆固醇。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的钙盐不断沉积于斑块部位,脂质斑块逐渐演变为不同程度的、类似“水垢”的硬化斑块。这些钙化斑块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从而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
颈动脉狭窄为什么会导致中风的发生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后,会顺着血流堵塞我们的脑血管;二是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脑部血流量的显著下降。
通过手术“疏通”狭窄的颈动脉,可显著降低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
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颈动脉狭窄的进程缓慢、发展隐匿,有时可长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往往会被患者所忽视。临床上根据患者有无症状,可将颈动脉狭窄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既往6个月内没有发生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脑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仅有头晕或轻度头痛。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患者会被检查出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患者的颈动脉处可听到血管杂音。
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既往6个月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一过性黑矇等临床症状。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我们应提高警惕:
脑部缺血:可有耳鸣、眩晕、视物模糊、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
眼部缺血: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短暂性脑缺血:即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一侧眼睛暂时性黑矇,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或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一般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常提示没有局灶性病变。
缺血性脑卒中:可引起永久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语言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缺失症状,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超声检查有讲究,须定期随访
目前,用于颅外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多普勒超声,即血管彩超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测手段,具有安全、简便和费用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查和随访。
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度的不同,以及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周期也有不同的讲究。患者应遵医嘱,严格按照随访的周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狭窄度超过50%、暂不接受手术治疗的人群,须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的检查;狭窄度小于50%的动脉硬化高危人群,须每1~2年做一次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正常,但存在高危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人群,应每3~5年接受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须手术干预
如果在体检中发现了颈动脉狭窄,我们首先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控制好易致动脉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其次,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黑矇等神经系统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如果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70%以上,或血管造影提示狭窄程度在50%以上时,宜接受手术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如果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70%以上,或血管造影提示狭窄程度在60%以上,也应接受手术治疗。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50%以下者,暂时不需要手术干预。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