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才是这个世界重要的灵媒,他们不仅仅在创造新世界,而且,他们也是我们和世界交流的媒介,倒不是说,在3画廊打开了大门,而是全球的艺术家使用那样的密码:芝麻开门,门,就开了。
“我游历了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及其欧洲的所有重要的美术馆,梳理从印象派到现代主义各种流派,一直到当代。而每一次游历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所到之处,都是我们所要了解的世界的一个窗口而已,这些窗口打开了我的眼界,在哲学的意义上,感觉到这样的游历会让人减少偏见。总的来说,我觉得欧洲是人的大课堂。”
Q = 《北京青年》周刊A =棉布
Q:听你讲述驻地艺术家项目,觉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你怎么看艺术家驻留计划呢?
A:艺术家游历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的传统,那时,欧洲北方的艺术家来到佛罗伦萨学习技术和看世界的不同的方法,为北方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现在当代艺术早已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已经不分国界、性别和种族。但对于中国大部分艺术爱好者和藏家而言,国外的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表达的方式,并不能马上得到理解,不仅有一个文化和审美差异,同时,中国巨变的时代和对艺术的激情也吸引着国外艺术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从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了在3画廊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这不仅是在3画廊在梳理定位中的国外艺术家在中国发展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发展和文化都离不开交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远见。
Q:你怎样甄选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的?谈谈画廊现在的展览《咏舞》 ,什么样的人、事、物可以刺激到你?
A:在3画廊已经运营了11年,积累了重要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代表着画廊的水準和定位,这些艺术家大都是50岁上下,有成熟的结构和稳定的市场表现,只需要发展新的语言和新作;另一个方面,艺术机构的活力在于实验,画廊的教堂空间就提供了这样的实验场,会吸引独立精神和爆发力都很明确的年轻艺术家,如,雎安奇,他作为目前备受国际瞩目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和当代艺术家之一,去年的文献电影《大字》,已经在教堂空间展出,《咏舞》则推出的是他最新的影像装置。雎安奇观察社会的视角和精准,并转化成语言的能力 ,正好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的语境之一,也吸引着我和这样的艺术家共同创造好展览的激情。对我而言,从来不会把一个艺术家的整体创造,轻易的搬到空间,而是从空间的可感受性,人的可感受性上,以及空间和作品精准的表达上,来创造杰出的展览。
Q:为什么打开在3画廊的大门,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
A:一开始是基于艺术家之间的介绍和友情,到后来就进入到一个交流系统而这一系统被称为“艺术家驻留计划”,据我所知全世界有2000多个正式的机构在安排艺术家驻留和国际间的艺术交流,这些交流都非常活跃和多元,是发展年轻艺术家的活跃的方法。比如,2015年柏林的:“候鸟计划”,就邀请了在3画廊的艺术家苏锐去柏林驻留;我们在3画廊也邀请了伦敦的艺术家SARA,以及芬兰的艺术家CANANL,每次驻留为期一个月,在画廊里创作,最后做一个小型汇报展,为艺术家带来了机会和心得,创作资源和激情。
Q :走遍全世界,你最怀念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A:我从诗意的探索开始,到哲学的反思,一直深入到当代艺术的核心操作的层面,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写诗,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和长时段的自我身份确认;之后对于哲学的迷恋,有了一个结构;到开画廊,游历和美术史的深入,画廊主的身份,使得我在毫不费力的语境下,推开了世界的大门,并创造了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这其中,在ART BASEL中与德国包豪斯大师之一奥斯卡·史莱默的孙子阿曼·史莱默的深刻友情,使我认知了西方的艺术世界的游戏逻辑,思想基础和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在与我的双年展合作者意大利著名的策展人桑德罗·奥兰迪一起工作时,其不仅在技术上是我的导师,同时,对艺术的理想也影响着我的精神走向。
Q:最近这段时间你遇到哪些有深远影响的人?
A:在艺术界,往往是10年可以分为一个时间段,来反思自己的道路,总之,这10年来我遇到的意大利人文学者,策展人桑德罗·奥兰迪,和瑞士的人文学者,包豪斯运动的文化遗产继承人阿曼·史莱默,都对我深入当代艺术这个领域有无比深刻的影响,开阔了视野和远见。
合作展览的艺术家给我的精神启迪,比如,记忆大师德国电影人布克哈德.冯.哈德,青年艺术家雎安奇等等,都对我的心灵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创造性,独立精神,爆发力,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可以称之为卓越。
Q:哪个城市是你艺术之旅的开端,所谓的交流,融汇中外的交流,对你来说是怎样的过程?
A:巴塞尔艺博会是我在业内特别重要和深入的开端,因为这是又一个欧洲文化介入的重要引路项目。
所谓的交流,都是在美术史的框架内进行的,带给我一种视野和多元文化的东西,这对我经营自己的画廊,推自己的艺术家和甄选作品无疑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2017年到来之际,似乎所有的信息都在提示我,这将是不一样的一年,因为今年是香港回归中国的二十周年。我自然的联想到了自己,我的那首曾经唱遍亚洲的《我的1997》里期盼的1997年香港回归竟然已经过去了20个年头了,我忽然发现,我是2007年正式开始接受邀约以艺术家身份参展至今也是整整十个年头了。我和数字“7”有不解之缘……我决定编辑整理出一本书《AIJING LOVE ART 2007-2017》,十年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历程来说并不算漫长,而我这十年里所作出的努力和实践需要一个自我梳理, “要告别才能前行”……这本书既是一个汇报和总结,也是把自己归零的时间节点,这本书之后,我立即回到了“零”的状态,我常说,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我既是国王也是乞丐”……现在我又是一无所有了。”
“我游历了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及其欧洲的所有重要的美术馆,梳理从印象派到现代主义各种流派,一直到当代。而每一次游历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所到之处,都是我们所要了解的世界的一个窗口而已,这些窗口打开了我的眼界,在哲学的意义上,感觉到这样的游历会让人减少偏见。总的来说,我觉得欧洲是人的大课堂。”
Q = 《北京青年》周刊A =棉布
Q:听你讲述驻地艺术家项目,觉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你怎么看艺术家驻留计划呢?
