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鉴赏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活动,需要从语言文学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我思想认识和生活经验,驱遣想象和联想,揣摩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内涵,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引发自身的生活思考,陶冶情操、警诫自励,使鉴赏者能力再上一层楼,思想更趋成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依据心理学作家沃特勒斯提出的“准备——孕育——明朗——证实”的思维四阶段的理论,在中学课程中采用懂“意”、形“象”、入“境”、悟“理”的“四步八字”教学方式,从而系统地、有效地开展文学鉴赏教学,既真正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创新思维。
  
  一、运用知识,读懂文意
  
  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作者把激发写作的情思,通过或朴素或华美或丰富或凝练的语言文学,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因而要弄懂“具象”和“远意”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运用语言相关的基础知识,仔细品味作者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怎样形象地修辞描绘,怎样精巧地谋篇立意;其次,还要注重品味语言的含蓄,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文学魅力。另外,还要补充并联系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达技巧。例如《红楼梦》创造了一大批活生生的典型艺术形象,尤其善于用大段单独的环境描写和心理剖析来塑造人物思想性格。小说的语言简洁而纯净、准确而凝练、朴素而传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总之,要求学生运用一切已学的知识,努力地读懂文章表达的精妙,为下一步“形成意象”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驱遣想象,再现形象
  
  语言的基本类型有二:一是科学语言,二是文学语言。科学语言的特征是概括性、确定性、明确性,而文学语言的特征是形象性、个体性、模糊性。文学语言的特征决定了文学鉴赏必须要求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进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再现作者创造的形象,并赋予自己感性思维。具体而言,也就是于“无字之处”补白,于“虚实相生”处审美,于“戛然而止”处想象,真实地把握作者的“意象”。如王维的《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淡淡几笔,我们就可在脑海中再现一幅雨后的山村夜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又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作者写罗敷之美,正面描写后,从侧面勾勒出各种人物见到罗敷后所引起的行为、反应,罗敷之美就在这些人失态的举止中让读者想象出来……以此达到一种虚实相映的效果。还如陶渊明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是作者真的忘言吗?并非如此,作者在此戛然而止,目的是留给我们对“知人论世”的想象补白。
  
  三、进入意境,产生共鸣
  
  当然,“入境”比“感知意象”要复杂得多,它要求我们投入个人的情感,让心灵沉浸在作品营造和自己再现的境界中,让个人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或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去与作者(或主人公)交流、讨论、对话,从而达到真正的共鸣。如柳宗元的散文《愚溪诗序》,当我们充分了解到作者创作的背景和心绪时,自然会对柳宗元所谓的“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的无奈产生同情,会为柳公遭遇的不平而愤怒,同时1000多年前的专制、黑暗的社会的现实也历历在目,更能激发学生对民主、开明、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呼唤,感受自己生活的社会的美好。
  
  四、迁移悟理,陶冶情操
  
  与作者(或主人公)进行交流、发生共鸣以后,文学鉴赏的最后一环也是最终目的,便是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自身实际,领悟作品中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发现和思考,从而达到鉴赏目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融文中的景、事、情、理为一体,抓住文眼,透视形象,领悟文学的含蓄美:品析名句,分辨虚实,探视作者的灵魂深处。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提挈全篇,由此可迁移感悟出生活中相似的经历,这往往是产生共鸣的前提和基础;由《越中怀古》的前虚后实、借古讽今,感悟迁移出“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叹;《灯》中的三个故事,让人领悟出生活道路上需要他人的指引、安慰和鼓励。凡此种种,最终可达到学知识、学做人、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目的。
  总之,“四步八字”的教学过程,既教给了学生读懂作品、体味作品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思索社会生活的真谛。于鉴赏中感悟文学魅力,于鉴赏中陶冶生活情操,于鉴赏中提高自身素质,这就是“四步八字”文学鉴赏方法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班级是学校教育整体构成的基层单位,是学校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一个班几十名学生,能不能健康地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班主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形式多样,激励教育是其中之一。下面,我就如何激励学生上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从激励学生自尊入手    大凡儿童少年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自尊。后进生也不例外,他们同样有强烈的自尊心
期刊
课堂提问包括比较提问、逆向提问、想象提问等。在新课标下,无论哪一种提问都要注意其开放性。  比较提问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前后比较。比如《变色龙》一课,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首饰匠赫留金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是因为众人对咬伤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谁前后的说法不一。这种不同不仅刻画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沙俄黑暗统治是如何扭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的。这
期刊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建立“大语文”的思想,有“一切皆可为语文所用”的意识,从而在视听读所接触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积累文学底蕴,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如何在“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呢?那就是:教求其精,学求其博。    一、“教求其精”    所谓教得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期刊
做好班级教育工作,对全班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做一个深受学生爱戴、尊敬的班主任,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是一天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出现如其师的现象。如:一进教室,发现地上有粉笔头就不声不响地把它拾起来,几次后,竟发现地上已看不到碎粉笔头,
期刊
记叙文是一种常用的文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无论听、说、写都离不开记叙文的使用,同学应当把它写好。  要写好记叙文,就是以人、事、物、景为反映对象,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反映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要想得心应手写好它,就要做到:首先,要对记叙文写作的对象种类、样式和意义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结合记叙文的作品去加以理解,使学生同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只有把写人、记事的文章放在生
期刊
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关于作文教学个性化概念的界定,我的理解是: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情”是文章的血液,无论哪一种文体都不能离开一个“情”字。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常常会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就从如何迎合阅卷老师出发,教学生如何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说或写自己不成熟的思想,不能表达不符合大众口味的情感。于是,孩子们学着几近统一的教材,教师、编者用统一的“模板”来阐释课文,学生学会了我们读解文
期刊
如何把握学生各自的特色及有利因素并给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是教育工作者要探讨的课题。只有做好班主任工作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只有班主任老师有优良的道德素质,才能给学生以精神力量,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成为学生的楷模。  其次,必须有渊博的知
期刊
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里有句歌词这样唱道:“人世难测量啦,啥事都能碰上。”这句歌词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事情发展的本身就具有不可预测的曲折性。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说写文章要写得波澜起伏、情节跌宕,要写出事情的曲折性。可是,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一、一波三折法    这种方法就是善于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形成波澜。现实生活本身就复杂多变:景有动
期刊
如果说学校是一台机器,那么,班级就是学校的一个部件。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失败。笔者从教二十五年有余,曾有20来年当班主任的亲身实践,对班主任工作有如下点滴感悟。  一个班级在学校乃至社会的信誉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才能。特别是在偏僻的农村学校,师资普遍缺乏,班级学生人数较多(通常超过50人/班),教师包班现象普遍,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大力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
期刊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创造健康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的发展,真正达到提高教学之目的。    一、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性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键是教师要捧出一颗心来去爱学生,去感染学生。这样可以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1、了解学生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