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是一项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一系列智力活动后,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加数学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操作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促进全体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 充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课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敞开思路、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让学生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等动手操作活动,获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接着再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摆正方形,再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练习,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就更为巩固了。又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我准备了好多个2分硬币,一个2分硬币重1克,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会1克的实际重量,再拿10包黄豆,每包100克重,给学生讲10个100克是1000克,又拿1千克黄豆让学生传着掂量,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重量有实感。课后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到超市了解10种商品的质量,并用手掂一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习的参与程度高了,从被动的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用眼去观察,动手去摆弄,边操作边表述,动脑去思考,使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倍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⑴ 摆 第一行摆 △△△
第二行摆○○○○○○
⑵ 分和移
大家來分第二行的○,分的每一份和第一行的△个数同样多,提问:第二行的○可以分成几份?
学生一般移动成○○○ ○○○,使左面3个○和右面3个○有一定间隔。
⑶在对比的基础上建立“倍”的概念。
⑷再操作,理解“倍”的概念。
① 一种是第二行又添上了3个○,提问: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几倍?
② 第二种是第一行去掉一个△,提问:这时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
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回答提问,使学生对“倍”的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同样使用动手、动脑推算出求相差数的方法,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求相差数的方法,为学习求相差数的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例如:教学《万以内的读数和写数》,学生每人一只计数器,一张印有数位顺序表的纸,学生边拨珠边读数,根据拨珠的个数和相应的数位进行读数和写数,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尤其是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一知识难点,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要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新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利于学生学生弄清疑虑疑难,还往往会迸发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 注意手、脑、口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操作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同时语言和思维也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思维活动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因此也可以说语言也是思维的结果。在应用题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做题,问他解题思路就不会讲,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读题,要求多读,直至弄清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其次是把关键词标出,这样易于弄清数量关系,必要时要求画出线段图;接着要求学生讲解题思路,综合法解的要求说出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什么中间问题,再根据中间问题的答数和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结果,分析法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找出缺少的条件先求。课后抽典型的题型让一些学生来讲解题思路,从而及时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结构。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这样的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这样的操作环节设计,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通过图形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的思维之上,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能更稳固地掌握好知识。
学生的操作活动实际上是内部思维外化的体现,对计算公式的推导学习经历了“观察分析”“联想对比”“操作、实践、总结”的过程,对公式的由来加深了理解和巩固。在学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请学生在黑板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联想、对比、归纳,促进学生智力的内化。操作既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未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充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课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敞开思路、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让学生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等动手操作活动,获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确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接着再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摆正方形,再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练习,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就更为巩固了。又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我准备了好多个2分硬币,一个2分硬币重1克,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体会1克的实际重量,再拿10包黄豆,每包100克重,给学生讲10个100克是1000克,又拿1千克黄豆让学生传着掂量,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重量有实感。课后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到超市了解10种商品的质量,并用手掂一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习的参与程度高了,从被动的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用眼去观察,动手去摆弄,边操作边表述,动脑去思考,使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从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倍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⑴ 摆 第一行摆 △△△
第二行摆○○○○○○
⑵ 分和移
大家來分第二行的○,分的每一份和第一行的△个数同样多,提问:第二行的○可以分成几份?
学生一般移动成○○○ ○○○,使左面3个○和右面3个○有一定间隔。
⑶在对比的基础上建立“倍”的概念。
⑷再操作,理解“倍”的概念。
① 一种是第二行又添上了3个○,提问:第二行的○是第一行△的几倍?
② 第二种是第一行去掉一个△,提问:这时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
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回答提问,使学生对“倍”的概念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同样使用动手、动脑推算出求相差数的方法,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求相差数的方法,为学习求相差数的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例如:教学《万以内的读数和写数》,学生每人一只计数器,一张印有数位顺序表的纸,学生边拨珠边读数,根据拨珠的个数和相应的数位进行读数和写数,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尤其是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一知识难点,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要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新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利于学生学生弄清疑虑疑难,还往往会迸发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 注意手、脑、口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操作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同时语言和思维也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思维活动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因此也可以说语言也是思维的结果。在应用题教学中,有的学生会做题,问他解题思路就不会讲,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读题,要求多读,直至弄清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其次是把关键词标出,这样易于弄清数量关系,必要时要求画出线段图;接着要求学生讲解题思路,综合法解的要求说出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什么中间问题,再根据中间问题的答数和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结果,分析法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找出缺少的条件先求。课后抽典型的题型让一些学生来讲解题思路,从而及时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结构。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这样的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这样的操作环节设计,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通过图形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的思维之上,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能更稳固地掌握好知识。
学生的操作活动实际上是内部思维外化的体现,对计算公式的推导学习经历了“观察分析”“联想对比”“操作、实践、总结”的过程,对公式的由来加深了理解和巩固。在学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请学生在黑板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联想、对比、归纳,促进学生智力的内化。操作既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未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