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是指教学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学的较高影响力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初中物理教改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但考试难度较大,对于没有太多生活经验的初中生来说是一门较为头疼的课程。怎样帮助学生轻松度过这个难关,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明原理,化繁为简的讲清方法,引领学生用心经营高校课堂。
高效引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新课引入犹如小说的开头,充满悬念或是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对新的知识充满兴趣。
(1)设置情境,使情境与问题相连,与新知识相连。
我在讲《运动的快慢》时,视频首先展示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百米冲刺的画面,在学生饶有兴趣的观看时,提出几个问题:问题1:在这幅画面中,哪个运动员是博尔特?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判断的?问题2:观众和裁判判断运动员快慢的方法一样吗?问题3: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问题4: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的设置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并在具体问题中让学生用学过的控制变量法来解决新问题。
(2)利用对比的方式设置情境,使学生充满好奇。
我在讲《温度计》一节时,视频上出现冰火两重天:一半是雪花飘飘的冬天,另一半是艳阳高照的夏天。让学生说出看到这两个情境的感受,自然引出温度的概念。
上《浮力》一节时,画面上出现的是一个男子悠闲地躺在死海上看书,在学生感到诧异之时,随即提问:在长江上能这样吗?生长在长江边的学生回答:显然不能。由此让学生对浮力的学习充满兴趣。
(3)利用小实验
上《大气压强》时,我先做了两个小实验:将一个小广口瓶灌满水,然后用一张平整的卡片纸将瓶口封住,迅速将瓶倒立,瓶中水和纸片都不会掉下(覆杯实验);将一个大试管灌满水,然后将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将大试管倒立,小试管会沿着大试管慢慢上升,大试管中会有水流出。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老师引领他们开始大气压强的探究之旅。
注重方法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始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进步离不开辛劳的汗水,但同样的付出,因采用的方法不同,成效却会截然不同!那么,怎样的方法才更有效?是我在每节新课时细细琢磨的重点。《运动的快慢》一节,速度单位的换算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换算的方法:首先分清单位的大小,记住进制,弄清大化小用乘法、小化大用除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举一反三。
《温度计》中如何读数是课标的基本要求,我在讲课时告诉学生先找到零刻线,再找液柱的位置,判断是在零刻线之上或之下,最后读数。怎样判断指甲剪是省力还是费力杠杆?我启发学生将指甲剪分为两个部分:刀柄部分类似撬棍、刀口则相当于镊子,这样学生通过化繁为简,较容易解决了这个难题。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会不同吗?我引导学生说出密度计与轮船相同的地方:都是漂浮在液体中。轮船从长江到海洋,浮力不变;密度计从水中到盐水中,浮力也不会变。轮船从长江到海洋,船体会上浮一些,吃水线会下降;密度计的刻度从下至上数值会越来越小。通过典例的迁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初中物理的内容涉及到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以及能的转化等物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起基础性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经途径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经历科学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学习《温度计》时,量程、分度值是简单的概念,我让学生自学;自制温度计的改进是难点,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进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完善;看清量程、分度值是重点,我先举例讲清方法,再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并安排学生上台演板,教师巡视指导,使大部分学生能很好掌握。
学习《运动的快慢》时,为了突破单位换算这一难点,我在讲明方法后,分小组进行演算,让学生们互帮互学,促使更多的学生能更快掌握。
《摩擦力》这一节中,因为摩擦力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同科学的概念建立联系,这就需要牵引搭桥,进行实验-----搓手游戏,教师边引导学生做,边讲解,从而感知操作,建立表象。
《压强》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压力?在课堂上演示钢锯条上放小磁铁的小实验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平放、斜放、竖放三种情景,让学生比较压力与重力在力的作用点、大小、方向的不同从而正确认识压力。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机械效率》中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理解:如用水桶打水,目的是打水,但又不得不提桶而做功,其中打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相反桶掉井里要捡桶,目的是捡桶,但桶上又粘有水,此时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粘着的水做的功是额外功。
