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报道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hu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18日至21日,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以下简称“金像奖”)评选在京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评委,在接到通知后短短48小时内,果断改变各自计划、调整行程、克服困难、迅速集结,并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完成了一次手机全程上交、与外界完全中断联络的全封闭式评选—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在金像奖评选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改革。可以说,在金像奖创办31年的历程中,这是评选纪律最为严格的一届。
  10月18日晚,第十三届金像奖评委会召开预备会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本届金像奖组委会主任李前光出席。他在会上指出:“第十三届金像奖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联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举办的,意义非同寻常。作为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的最高个人成就奖,金像奖既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独特的重要作用,又要肩负起引领艺术创作和学术探索的时代要求,构筑行业建设规范。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全国性文艺评奖工作,通过改革和调整,金像奖在表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和推出德艺双馨艺术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推动守正创新,以更加优秀的精品力作展现时代新气象。”
  中国摄协主席、本届金像奖评委会主任李舸在会上提出要求,希望各位评委在公平、公正的氛围里,评选出符合德艺双馨标准,在摄影界有影响力、社会贡献大、创作水平高超、众望所归的摄影人。
  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摄影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德艺双馨摄影家。与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戏剧梅花奖等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辦的十二个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之一,1989年举办第一届。
  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选对象是人,而不仅仅是作品,获奖者是在摄影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德艺双馨摄影家

评委是如何确定的?


  本届金像奖评委共计25人,其中第一次担任金像奖评委的有16人(占比64%),获得过往届金像奖的评委有17人(占比68%)。
  评委的选取依然继承往届传统,严格按照《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评委库建立实施规范》,落实评委遴选、轮换、回避与保密制度,从评委库中抽选评委,并对抽选过程进行全程录像监督。

  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本届金像奖评委会主任郑更生强调,评选中要坚决杜绝评委与参评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圈子关系”等人情因素干扰,秉持公正态度和专业水准,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开辟新时代摄影事业的新气象。

48小时,火速报批闪电集结


  10月14日,在中国文联机关纪委、国内联络部评奖处的指导和监督下,评委抽选确定后,组委会、评委会名单立即以急件形式送中国文联进行审批;中国文联党组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此次评选,在不到两天的时间便完成了5级审批;接到批复后,10月16日18:00,工作人员开始电话通知被确定为本届金像奖评委的摄影家。
  短短48小时,25位评委放下手中的工作,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奔赴北京—策划中的展览暂时委托他人负责,准备参加的会议立刻请假报批,计划进行的招生工作暂时搁置,正在进行的个人评比放弃最后冲刺……评委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位,充分体现了摄影家对评选工作的支持和这一奖项的影响力,同时避免了来自外界的干扰、压力和不利影响。

最为严格的新举措


  在接到电话通知的同时,评委们也了解到本届评选的一项新规定—为期3天的评选时间内,手机、电脑甚至包括相机等一切电子、通信设备全程上交,由组委会安排专人封存保管,以杜绝评选过程中出现“跑风漏气”,避免评选过程中各种“询问”电话给评委带来的干扰和压力。这意味着,即使每天的评选结束,评委们依然不能拿到自己的手机。
每一轮的计票环节都是在监审和观察员监督下进行。 张双双 摄

