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学习知识。而发现法注重的正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发现法,改变了文言文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模式,使初中文言文教学焕发生机。
一、初中文言文发现法应用策略
发现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问题选择、情境创设、探索发现、问题解决和拓展延伸。
选择问题是文言文发现法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活动中,使之产生探索学习的欲望。探索发现则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纠正思想偏差。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听取同学的意见,再由教师讲解点拨,共同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拓展延伸题目,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素养。
发现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教师将教学目标贯穿到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意见,能提升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初中文言文发现法的应用实例
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来阐述初中文言文发现法的应用。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掌握文章大意,正音释义,再进行发现法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桃花源的美、乐、奇,进而更深层次地探究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探究发现桃源的美。学生已经了解了文章大意,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桃花源风景真美,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一下该景点的美”。学生根据这个问题,阅读文章内容,各抒己见,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桃花源的美。师生在探讨中共同得出结论:桃花源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祥和静谧。
第二,探究发现桃源的乐。学习文章后,学生发现桃花源不仅美丽,而且充满乐趣。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能发现桃源里哪些人是快乐的吗,他们为什么充满欢乐呢?”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感受桃源的乐趣。通过探究,学生能够发现,桃园里的女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她们的生活很安定,没有压迫和剥削;男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免受战乱之苦,生活和平安定等。在探究发现之后,师生得出结论,桃花源的乐,在于社会安定和平,人们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第三,探究发现桃源的奇。在设计探讨桃源的奇妙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交流探讨桃源为何‘奇’得引人入胜呢?”学生合作,展开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探究发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桃花源如此美丽和奇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它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探讨研究课文,认识到桃花源的虚构性。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和讨论后,得出结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痛苦,陶渊明作此文章,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最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有评论者认为陶渊明的理想是积极的,也有人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现实,你认为呢”,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找出关键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则介绍桃花源的广告词;根据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情形,画一幅连环画;根据文章内容,将文言文编成话剧,分角色表演等。这些延伸作业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发现法的应用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索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正确结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水平,循序渐进,有效利用发现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一、初中文言文发现法应用策略
发现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问题选择、情境创设、探索发现、问题解决和拓展延伸。
选择问题是文言文发现法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活动中,使之产生探索学习的欲望。探索发现则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纠正思想偏差。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听取同学的意见,再由教师讲解点拨,共同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拓展延伸题目,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素养。
发现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教师将教学目标贯穿到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意见,能提升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初中文言文发现法的应用实例
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来阐述初中文言文发现法的应用。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掌握文章大意,正音释义,再进行发现法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桃花源的美、乐、奇,进而更深层次地探究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探究发现桃源的美。学生已经了解了文章大意,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桃花源风景真美,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一下该景点的美”。学生根据这个问题,阅读文章内容,各抒己见,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桃花源的美。师生在探讨中共同得出结论:桃花源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祥和静谧。
第二,探究发现桃源的乐。学习文章后,学生发现桃花源不仅美丽,而且充满乐趣。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能发现桃源里哪些人是快乐的吗,他们为什么充满欢乐呢?”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感受桃源的乐趣。通过探究,学生能够发现,桃园里的女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她们的生活很安定,没有压迫和剥削;男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免受战乱之苦,生活和平安定等。在探究发现之后,师生得出结论,桃花源的乐,在于社会安定和平,人们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第三,探究发现桃源的奇。在设计探讨桃源的奇妙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交流探讨桃源为何‘奇’得引人入胜呢?”学生合作,展开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探究发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桃花源如此美丽和奇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它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探讨研究课文,认识到桃花源的虚构性。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和讨论后,得出结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痛苦,陶渊明作此文章,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最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有评论者认为陶渊明的理想是积极的,也有人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现实,你认为呢”,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找出关键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则介绍桃花源的广告词;根据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情形,画一幅连环画;根据文章内容,将文言文编成话剧,分角色表演等。这些延伸作业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发现法的应用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索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正确结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水平,循序渐进,有效利用发现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