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教学细节,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态度……教学细节虽小,却像一面透视教学的放大镜、多棱镜,能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因此,我们要成就完美课堂,就要从关注教学细节做起。
一、课堂讨论,应给学生留足时间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受人尊重的奥秘》教学中,一位老师出示了一则“一枚硬币”的故事情节,设问:故事会怎么发展?如果自己是小女孩或者吉他手,则分别会怎么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而后发表意见。但是老师刚布置完任务,马上就要求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不到两分钟,马上就叫停了。
“减少教师讲授,增加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该讨论可以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抛出问题后就直接组织学生讨论无疑会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又能讨论什么呢?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而在这节课中,老师虽然能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但是很显然独立思考的时间针对所提出的三个问题来说是比较仓促的。而且在思考后进行讨论时,每组四名学生还不一定能一一陈述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形成统一的认识了。鉴于此,该讨论就没有收到实际效果,而是为讨论而讨论,虽然学生后来回答得还不错,但其实不一定是集体的智慧,而是自我思考的结果,那么这一讨论不组织和组织的结果就没有区别。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时,千万不要急于开始讨论,急于让学生发言,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就会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而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
在《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观看完《一米线》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己隐私的办法。第一位被叫起的同学答得非常好。“好,很好,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全面到位。”老师如此评价,转而问:“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呢?”本来举起的手放下了几只。试想,第一位同学已经非常全面了,后面的同学还答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作出评价是必要的,但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评价的时机和策略,否则可能在赞赏一个的同时打击一片。如果老师不急于对第一位同学作出评价,而是等几个同学答完之后再引导大家比较评价,或许效果会更好。
三、回答问题的人数不一定越多越好
完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后,教师进行了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该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学生经过学习,的确有所收获。因此,学生踊跃举手的较多,老师连续叫了五位同学,每个同学都讲得非常好,可见学生体会深刻、收获颇丰。而老师又叫了一位,结果这位同学站起来后无话可说,老师批评他:“学习之后怎么一点收获也没有,要提高听课效率呀!”看上去该批评无可厚非,可是我却替这个同学叫屈。之前五位同学的回答中,已经把整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道理讲得非常完整了,要回答的都被别人说了,这位同学站起来还能说什么呢?即使说了,也可能是和其他同学一样的,那么,老师是不是该批评自己不动脑子呢?课堂提问涉及面要广是没错,但我们每个问题提问的人数要适当,并非人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作答情况选择作答的人数。比如当3个学生的回答已经比较完整到位的时候,就没有必要非叫4个甚至更多,否则就属于无意义的重复和浪费时间。
四、教师不能随意拖课
学生抱怨最多的是老师拖课:课间得不到休息、食堂里吃到的饭菜都变凉了、放学要摸黑回家,这都是老师拖课的后果。我也反对老师拖课。老师拖课的初衷无疑是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一般是提纲挈领的,是整堂课的精髓所在,如果听到下课铃声就戛然而止难免会影响教学效果。但这并不能成为随意拖课的理由,因为拖课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更多。首先,挤占有限的下课时间会影响学生的休息、放松,如果每个老师都拖上一会,学生的负担就更重了。其次,老师教育学生上学要按时到校、考试要及时交卷,自己却随意拖课,这样的身教对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和守时习惯是不利的。再次,允许随意拖课,老师备课、讲课就不需追求精确合理,有的老师甚至养成了啰唆的习惯,教学标准难免就会降低。
在教学实践中类似这样的教学细节有很多,但教师们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教。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讲得如何、教案的完成情况怎样,更要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学生领悟得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只有从关注教学细节做起,在关注学生学习反应的情况下,随时调整教学,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才能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得更紧密,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一、课堂讨论,应给学生留足时间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受人尊重的奥秘》教学中,一位老师出示了一则“一枚硬币”的故事情节,设问:故事会怎么发展?如果自己是小女孩或者吉他手,则分别会怎么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而后发表意见。但是老师刚布置完任务,马上就要求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不到两分钟,马上就叫停了。
“减少教师讲授,增加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该讨论可以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抛出问题后就直接组织学生讨论无疑会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又能讨论什么呢?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往往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而在这节课中,老师虽然能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但是很显然独立思考的时间针对所提出的三个问题来说是比较仓促的。而且在思考后进行讨论时,每组四名学生还不一定能一一陈述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形成统一的认识了。鉴于此,该讨论就没有收到实际效果,而是为讨论而讨论,虽然学生后来回答得还不错,但其实不一定是集体的智慧,而是自我思考的结果,那么这一讨论不组织和组织的结果就没有区别。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时,千万不要急于开始讨论,急于让学生发言,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就会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而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
在《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观看完《一米线》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己隐私的办法。第一位被叫起的同学答得非常好。“好,很好,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全面到位。”老师如此评价,转而问:“还有哪位同学来说说呢?”本来举起的手放下了几只。试想,第一位同学已经非常全面了,后面的同学还答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作出评价是必要的,但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评价的时机和策略,否则可能在赞赏一个的同时打击一片。如果老师不急于对第一位同学作出评价,而是等几个同学答完之后再引导大家比较评价,或许效果会更好。
三、回答问题的人数不一定越多越好
完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后,教师进行了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该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学生经过学习,的确有所收获。因此,学生踊跃举手的较多,老师连续叫了五位同学,每个同学都讲得非常好,可见学生体会深刻、收获颇丰。而老师又叫了一位,结果这位同学站起来后无话可说,老师批评他:“学习之后怎么一点收获也没有,要提高听课效率呀!”看上去该批评无可厚非,可是我却替这个同学叫屈。之前五位同学的回答中,已经把整节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道理讲得非常完整了,要回答的都被别人说了,这位同学站起来还能说什么呢?即使说了,也可能是和其他同学一样的,那么,老师是不是该批评自己不动脑子呢?课堂提问涉及面要广是没错,但我们每个问题提问的人数要适当,并非人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作答情况选择作答的人数。比如当3个学生的回答已经比较完整到位的时候,就没有必要非叫4个甚至更多,否则就属于无意义的重复和浪费时间。
四、教师不能随意拖课
学生抱怨最多的是老师拖课:课间得不到休息、食堂里吃到的饭菜都变凉了、放学要摸黑回家,这都是老师拖课的后果。我也反对老师拖课。老师拖课的初衷无疑是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一般是提纲挈领的,是整堂课的精髓所在,如果听到下课铃声就戛然而止难免会影响教学效果。但这并不能成为随意拖课的理由,因为拖课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更多。首先,挤占有限的下课时间会影响学生的休息、放松,如果每个老师都拖上一会,学生的负担就更重了。其次,老师教育学生上学要按时到校、考试要及时交卷,自己却随意拖课,这样的身教对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和守时习惯是不利的。再次,允许随意拖课,老师备课、讲课就不需追求精确合理,有的老师甚至养成了啰唆的习惯,教学标准难免就会降低。
在教学实践中类似这样的教学细节有很多,但教师们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教。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讲得如何、教案的完成情况怎样,更要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学生领悟得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只有从关注教学细节做起,在关注学生学习反应的情况下,随时调整教学,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才能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得更紧密,教学才会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