评选培训提出5点要求


  10月19日8:30,评选正式开始前一小时,评委会特别召开第十三届金像奖评委培训会,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本届金像奖组委会秘书长高琴对评选进行了纪律、业务两方面的严格培训。
  评委培训会是评选中一个重要议程,是将历年评选工作总结出的经验和规范,通过培训讲解,使评委们进一步明确金像奖的历史沿革、目标宗旨、评选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办法等。同时,针对评选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出预先提示,以保证程序有效进行并取得高质量的评选结果。   高琴强调,近年来“金像奖”品牌效应凸显,业界关注度越来越高,获奖名额越来越少,含金量越来越大,希望评委们务必做到风清气正,使评选结果能够代表当下业界较高水准。
  1.讲程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在评选程序中,采用“初评—复评—终评”外加“每轮复议”的规范,以求达成共识、减少遗憾;
  2.抓中心——明确金像奖是评选作品与人品都优秀的德艺双馨摄影家;
  3.带节奏——整个评选进程需稳步推进,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4.“艺术无标准,评奖有要求”——金像奖是从作品、文稿、品行、贡献四个方面综合考量、举贤荐优;
  5.“艺术无标准,业界有共识”——尽管评委们各有所好,但最终评选需要达成共识、众望所归。
  评委有话说
  李培义:
  我是第一次参加金像奖评选,相比自己参加过的行业内其他评选,本次评选毫无疑问是最严谨、最公正的一次,相信这样的结果放到任何时候,都经得起历史考验、行业考验。
  评委有话说
  钱捍:
  在接到通知电话的时候,我正好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摄影活动,但是担任金像奖评委的责任重大,不能辜负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的信任,我当即推掉那项活动前来北京。上交手机是应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使心安静下来。这个纪律彰显了评选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认真性,可能对我们来说,是人生第一次3天关手机、不接电话。
工作人员摆放申报材料时全程佩戴手套。 张双双 摄

72小时,人机分离与外界失联


  正式进入评选的72小时,从清晨到深夜,评委们穿着运动鞋,以脚步丈量着最大面积为680平方米的评选现场(评委行走的路程最远达到20公里)。评选过程高度紧张,有评委坦言这是“痛苦而幸福”的72小时。
  评委李学亮笑称,自己在无人区拍摄时,尚能与家人电话联系,这次在北京评选竟然全程不能使用手机,少不了要向家人一番解释。还有评委说,用手机这几十年来,从没有体会过离开手机的生活,参加这次金像奖评选却做到了。
  手机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错过一个电话,常会带来生产、生意和生活上的不便。作为业界各领域的专家与核心人物,金像奖评委们在这72小时内很可能与一些重要事务擦肩而过。
  当评选结束拿回手机时,每位评委的手机上都至少有几十个未接电话,评委傅拥军的手机上更是有多达1000余条未读短信。
  评委们表示,面对压力如此大、任务如此紧的评选,切断了与外界联系,做到洁身自好,更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这样严格的纪律今后要继续执行,同时还应借鉴到其他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举办的評选中。
  周梅生:
  以前在参加评选时常常欲言又止,而这次评选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在争论过程中,自己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对某个作品的看法也在发生调整。同时在一些不太确定的问题上,通过相应的专家进行解释、讨论,大家也会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组委会保障有序


  针对手机上交后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组委会还在大厅前台设置了两部专用电话,保障评委及时处理,并为所有评委准备了小闹钟,避免离开手机后无法得知时间而延误工作。

工作人员“压力山大”


  在充满压力的3天里,工作人员同样要坚守岗位、做好服务善后工作。
  本届金像奖组委会纪律监督组组长朱宝祺,负责封存保管评委手机,每天从凌晨5点开始,他就会被密封箱里传出的各种手机闹铃声唤醒,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身兼数职的他还参与选票运送工作——按照纪律要求,每一轮选票都要贴上封条,由两位工作人员专人运送。他说:“这项工作要求他和同事必须有高度的紧张感和责任心,才能确保选票安全顺利送至统计处。相比不能睡好觉而言,这项工作才是真正的有压力。”
商业类评选复议现场 张双双 摄

讲纪律:严谨严苛,堪称“典范”


