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将工作任务、生产过程和规范融入课堂中,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方面相互结合。同时,巧借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方式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圣贤智慧,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创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技工院校的中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166-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新时代,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重大的历史课题。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普通技工学校,以培养中级工为主,如何按照党中央和国家战略部署,从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出发,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多年来一直在进行有益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要义
一体化课程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可以达到以下五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案和策略
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否成功,教学方案的策划十分关键,为此,学校从国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出发,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按照“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中级工特点,强化双師队伍建设,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鉴最新的教学方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从六个方面制订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案和策略。
(一)制定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秋季学期我们首先在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三个专业的中级工班试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这一阶段,我们参照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制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结合我校中级工培养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各行业、企业特点,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两年之后,其他没有部颁标准的专业试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时则借鉴这三个专业的成功经验,按照戴士泓教授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法自行开发出符合中级工特点的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七年期间,我们制定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11个。
(二)开发适合中级工的一体化课程工作页
一体化课程是工学交替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材也由传统的陈述性与解释性的课本转变为引导学习的工作页,工作页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材料和重要工具,它能引导学生有效地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适合中级工的一体化课程工作页学习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参考性学习任务,学习主线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针对中级工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校企合作企业,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生产实际需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研讨,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制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标准》,根据我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和设备情况,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学材。七年期间,在全校11个专业89个教学班开展了一体化课程教学,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和工作页107本。
(三)创建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和教学资源库
首先,在工作站布局方面,从改革伊始我们就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方式的需要,添置了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书柜、相关书籍和电脑,改扩建既满足理论教学,又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形成了“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工学结合为代表的培训模式。
其次,在工作站人员配置方面,“一体化学习工作站”把课堂变成车间,让教学内容变成工作任务,把学生当成员工,按照车间生产的工作任务及工艺要求、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依据企业生产模式设置,以有效解决知识与技能、课程与岗位、学生与员工的差距,从而在课程层面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关 键 词]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166-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新时代,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的主旋律,也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重大的历史课题。广西二轻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普通技工学校,以培养中级工为主,如何按照党中央和国家战略部署,从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出发,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多年来一直在进行有益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要义
一体化课程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可以达到以下五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案和策略
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否成功,教学方案的策划十分关键,为此,学校从国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出发,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按照“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中级工特点,强化双師队伍建设,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鉴最新的教学方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从六个方面制订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案和策略。
(一)制定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秋季学期我们首先在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三个专业的中级工班试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这一阶段,我们参照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制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结合我校中级工培养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各行业、企业特点,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两年之后,其他没有部颁标准的专业试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时则借鉴这三个专业的成功经验,按照戴士泓教授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法自行开发出符合中级工特点的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七年期间,我们制定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11个。
(二)开发适合中级工的一体化课程工作页
一体化课程是工学交替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材也由传统的陈述性与解释性的课本转变为引导学习的工作页,工作页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材料和重要工具,它能引导学生有效地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适合中级工的一体化课程工作页学习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参考性学习任务,学习主线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针对中级工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校企合作企业,针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和生产实际需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研讨,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制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标准》,根据我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和设备情况,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学材。七年期间,在全校11个专业89个教学班开展了一体化课程教学,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和工作页107本。
(三)创建适合中级工特点的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和教学资源库
首先,在工作站布局方面,从改革伊始我们就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方式的需要,添置了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书柜、相关书籍和电脑,改扩建既满足理论教学,又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形成了“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工学结合为代表的培训模式。
其次,在工作站人员配置方面,“一体化学习工作站”把课堂变成车间,让教学内容变成工作任务,把学生当成员工,按照车间生产的工作任务及工艺要求、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依据企业生产模式设置,以有效解决知识与技能、课程与岗位、学生与员工的差距,从而在课程层面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