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恨的“母爱”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妹因失恋诱发了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
  被牵挂日夜熬煎的姨妈,每次去探望女儿都是满眼泪花。本来表妹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护理,姨妈也很满意。但她一见到穿患者服的女儿,心中就疼痛不已。表妹十岁那年,姨妈和丈夫离婚,从此母女俩相依为命。于是,姨妈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心态。夫妻离婚原本不是她的过错,但姨妈仍觉得十分对不起女儿,总感到自己给女儿的母爱太少太轻,深怕女儿受到委屈。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当女儿的病情有所好转后,她坚决要女儿提前出院。医生认为还需要巩固治疗,否则可能前功尽弃,她不听;亲友们劝她不要因小失大,免得病情复发加重不好治疗,她也不信。姨妈满心想的都是让女儿回到自己的身边,让女儿早早离开精神病医院。姨妈坚信,有她这个母亲付出关爱,女儿只能恢复得更好,浓浓的母爱是最好的治病良药。
  她要给女儿更多的母爱。她太相信母爱的力量了,完全忽略了医学科学。
  终于,女儿回到了家,姨妈可以随时看到女儿的身影,听到女儿的声音,母女俩可以尽情用语言交流,姨妈满脸都是开心的笑容。她想尽办法为女儿调剂营养,还陪女儿短程旅游。总之,姨妈要满足女儿的种种心愿。她期望女儿一边服药,一边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彻底走出病痛的折磨,回到健康正常的从前。
  然而,事情的结果与姨妈的美好愿望恰恰相反。她不懂医术,不能根据女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她坚持己见,不听信亲友们的再三提示,眼见着女儿原本明显好转的病情又开始加重,应该迅速再入院治疗,却仍舍不得把女儿送回医院。过重的爱女之心让姨妈有些头脑不清了。病情复发的原因在女儿身上,她却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是不是在哪个环节上照料女儿不够,是不是对女儿关爱还不多?她依旧坚定不移地相信,女儿和母亲是最通心的,女儿一定会理解母亲的心愿而增强自身抗病的精神力量,一定会有奇迹发生。
  一个秋雨拍窗的凌晨,因病失去理智的表妹,一边大笑着一边用她那双由母亲护理得白皙鲜嫩的手,把五十二岁的母亲掐死在床上,随后她又大笑着喊着那个弃她而去的男孩的名字,开始拧动屋里所有能拧转的东西,最终,她拧开了煤气阀,她也很快追母亲去了。
  事后,不知情的我和母亲去看望姨妈和表妹,才发现这幕惊心的惨景。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姨妈的眼角有一块斑痕,很大,很明显,似乎是一滴很大的泪珠。也许是在永别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刻,姨妈流下了悔痛的泪水。但病魔不怜悯眼泪。
  亲友们都格外震惊、悲痛。
  我的姨妈是个受害者,表妹也是个受害者。是谁害了表妹?应该说是她的母亲,是我的姨妈导演了这幕家庭舞台上最大的悲剧。而这幕悲剧的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害”是用“爱”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母爱”带来了永久的悔恨。
  母爱能给儿女们很多,但却不能给儿女以生活的全部,更不能给精神病患者科学的治疗。母爱是普照田园的阳光,但温度过高就会烤出赤地;母爱是润物的涓涓细水,但泛滥就要成为洪灾。
  母爱需要方法,并不是越爱越好。母爱需要提纯,需要升华,更需要科学。
其他文献
我三十了,先后交往了五个女友,不算少吧?  记得第一位女友的妈妈很喜欢管女友的老爸,她老爸偏爱搓麻,让她妈揪过好几回耳朵。后来她妈给她爸搞来一缸鱼,她爸爱上了养鱼,渐渐地离开了麻将桌。有其母必有其女,女友查我的手机、追问我的行踪,让我心身疲惫。女友用她妈妈一样的眼神对我说:我这是关心你呀。  第二位女友的妈妈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女人,开店搞销售,对新鲜事物很好奇。她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女友却与之相反,
期刊
作家北村说:爱情是一种过于剧烈燃烧的物质,很难长久。事实上,爱情也可以长长久久,只要你学会享受低温的爱情。  女性是天生的情感至上主义者,在爱情这件事上更容易掉到漩涡里。新的时代,也许我们该为这种一往情深的琼瑶式女主角泼泼冷水了,要懂得爱情是一种分享,有它自己适宜的节奏和容易生长的温度,正如我们提倡的低温培养法。  低温是爱情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爱情本身。它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它让爱情容易和