A:艺术家游历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的传统,那时,欧洲北方的艺术家来到佛罗伦萨学习技术和看世界的不同的方法,为北方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现在当代艺术早已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已经不分国界、性别和种族。但对于中国大部分艺术爱好者和藏家而言,国外的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表达的方式,并不能马上得到理解,不仅有一个文化和审美差异,同时,中国巨变的时代和对艺术的激情也吸引着国外艺术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从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了在3画廊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这不仅是在3画廊在梳理定位中的国外艺术家在中国发展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发展和文化都离不开交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得到远见。
Q:你怎样甄选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的?谈谈画廊现在的展览《咏舞》 ,什么样的人、事、物可以刺激到你?
A:在3画廊已经运营了11年,积累了重要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代表着画廊的水準和定位,这些艺术家大都是50岁上下,有成熟的结构和稳定的市场表现,只需要发展新的语言和新作;另一个方面,艺术机构的活力在于实验,画廊的教堂空间就提供了这样的实验场,会吸引独立精神和爆发力都很明确的年轻艺术家,如,雎安奇,他作为目前备受国际瞩目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和当代艺术家之一,去年的文献电影《大字》,已经在教堂空间展出,《咏舞》则推出的是他最新的影像装置。雎安奇观察社会的视角和精准,并转化成语言的能力 ,正好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的语境之一,也吸引着我和这样的艺术家共同创造好展览的激情。对我而言,从来不会把一个艺术家的整体创造,轻易的搬到空间,而是从空间的可感受性,人的可感受性上,以及空间和作品精准的表达上,来创造杰出的展览。
Q:为什么打开在3画廊的大门,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
A:一开始是基于艺术家之间的介绍和友情,到后来就进入到一个交流系统而这一系统被称为“艺术家驻留计划”,据我所知全世界有2000多个正式的机构在安排艺术家驻留和国际间的艺术交流,这些交流都非常活跃和多元,是发展年轻艺术家的活跃的方法。比如,2015年柏林的:“候鸟计划”,就邀请了在3画廊的艺术家苏锐去柏林驻留;我们在3画廊也邀请了伦敦的艺术家SARA,以及芬兰的艺术家CANANL,每次驻留为期一个月,在画廊里创作,最后做一个小型汇报展,为艺术家带来了机会和心得,创作资源和激情。
Q :走遍全世界,你最怀念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A:我从诗意的探索开始,到哲学的反思,一直深入到当代艺术的核心操作的层面,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写诗,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和长时段的自我身份确认;之后对于哲学的迷恋,有了一个结构;到开画廊,游历和美术史的深入,画廊主的身份,使得我在毫不费力的语境下,推开了世界的大门,并创造了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这其中,在ART BASEL中与德国包豪斯大师之一奥斯卡·史莱默的孙子阿曼·史莱默的深刻友情,使我认知了西方的艺术世界的游戏逻辑,思想基础和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在与我的双年展合作者意大利著名的策展人桑德罗·奥兰迪一起工作时,其不仅在技术上是我的导师,同时,对艺术的理想也影响着我的精神走向。
Q:最近这段时间你遇到哪些有深远影响的人?
A:在艺术界,往往是10年可以分为一个时间段,来反思自己的道路,总之,这10年来我遇到的意大利人文学者,策展人桑德罗·奥兰迪,和瑞士的人文学者,包豪斯运动的文化遗产继承人阿曼·史莱默,都对我深入当代艺术这个领域有无比深刻的影响,开阔了视野和远见。
合作展览的艺术家给我的精神启迪,比如,记忆大师德国电影人布克哈德.冯.哈德,青年艺术家雎安奇等等,都对我的心灵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创造性,独立精神,爆发力,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可以称之为卓越。
Q:哪个城市是你艺术之旅的开端,所谓的交流,融汇中外的交流,对你来说是怎样的过程?
A:巴塞尔艺博会是我在业内特别重要和深入的开端,因为这是又一个欧洲文化介入的重要引路项目。
所谓的交流,都是在美术史的框架内进行的,带给我一种视野和多元文化的东西,这对我经营自己的画廊,推自己的艺术家和甄选作品无疑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2017年到来之际,似乎所有的信息都在提示我,这将是不一样的一年,因为今年是香港回归中国的二十周年。我自然的联想到了自己,我的那首曾经唱遍亚洲的《我的1997》里期盼的1997年香港回归竟然已经过去了20个年头了,我忽然发现,我是2007年正式开始接受邀约以艺术家身份参展至今也是整整十个年头了。我和数字“7”有不解之缘……我决定编辑整理出一本书《AIJING LOVE ART 2007-2017》,十年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历程来说并不算漫长,而我这十年里所作出的努力和实践需要一个自我梳理, “要告别才能前行”……这本书既是一个汇报和总结,也是把自己归零的时间节点,这本书之后,我立即回到了“零”的状态,我常说,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我既是国王也是乞丐”……现在我又是一无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