  本届评选监委会有关监审表示,金像奖评选的严谨性、规范性,在中国文艺界各类奖项评选中堪称“典范”之一。
  设立监审委员会: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机关纪委和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及纪检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监督评奖工作全过程。同时设立特邀观察员,对评选环节的专业性、程序性、规范性、公平性进行观察监督,并撰写评述报告。评选现场全程录像监督。
  签订承诺书:评选工作开始前,所有评委都签署了修订后的更具体、更严格的《中国摄影家协会重要品牌活动评委承诺书》,保证与参评人员没有亲属等关系、对评选过程严格保密等。
  工作人员要求严:自第十二届金像奖开始,组委会就针对工作人员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评选全程不得进入评选现场、不许参与评议讨论、不许干扰评选进程,在评选开始前提供必要的服务后立即离开现场。本届评选依然延续前例,同时,工作人员与媒体记者也签订了修订后的《金像奖评选工作人员承诺书》,严格按照要求,摆放、回收申报资料时全程佩戴白手套,在整个评审期间没有进入评选区,没有干扰评选进程,没有向外界传播任何评选信息,即使是媒体采访也安排在评选结束后进行,对必要的现场摄影摄像也严格规定了10分钟限制。

讲程序:全程留痕,一次通过

  根据本届金像奖评选程序规定,每一轮评选都需要评委在评审表上签名确认。每一轮的入选名单均进行密封,并由两名工作人员一同送至统计处计票。每一轮的计票现场,均有3位监审和2位观察员进行监督,计票员、唱票员也要在每一轮统计结果上签名确认。
  评委们在评选过程中也要进行充分讨论,以保证流程按时、顺利进行。“复议”是在多年评选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的程序,是指当评委认为某位在投票中落后的参评人应当进入下一轮评选时,提出复议,以保证评选结果不留遗憾。在往届评选中经常出现不断复议、难以达成一致的现象,本届评选因为事先做过充分的讨论和沟通,所以纪实、艺术、商业三个组别在进入终评时,均未启动复议程序,全部一次通过,这在之前的评选中从未有过。
  伴随着时代发展,摄影奖项的评选依然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完善,守正创新是长期的主题。无论是组织人员,还是评选专家都对本次评选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和对未来真诚的期望,有信心为鼎力锻造金像奖的品牌效应,维护中国摄影人的光荣和梦想做出更大的贡献。
  观察员有话说
  闫军:
  在所有评选步骤上全程留痕是非常科学严谨的制度,包括工作人员都要在记录上签字,看似繁复,却保证了程序的规范性、严谨性,保证了评选结果有案可查,保证了评委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出错率。
  本届评选组织者、评委、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工作人员不得进入评选现场,将责任和权力交予评委履行,评委遇到问题时再联系工作人员,这种“分开机制”也保证了评选的公平公正。

纪实类

1988年3月,大连市文化俱乐部正在举行一场讲座。此时,便携式录音机开始流行。 王大斌 摄

  王大斌
  我生在大连、长在大连,在这里我从一名摄影记者成长起来。在从业的37年里,我为这个城市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影像瞬间,也为这片地域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这些影像会与城市融为一体,变成地域发展中一段不可或缺的城市历史档案。
  获奖评语:
  40年来,王大斌把大连当成自己的根据地,须臾没有离开。他的记录,既有宏大叙事,更有细小、平凡与微不足道。40年来,中国杰出的摄影家与现实生活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图说历史、不留空白。有担当的摄影者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在巨变的时代,周遭中的点滴细节都值得被记录。王大斌正是这样的摄影者。他所传递的,正是构成一个城市历史的重要的细枝末节。
2002年10月4日,云阳张飞庙,搬迁之前张飞庙旧址上政府组织了一次庙会。 王经春 摄

  王经春(笔名:王景春)
  2002年至2003年,我先后分五次进入三峡记录长江曾有的性情,记录几千年来人们和长江相伴的朝朝暮暮、生生死死。时隔15年,再见当年镜头里的朋友们,去看看他们的新家,去听他们讲述这十五年来自己的故事。向镜头里的他们致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获奖评语:
  从13岁接触照相机至今,37年里王经春只做了摄影一件事情。年少时期拍出的《我的少年时代》就令人刮目相看。他用极具天赋的影像,讲述一个又一个悲悯、温暖、动人的中国故事,《三峡》这样的作品已经成为时光里的永恒印记,1 9 9 8年抗洪时拍的那张《我是记者》已经成为中国记者的标志性照片。他在一线经历过灾难险境,也带领团队完成过很多国内外重大主题摄影报道,是国内少有的全能型纪实摄影人。
2018年7月13日,俄罗斯“世界杯”决赛,法国战胜克罗地亚,颁奖仪式在大雨中进行。 毛建军 摄