期刊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过去的“孝”是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民主法治社会的逐步完善,儿女们的孝顺观也在转变,忙碌使有些儿女感到“尽孝”心有余而力不足。卢自润先生的这段话扯起了一个老话题。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有些作者来稿谈了自己的感受,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  提到赡养二字,不少年轻人马上想到的是自己能否为父母双亲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至于精神慰藉,
期刊
编者按:“排忧解难”作为我刊的保留栏目,其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广大读者需要它;当然,也凭借着各位心理工作者的鼎立相助。  在这个传递爱心的栏目中,每期请一位主持人来答疑解惑。希望我们的复信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深刻的分析,多一些通俗的解释,多一些轻松的提示……  我们愿与读者朋友们心心相通,努力成为您的心灵之友。    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话要说”吗?    Q: 我 是一名师范院校的学生,每 次到图书
期刊
  
期刊
意义治疗法是维也纳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创立的。其核心理论是: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意义,看来毫无指望的生命对个体来说仍有所指望,未来仍有某件事等他去完成。意义疗法的特点是:较少回顾和较少内省,尽量不强调所有“恶性循环的形成”及“反馈机制”,将着眼点放在将来。咨询者在倾听和同感基础上尽可能让其认识到当下存在状态的意义,或将他们引入对未来生活意义的追寻上,常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期刊
个案一:  张小姐曾是某公司老总的秘书,由于工作的需要,她手机使用的频率日益增多,几乎每隔一小会儿就会有电话打进来,要么是老板交代事,要么是公司的其他杂事,她也因此习惯了这种手机联系的繁忙。可是最近由于她跳槽到另一家待遇更好的单位担任行政主管,工作性质的转变使得接入电话骤然减少,一向对工作热情很高的张小姐开始感到十分焦虑,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时不时地掏出电话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还经常把别人的电话铃
期刊
一名叫珍克拉克的美国中学生,从1966年1月4日至6月7日,连续打了145天喷嚏,除了睡着之外,平均每40秒钟便打一次。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使她的头部与胸部剧痛,呼吸及饮食困难,经常抽筋、呕吐、全身乏力,其身心之痛与生活不便,实平常人所能体会。  珍克拉克的病患,引起专家们的重视和家人亲友们的广泛同情。在5个多月中,美国许多神经科医生、内科医生、免疫专家、喉鼻科专家、催眠术专家纷纷前来诊视,但都感到
期刊
荡气回肠的乐章,始于无闻,终于无闻;激湍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  生命的过程,本来就很平淡,如一片落叶。那挂在梢头的树叶,当初不过是一星鹅黄,继而碧绿,甚或泛红,最后不知不觉地暗淡成褐色,化为泥土。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尘世间所有生物的轨迹。  生活的内容,本来也很平淡,如一杯白开水。然而,许多
期刊
小时候我们就懂得有光的地方总是温暖的、令人向往的。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我们慢慢懂得,有光的时候就有希望。等到经历了人生的一些酸甜苦辣后,我们才渐渐明白,通向有光的地方的道路是曲折的,尽管曲折,却充满诱惑力。  读过这样一则短短的新闻。意大利一座小镇发生地震时,一名26岁的小学教师对被压在书桌和倒塌的天花板下的学生喊道:“找有光的地方,有光的地方就有空气,有空气的地方就能呼吸!”危难时刻老师一句临危不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