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
思想教育为抓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行动的指南,并转化为创造历史的强大物质力量,发挥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关键词] 思想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从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创造历史的强大物质力量,才能达到高度的理性自觉,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才能得到发挥。那么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并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教育,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在新时期,思想教育仍然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因此,我们应以思想教育为抓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的思想深处扎根。
一、实现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教育创新的先导。加强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一切“为人”的理论无论多么艰深都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问题,谋取的是人的利益,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和依靠人,更重要的是要把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努力用科学理论来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事事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行为准则,把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政策时,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执行政策时,要为最大多数人谋求切实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感到自己的利益是与党的利益是一致的,才愿意从内心真正接受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并自觉学习、接受、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深处扎根,与党在理论和思想上达到共鸣,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旦群众树立了马克思的信仰,他们就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马克思主义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实现思想教育内容的创新,推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在内容上,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变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科学精神的前提下,要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满足群众的需求,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实例、形象贴切的比喻,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明白、生动感人的讲解,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融入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内容的通俗化,使之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在这方面,我们党曾经有过成功的范例。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通俗易懂,在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凝聚党的有效力量、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新时期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部通俗著作,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示范性贡献。这些都可以作为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参考。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国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的中国化、时代化,当前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并及时把这些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既能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理论。
三、实现思想教育方式与形式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思想教育方式的创新。只有方法得当,形式多样,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贴近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实现方法创新,要以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为落脚点,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整思想教育方法。首先,要实现从单向式教育向互动式交流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比较多的是灌输式方法,也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众媒体的悄然兴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单向式灌输教育方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容易挫伤和压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双向沟通和协调的方式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思想教育就必须由单向式教育发展为互动式交流。其次,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结合,体现在既重视由外部进行灌输的社会教育,又重视人民群众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要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要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将有意识的注入和无意识的熏陶相结合,开展隐性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先进思想意识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在坚持显性方法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与隐性教育法紧密结合,用隐性方法之长,补显性方法之短,推动显隐两种方法相互依存、齐头并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思想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地自然地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之中,使其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人民群众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观看文化节目中受到思想理论教育。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形象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资源,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大众传媒的主阵地,比如,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百家讲坛”、开办国家“马克思主义之声”网站、团中央可以举办各类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等,努力把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节目办热,把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变成社会活动或社会广为关注的高雅的大众活动。近年来,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方式,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努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思想教育为抓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最大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大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谢嘉梁,周光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成果撷英[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何怀远.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 刘金旭
思想教育为抓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行动的指南,并转化为创造历史的强大物质力量,发挥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关键词] 思想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从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创造历史的强大物质力量,才能达到高度的理性自觉,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才能得到发挥。那么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并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教育,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在新时期,思想教育仍然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因此,我们应以思想教育为抓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的思想深处扎根。
一、实现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教育创新的先导。加强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一切“为人”的理论无论多么艰深都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问题,谋取的是人的利益,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和依靠人,更重要的是要把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努力用科学理论来回答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事事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行为准则,把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制定政策时,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执行政策时,要为最大多数人谋求切实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感到自己的利益是与党的利益是一致的,才愿意从内心真正接受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并自觉学习、接受、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深处扎根,与党在理论和思想上达到共鸣,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旦群众树立了马克思的信仰,他们就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马克思主义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实现思想教育内容的创新,推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在内容上,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变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科学精神的前提下,要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满足群众的需求,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实例、形象贴切的比喻,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明白、生动感人的讲解,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融入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内容的通俗化,使之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在这方面,我们党曾经有过成功的范例。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通俗易懂,在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凝聚党的有效力量、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新时期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这部通俗著作,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示范性贡献。这些都可以作为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参考。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国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的中国化、时代化,当前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并及时把这些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既能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理论。
三、实现思想教育方式与形式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思想教育方式的创新。只有方法得当,形式多样,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贴近人们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实现方法创新,要以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为落脚点,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调整思想教育方法。首先,要实现从单向式教育向互动式交流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比较多的是灌输式方法,也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众媒体的悄然兴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单向式灌输教育方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容易挫伤和压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双向沟通和协调的方式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思想教育就必须由单向式教育发展为互动式交流。其次,将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结合,体现在既重视由外部进行灌输的社会教育,又重视人民群众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要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要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将有意识的注入和无意识的熏陶相结合,开展隐性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先进思想意识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思想中。在坚持显性方法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与隐性教育法紧密结合,用隐性方法之长,补显性方法之短,推动显隐两种方法相互依存、齐头并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实现思想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地自然地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之中,使其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人民群众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观看文化节目中受到思想理论教育。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形象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资源,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大众传媒的主阵地,比如,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百家讲坛”、开办国家“马克思主义之声”网站、团中央可以举办各类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等,努力把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节目办热,把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变成社会活动或社会广为关注的高雅的大众活动。近年来,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方式,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努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思想教育为抓手,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最大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大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谢嘉梁,周光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成果撷英[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何怀远.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 刘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