  毛建军
  1989年,我迈进了中国新闻社的大门,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赶上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是新闻工作者最大的幸运,珍藏过去的每一段经历,珍惜未来的每一次拍摄,用心按快门、做历史记录者成了我30余年新闻工作的信條。
  获奖评语:
  作为一个“有温度”的摄影记者,毛建军担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30多年,无论是在国内从事时政、体育等各类新闻摄影采访,还是做驻外记者,报道驻在国新闻,他始终保有摄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极大热情和专业精神,尽可能靠近拍摄对象,用心观察和思考,不失时机地捕捉典型瞬间,真实记录眼前所经历的事件。他的影像从不缺少人物的真情流露,即便是体育赛事中运动员竞技的画面,也同样拍得趣味盎然,为我们留下难得的视觉记忆。
生于八十年代 卢北峰 摄

  卢北峰
  这是关于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在北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这一群体的人物肖像。我把自己过去在照相馆拍摄纪念照所表现的“庄重的仪式感”移植到这个专题中,让所有人都是面无表情地凝视镜头并让人物在构图中有挤压感,象征着他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   获奖评语:
  20年前卢北峰就在媒体开设“北风眼”摄影专栏,为巨变的时代留下一份特别的社会现象观察样本。他善于用标准镜头捕捉人物形象,对人物肖像摄影有自己的研究和独特的理解。他的作品与时俱进,有内涵、有立场、有温度,引起不同群体的关注和共鸣。无论面对文化名人还是小人物,他总能观察到“舞台”后面的形象,让他们成为时代的闪光点。他镜头下的一个个鲜有温度,引起不同群体的关注和共鸣。无论面对文化名人还是小人物,他总能观察到“舞台”后面的形象,让他们成为时代的闪光点。他镜头下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是时代的缩影和历史的见证。
1988年,广州中山一路,简易岗亭上面对繁忙交通正在指挥的警察 严志刚 摄

  严志刚
  我坚信熟悉的地方才有风景。对于我30年的摄影生涯来说,摄影就是我和身边事物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释放自己情感的方式,我对身边一切人和事物怀有好奇、热情和敬畏之心。在时代大背景的变迁中,摄影就是我自己——看似普通而隐藏着不尽平凡的细节,重复琐碎却饱含动人的温暖。
  获奖评语:
  自称是对摄影有态度、有深情的“照相师傅”,严志刚从传统纸媒到互联网平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为影像在互联网时代发挥更大的能量与价值不断探索求新。他将摄影视为他的生活方式,在摄影早期就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与价值判断,创作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作品。他以“街拍中国”意图集纳、描绘中国当下整体的人文图景,小到一条街,大到一个国,在互联网平台上已引发15亿的阅读和12万的讨论。这些都源自于他内心的坦诚与温和所催生的巨大能量。
1995年7月,意大利罗马,第一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前,加拿大选手一袭红装引人注目。 范江怀 摄

  范江怀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理应把镜头对准战场,但是我更愿意用自己的镜头,捕捉世界各国军人难得的微笑。军人的微笑,洋溢的是友好和友谊,传递的是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获奖评语:
  从事新闻工作35年,范江怀在解放军报社担任体育报道组长多年,拍摄了大量体育赛事的精彩图片。他善于钻研,勤于总结,在体育摄影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比赛,都能够游刃有余,用相机真实记录下解放军众多体育明星在赛场上勇敢拼搏,为国争光的精彩瞬间。他拍摄的图片视角独特,瞬间精彩,冲击力强,在军内外产生强烈的共鸣。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受中宣部表彰一次,是一位名副其实、德才兼备的先进新闻工作者。
中国红—百姓福祉底色 郭建设 摄