对于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的选填题,我一般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按照座次从前到后,前一个超时或不会的由后一个完成,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个学生都有紧迫感,从而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中学)
高效引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新课引入犹如小说的开头,充满悬念或是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对新的知识充满兴趣。
(1)设置情境,使情境与问题相连,与新知识相连。
我在讲《运动的快慢》时,视频首先展示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百米冲刺的画面,在学生饶有兴趣的观看时,提出几个问题:问题1:在这幅画面中,哪个运动员是博尔特?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判断的?问题2:观众和裁判判断运动员快慢的方法一样吗?问题3: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问题4: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的设置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并在具体问题中让学生用学过的控制变量法来解决新问题。
(2)利用对比的方式设置情境,使学生充满好奇。
我在讲《温度计》一节时,视频上出现冰火两重天:一半是雪花飘飘的冬天,另一半是艳阳高照的夏天。让学生说出看到这两个情境的感受,自然引出温度的概念。
上《浮力》一节时,画面上出现的是一个男子悠闲地躺在死海上看书,在学生感到诧异之时,随即提问:在长江上能这样吗?生长在长江边的学生回答:显然不能。由此让学生对浮力的学习充满兴趣。
(3)利用小实验
上《大气压强》时,我先做了两个小实验:将一个小广口瓶灌满水,然后用一张平整的卡片纸将瓶口封住,迅速将瓶倒立,瓶中水和纸片都不会掉下(覆杯实验);将一个大试管灌满水,然后将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将大试管倒立,小试管会沿着大试管慢慢上升,大试管中会有水流出。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中,老师引领他们开始大气压强的探究之旅。
注重方法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始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进步离不开辛劳的汗水,但同样的付出,因采用的方法不同,成效却会截然不同!那么,怎样的方法才更有效?是我在每节新课时细细琢磨的重点。《运动的快慢》一节,速度单位的换算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换算的方法:首先分清单位的大小,记住进制,弄清大化小用乘法、小化大用除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举一反三。
《温度计》中如何读数是课标的基本要求,我在讲课时告诉学生先找到零刻线,再找液柱的位置,判断是在零刻线之上或之下,最后读数。怎样判断指甲剪是省力还是费力杠杆?我启发学生将指甲剪分为两个部分:刀柄部分类似撬棍、刀口则相当于镊子,这样学生通过化繁为简,较容易解决了这个难题。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会不同吗?我引导学生说出密度计与轮船相同的地方:都是漂浮在液体中。轮船从长江到海洋,浮力不变;密度计从水中到盐水中,浮力也不会变。轮船从长江到海洋,船体会上浮一些,吃水线会下降;密度计的刻度从下至上数值会越来越小。通过典例的迁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初中物理的内容涉及到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以及能的转化等物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起基础性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经途径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经历科学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学习《温度计》时,量程、分度值是简单的概念,我让学生自学;自制温度计的改进是难点,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进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完善;看清量程、分度值是重点,我先举例讲清方法,再通过小组活动观察,并安排学生上台演板,教师巡视指导,使大部分学生能很好掌握。
学习《运动的快慢》时,为了突破单位换算这一难点,我在讲明方法后,分小组进行演算,让学生们互帮互学,促使更多的学生能更快掌握。
《摩擦力》这一节中,因为摩擦力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同科学的概念建立联系,这就需要牵引搭桥,进行实验-----搓手游戏,教师边引导学生做,边讲解,从而感知操作,建立表象。
《压强》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压力?在课堂上演示钢锯条上放小磁铁的小实验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平放、斜放、竖放三种情景,让学生比较压力与重力在力的作用点、大小、方向的不同从而正确认识压力。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机械效率》中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理解:如用水桶打水,目的是打水,但又不得不提桶而做功,其中打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相反桶掉井里要捡桶,目的是捡桶,但桶上又粘有水,此时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粘着的水做的功是额外功。
对于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的选填题,我一般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按照座次从前到后,前一个超时或不会的由后一个完成,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个学生都有紧迫感,从而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