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出血的治疗,为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出血的治療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血液透析患者有2例合并脑出血的治疗过程。结果 经治疗后2例患者均顺利渡过脑出血危险期。结论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出血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
关键词:血液透析;脑出血;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1-111-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地处海拔3200米的高原地区,较为偏僻,开展血液透析时间较晚,自然条件恶劣,医疗条件较差,我院立足现有条件于是2018年2月前后出现2例脑出血,与我院各科配合,采用一天多次,每次短时间的血液透析,对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在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2月血液透析患者有2例合并脑出血。例1男性,藏族,年龄36岁,透析龄2年余,因原发性高血压致尿毒症,发病前接受常规血液透析,肝素抗凝,3次/周,4小时/次,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常规透析后38小时发病,发病后2小时送到我院,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左侧丘脑外囊区出血,出血量约32ml。例2男性,藏族,年龄63岁,因糖尿病肾病致尿毒症,透析龄1年余,发病前接受常规血液透析,肝素抗凝,3次/周,4小时/次,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常规血液透析后28小时发病,发病后2小时送到我院,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左侧枕叶脑出血,出血量约28ml。
2、临床症状 2例患者平时均有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发病前1个月血压控制欠佳,血压波动在210-158/128-82mmHg,发生脑出血送医院时血压明显升高,血压最高为228/126 mmHg,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无意识障碍,1例有语言障碍。
3、治疗方法:入院后2例患者均立即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等脱水降低颅内压;使用立止血止血,给予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使用硝普钠泵入降血压,使血压维持在160-140/100-110mmHg左右,给予禁食,计算每日所需能量及营养物,结合透析补入液体量。血液透析均使用无肝素透析,根据脑水肿情况及使用脱水药物的剂量、时间,调整血液透析时间及频率,入院后两日每日2次,每次2小时,在使用脱水药物后透析,根据病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再次使用脱水药,第3-5日采用1天1次血液透析,每次2小时,第6-10采用2日1次,每次3小时,患者病情逐渐平稳,2周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规律血液透析,2例均未行手术治疗。
结 果
2例患者经我院治疗后均顺利渡过脑出血危险期,1例转平原地区医院进一步康复治疗,1例于2018年5月因肺部感染致心力衰竭,经我院抢救无效死亡。
讨 论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后急性期的治疗方式,目前有无肝素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与腹膜透析三种方法。选择用无肝素化血液透析较为普遍,无肝素短时高频血液透析治疗,每次血液透析时血液动力学改变较小,透析前后血容量及血压变化相对较小,减少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脱水,可降低颅内压,排除多余水份避免出现心功能衰竭,使患者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为静脉用药如能量、营养支持等创造液体输入空间。CRRT为连续、缓慢、等渗地清除水份与溶质,排除毒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组织水份保持稳定,血浆渗透压缓慢下降,可维持及灌注压,不会引起颅内压升高,等渗超有利于循环学稳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能较好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腹膜透析无需体外循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长时间进行,缓慢清除体内毒和水分,维持血压和内环境的稳定等方面较好。
本院对2例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患者(2例患者均未手术)采用无肝素短时间,高频率血液透析治疗,均顺利渡过脑出血危险期,在高原地区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疗效,体会有以下几点:1、控制血压,充分血液透析预防脑出血:2例患者在脑出血前均出现难治疗性高血压,未能及时控制血压是发生脑出血的重要因素;2、及时送医是救治脑出血成功的关键因素:2例患者在发病后半小时至2小时送到医院,即时诊断治疗是治疗脑出血的成功的关键因素;3、立足现有条件,动员全院力量,各科室配合也是救治成功不可缺的原因之一:我院地处高原,医疗条件有限,无CRRT及腹膜透析的条件,只能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合并脑出血后,我院脑外、肾内、心内、检验、CT室等科室积极配合,血液透析室随时准备,根据各科会诊后即时行无肝素血液透析,制定脱水量及透析时间。
参考文献
[1]缪世梅,周春霞,张旭.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出血的抗凝方式探讨[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8,18(10):639-642.