  郭建设
  我在40年前拍摄,为了发稿,追求数量;20年前拍摄,为了获奖,追逐大事件、大人物;10年前拍摄,为了张扬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现在仍然拍摄,平凡小事、平凡百姓成为作品的主角。我喜欢记录那些有时代感的符号、印记、标识和物件,这些元素可以让我的照片拥有更多的留存价值。
  获奖评语:
  郭建设是“红色中国”摄影主题的首创者。他曾担任《中国日报》“中央组”摄影记者,在他的镜头里,无论是各国政要还是新闻事件中的普通人,无不个性鲜明,形象生动。近20年,他专注于将平凡的人和事作为摄影焦点,尤擅长拍普通人生活的原生态,并记录那些有时代感的符号或物件,并透过照片传播爱与希望。21世纪初他的代表作《红色中国》出版,这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次有人专从一种颜色来看待这个国家,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1988年,乡下洋鼓队 曾毅 摄

  曾毅
  几十年来,那些在我的镜头中留下过容貌和身影的父老乡亲以及我并不相识的朋友们,给我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瞬间。我心怀感恩,向他们致敬!
  获奖评语:
  80年代中期起,曾毅开始操作一系列大型影像活动:从“国际和平年青年摄影大奖”到“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从“中国孔子文化摄影展”到“ 齐鲁国际摄影周”,从“ 当代国际摄影发展论坛”到“ 世界摄影大会”…… 曾毅不仅见证了中国摄影蓬勃发展的30年,更亲身参与其中,守望并开拓。为探索影像更高、更新、更深的趋势与方向,曾毅热情执着,鞠躬尽瘁,从黑发熬到白头。
藏狐成长的岁月 鲍永清 摄

  鲍永清
  我的家乡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生活区域。我从事畜牧业工作,长期和牧民朋友打交道,这为我拍攝野生动物和参与生态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拍摄野生动物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与寂寞为伴。我希望通过野生动物影像,让更多人认识和保护家乡的自然生态,保护野生动物。   获奖评语:
  鲍永清是一位朴素的藏族自然摄影师。10年来他踏遍家乡的雪山、高原,深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规律和习性,用影像记录家乡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他始终秉持在不惊扰它们生活的前提下,慢慢靠近、观察、感受并尽可能融入它们的生活。因此,在他的镜头里,各种动物轻松自然展现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戏谑幽默甚至惊心动魄。透过镜头,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家乡野生动物的现状和生态保护情况,也让我们明白拍摄野生动物一点都不比拍人简单。

艺术类

帕米尔塔吉克人 李馨 摄

  李馨
  帕米尔高原是中国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亚游牧文明交融必经的伟大孔道。2007年,我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2009年,当我第一次踏上帕米尔高原时,立刻被这里的文化和塔吉克人坚毅善良的性格深深吸引,从此一直坚守帕米尔高原进行摄影艺术创作。
  获奖评语:
  作为“80后”的李馨,她既有娴熟的摄影技术,又富有国际化的艺术视野。自2009年至今常驻新疆帕米尔高原地区,坚持以环境肖像的艺术形式拍摄塔吉克族百姓,并通过作品积极地向世界展示帕米尔高原悠久的历史和人文魅力。她的环境肖像作品独具一格,画面中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独特的辅助光线使画面充满剧场般的形式感和雕塑般的形象张力。她十多年坚持扎根边疆,用镜头书写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和对青春的真诚。
纳米比亚沙漠 陈茂盛 摄

  陈茂盛
  虽然我年逾古稀,但壮心未已,仍不断挑战极端地貌与高空航拍的极限。我的航拍,一般是在空气对流层完成,在颠簸升降的机体上鸟瞰大地,尽管危险,但是有神与物游的激动和震撼。我将在有生之年,继续完成“一带一路”摄影创作。
  获奖评语:
  陈茂盛多年来一直坚持航拍,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他的脚步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航行在天上,却始终将镜头聚焦大地,在不间断的40年的拍摄过程中,呈现给人们在地面无法轻易看见的景观。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冒险,他镜头中那些于亿万年岁月变迁之中形成的地形地貌,记录的是地球的历史。他的作品,光影与色彩融为一体,画面生动,气势宏伟,震撼人心,同时具备丰富的信息与完整的空间感。
西湖心像(2010年) 邵大浪 摄

  邵大浪
  工作、生活在杭州,西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创作初期,我追求以精致唯美的影像展现西湖,现今我更注重透过表象,表现我心中的西湖意韵。30多年来,我一直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慢慢行走于摄影之路,或许我的创作效率并不高,但是有的东西是必须要慢慢熬出来的。
  获奖评语:
  邵大浪是少数传统银盐摄影的守护者之一。他出生于攝影世家,自小便对摄影充满了热爱,迄今已从事摄影30多年。他既是摄影艺术的创作者,更是摄影教育的从业者,对黑白影像的艺术探索与工艺情有独钟。他的黑白影像将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抽象成黑、白和灰三种色调,简洁、凝练,具有非常纯净的意味。摄影之于邵大浪,更像是人生的修行,西湖则是他生命中的源头活水。
牵引线-东莞制造 李志良 摄

  李志良
  以艺术感觉去定位“东莞制造”这题材的创作是我一直坚持的选择。以富有温度、充满张力的影像作品全景呈现制造创新的精神,以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创造记录下“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的过程,我始终坚信意义非凡。
  获奖评语:
  李志良居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东莞,在30余年的影像探索中,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深沉的使命感,打造出“东莞制造”的摄影专题。工业题材繁杂厚重,专业性强,众多摄影家视为畏途。他得天时地利之便,深入生活,独辟蹊径,在影像的表达中,诗意的浪漫与工业的严谨浑然一体,科技信息的切入和政策方向的解读共写华章。人文情怀隐于其中,满怀激情地描绘出富有时代精神的长卷。匠心独运,时代经典。
《极像》之一 · 瓷语 · 〇二 (局部) 郑伟杰 摄

  郑伟杰
  与大部分摄影师类似,我一直用传统纪实摄影的方式进行创作,不仅形式雷同,而且限制了我对钧瓷独到魅力的艺术表达。
  偶然看到奥斯卡·王尔德关于美的论述,我突然顿悟,钧瓷的最大魅力正在于其表面波谲云诡的自然窑变。我开始尝试借鉴世界地图的生成方法,使用麦卡托投影法和Z3D立体成像技术展示令人浮想联翩的窑变。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言,用“表象即本质”描述恰如其分,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故乡这一古老艺术样式发自肺腑的热爱。   获奖评语:
  从事摄影创作以来,郑伟杰长期思考、探索摄影表达,以独特创作理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系。《瓷语》《洪荒》《河图》等参评作品以抽象手法阐释了他的家乡情怀、自然观、宇宙观、审美观,饱含情感、富有内涵。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立足中国传统山水精神,探索摄影语言表达与手法创新,放飞想象,以“ 形象 抽象”的影像呈现,建构意象,在虚实间架构起属于他的摄影风格,体现出其思想精深的追求。
光荣的劳动者 谢子龙 摄

  谢子龙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一直坚持深入生活,把镜头对准百姓,在生活中、在群众中去抓取典型瞬间,用鲜活的画面记录人们追梦圆梦的奋斗足迹。我将珍视人民群众赋予我的强大创作源泉和动力,不负时代重托,继续感恩前行,用心用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获奖评语:
  谢子龙以全国劳模的身份拍摄全国劳模,以乡土湘人的情感拍摄湘西土家人,以当代文化人的理念拍摄个人艺术馆,三个摄影专题以三部曲式的乐章在潇湘大地上长歌吟唱,展现出摄影家的责任和担当。有价值的影像,起于情怀,终于信仰。30年的影像探索中,他問影求道,笃初诚美,恒思远虑,机心妙作。
2017年,攀登8163米的玛纳斯鲁峰,黄昏时,一行攀登者在落日余晖下显得十分梦幻。 龙江 摄