[2]杜静,王训,高宗良.脑出血合并维持性血液透析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4):1572-1576.
关键词:血液透析;脑出血;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1-111-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地处海拔3200米的高原地区,较为偏僻,开展血液透析时间较晚,自然条件恶劣,医疗条件较差,我院立足现有条件于是2018年2月前后出现2例脑出血,与我院各科配合,采用一天多次,每次短时间的血液透析,对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在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2月血液透析患者有2例合并脑出血。例1男性,藏族,年龄36岁,透析龄2年余,因原发性高血压致尿毒症,发病前接受常规血液透析,肝素抗凝,3次/周,4小时/次,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常规透析后38小时发病,发病后2小时送到我院,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左侧丘脑外囊区出血,出血量约32ml。例2男性,藏族,年龄63岁,因糖尿病肾病致尿毒症,透析龄1年余,发病前接受常规血液透析,肝素抗凝,3次/周,4小时/次,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常规血液透析后28小时发病,发病后2小时送到我院,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左侧枕叶脑出血,出血量约28ml。
2、临床症状 2例患者平时均有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发病前1个月血压控制欠佳,血压波动在210-158/128-82mmHg,发生脑出血送医院时血压明显升高,血压最高为228/126 mmHg,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无意识障碍,1例有语言障碍。
3、治疗方法:入院后2例患者均立即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等脱水降低颅内压;使用立止血止血,给予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使用硝普钠泵入降血压,使血压维持在160-140/100-110mmHg左右,给予禁食,计算每日所需能量及营养物,结合透析补入液体量。血液透析均使用无肝素透析,根据脑水肿情况及使用脱水药物的剂量、时间,调整血液透析时间及频率,入院后两日每日2次,每次2小时,在使用脱水药物后透析,根据病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再次使用脱水药,第3-5日采用1天1次血液透析,每次2小时,第6-10采用2日1次,每次3小时,患者病情逐渐平稳,2周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规律血液透析,2例均未行手术治疗。
结 果
2例患者经我院治疗后均顺利渡过脑出血危险期,1例转平原地区医院进一步康复治疗,1例于2018年5月因肺部感染致心力衰竭,经我院抢救无效死亡。
讨 论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后急性期的治疗方式,目前有无肝素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与腹膜透析三种方法。选择用无肝素化血液透析较为普遍,无肝素短时高频血液透析治疗,每次血液透析时血液动力学改变较小,透析前后血容量及血压变化相对较小,减少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脱水,可降低颅内压,排除多余水份避免出现心功能衰竭,使患者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为静脉用药如能量、营养支持等创造液体输入空间。CRRT为连续、缓慢、等渗地清除水份与溶质,排除毒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组织水份保持稳定,血浆渗透压缓慢下降,可维持及灌注压,不会引起颅内压升高,等渗超有利于循环学稳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能较好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腹膜透析无需体外循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长时间进行,缓慢清除体内毒和水分,维持血压和内环境的稳定等方面较好。
本院对2例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患者(2例患者均未手术)采用无肝素短时间,高频率血液透析治疗,均顺利渡过脑出血危险期,在高原地区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疗效,体会有以下几点:1、控制血压,充分血液透析预防脑出血:2例患者在脑出血前均出现难治疗性高血压,未能及时控制血压是发生脑出血的重要因素;2、及时送医是救治脑出血成功的关键因素:2例患者在发病后半小时至2小时送到医院,即时诊断治疗是治疗脑出血的成功的关键因素;3、立足现有条件,动员全院力量,各科室配合也是救治成功不可缺的原因之一:我院地处高原,医疗条件有限,无CRRT及腹膜透析的条件,只能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合并脑出血后,我院脑外、肾内、心内、检验、CT室等科室积极配合,血液透析室随时准备,根据各科会诊后即时行无肝素血液透析,制定脱水量及透析时间。
参考文献
[1]缪世梅,周春霞,张旭.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出血的抗凝方式探讨[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8,18(10):639-642.
[2]杜静,王训,高宗良.脑出血合并维持性血液透析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4):1572-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