  龙江
  2003年辞去国企优越工作的那一刻起,我就把人生的韶华之年献给了我热爱的摄影创作,14次中国西部行摄、三大无人区穿越、从横断山脉到喜马拉雅山脉、从昆仑山脉到冈底斯山脉以及南极大陆的极限攀登摄影创作,持之以恒,激情逐梦!
  获奖评语:
  十多年来,龙江以坚定的意志在世界多座8000米级高峰之巅行走,并用镜头对极限摄影做了十分勇敢的探索。他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创作过程中,真切体悟到高山冰川的擎苍伟力,曾经沧海的深沉不惊,包罗万象的宽容大度。他的作品朴实、自然、沉静,充满力量。他做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情感与高山峡谷一起被影像定格,对大自然的深度思考与群峰峻岭之像相互映照。他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在寻求与自然直接对话中,他以空间的置换获得精神的升华。
我的三峡1980-2020,消失的佛像 肖萱安 摄

  肖萱安
  这组照片是我近四十年来拍摄的反映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地区巨变这个时期的作品,但是,我的记录与传统记录有所不同,这些带有个性色彩的记录方式,或纪实,或装置,或行为,之所以采用这些方式来呈现,是想让大家看到在摄影中,影像呈现还有多种可能性。
  获奖评语:
  肖萱安是一位将生命激情融入艺术的资深艺术家。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已经硕果累累,他于1984年拍摄了一组名为《纤夫》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获得了摄影界极高的赞誉。但他从未停止自己在艺术上探索的脚步,从传统到当代,从记录到行为,不断地突破自我。他热爱艺术渴求新知,更坚守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初心和匠心,特立独行不落俗套。如果说“新锐”一词所指的不仅仅是年龄,而是思想与观念上的锐意进取,那么肖萱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商业类

KTV婚礼欢唱篇 李嘉宾 摄美的

  李嘉宾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这是优秀的商业摄影师所必备的审美感受能力,所有具有深刻思想、丰富情感、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都必备的要求。
  获奖评语:
  李嘉宾善于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自然光影创作出气势磅礴的广告摄影作品,也善于发挥娴熟的摄影技艺,刻画生动、细腻的人物造型,使作品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同时,从他保护自然的公益广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摄影师的责任和担当,从他长期坚守商业摄影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位成功摄影师的坚韧和执着。
美的冷柜——溜冰篇 马国彤 摄

  马国彤
  商业摄影应该坚持拍摄不同题材的项目,哪怕一无所获也要拍,逼迫自己去思考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拥有一颗开放的、好奇的、永不言败的心。
  获奖评语:
  马国彤在长期的商业摄影探索中,以艺术化的表达,传导产品的价值;以个性化的视觉呈现,传达产品的特色及其商业意境;以令人惊喜的创意,为自己从容化解市场竞争压力,又给人带来赏心悦目、新颖别致的感受。从他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商业摄影的意趣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得到了成功的阐释。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电影的“造梦”机制来分析和探讨以《夜宴》为代表的中国大片的创作得失,可以看出,中国大片借用了“梦”的心理满足机制来吸引观众,用不同的美学策略营造了假定性时空,并在故事的叙述中潜含了不同层次交织冲突的欲望,用电影语言制造强烈浅易的表意系统。但影片的叙事链条不时被嵌入的视听盛宴打断,使得完整深刻的电影幻觉难以达成,观众在视听刺激下沉醉,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关键词]《夜宴》中
如何拍出好照片?这是摄影人常论常新的话题,也是影像飞速发展的今天避不开的话题。简言之,摄影要创新、突破,要与众不同。不嚼别人嚼过的馍,更不跟风、不模式、不套路,就是新瓶装旧酒也要装出另辟蹊径不拘一格的昧道。拍摄《窗外的时光洗涤》这组照片就是一次尝试,将常规的建筑题材用油画的风格展示出来,后期只对自然饱和度做了简单的微调。  拍摄背景  照片记录的是雨雪中的大连市旅顺口区太阳沟建筑群,太阳沟2.14
2010年,北京,一名男舞者在假竹林中起舞 李强 摄2010年,北京郊区一次活动上,舞狮演员在活动间隙稍作休息。李强 摄2012年,北京玉渊潭公园,一名游客摆出各种姿势,等待同伴为她拍照。 李强 摄  今年荣获了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的李强再次回归到大众视野中,在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8年时间里,李强曾四次获得华赛(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新闻奖,十几次金镜头奖,大大小小的奖项不胜枚举,他的报道深入到了
好的照片在于構图和用光,也在于扎实的前期技巧和过硬的后期技术,更在于是否是用脑、用心、用情去拍摄。郝志广就是一位技术扎实且勤于动脑,并用心去感悟瞬间的摄影者。《心之物语》以窗为框,以马为题而拍摄,白墙、窗框与白马紧闭的眼睛构成一幅简练而充满思绪的画面;作品《绿野》被绿色密目网覆盖的荒芜和电动车的孤寂与画面浅淡的色调相互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寒冬》被白雪覆盖的大地与蒙古包形成简约而丰富的层
近期,杂志社在微信平台推出了系列策划《父辈的摄影》,点赞者众。之所以受到关注,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故事的讲述者皆为子辈,儿时对于父辈的“爱好”不甚了了。如今已为壮年,再看那些影像时,父辈年迈的身姿与当年的洒脱,两相对照,感慨良多。于是无论记述诙谐还是庄重,都保有一份深深的父子依恋,细腻感人。二是这些照片大多拍自60、70年代,甚至更早。时间让这些影像既亲切又疏离,勾起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共鸣。但
手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会感到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我们不仅要看喜欢看的照片,那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我们还要看应该看的照片,那是令人怦然心动的。丛林所拍摄的《手术室内》显然是属于后一类照片。手术室内,医生与护士的精神高度集中,他们用双手挽救着生命,也用双手慰藉着心灵。丛林的这组照片用黑白影調减弱了手术带给观者的视觉刺激,又以丰富的视角真实记录了医护工作者手术中的专
阿里的云 商涛摄/佳能EOS-1DX相机,70mm焦距,光圈F8,速度1/1000秒  風光摄影无论中外,从前现在都是摄影人特别是摄影爱好者喜爱拍摄的题材之一。在自然中洗涤心灵,在山水间净化思想。虽然说再经过一百年那山那水,就在那里,可是拍摄的人变了,心境变了,山水虽然还是那方山水,也许在某些人眼里,它已不是那山那水那人了。从记录的角度看,把一百年前的照片和今天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还是能看出环境的
摘要 韩国电影近年的崛起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怪才导演”著称的导演金基德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的频频亮相与斩获,为韩国电影赢得了不少的荣誉。本论文只从其影片的影像形式角度出发,对其影片构图上独特的艺术特色进行美学意义上的分析。在影片的构图上,绘画出身的金基德借鉴了许多绘画技法,力求其影片形式的不断创新。一方面他赋予景深镜头以更多的心理内涵,在景深镜头捕捉下的主人公给人一种被偷窥的感觉,较好地揭示了
湿地“森林” 孙华金 摄海滨翱翔 孙华金 摄绚烂森林 张捷 摄  条子泥湿地,江苏东台沿海的一块宝地,因其形似条状而得名,总面积约860平方公里,是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2019年7月5日,条子泥作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核心部分,被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也是中国第一个海洋
2017年8月19日,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在“大国重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摄影展”上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郑更生、秘书长高琴及照片制作方成员一起讨论影像输出的介质特点和品质要求。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数码的进步,摄影的后期制作问题日益凸显,《大众摄影》杂志用40多个版面组织专题研讨,这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及出版传媒中是前所未有的,十分必要,也十分有意义。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