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正不断地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主要介绍网络流行语的几大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合成法,派生法或转化法,创新法,进而得出结论: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不仅要从之前的翻译中吸取经验,同时也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网络流行语,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翻译策略 文化传播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已经开始逐步进入网络时代。许多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都已经开始习惯于利用网络、论坛社区等与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各种网络流行语也就随之应运而生。刚开始时,这些网络流行语只为一个或一小群网民使用,随着网络的传播,这些潮词开始为大众所知,进而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用语,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媒体中听到或见到这些词语。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神马都是浮云”,“给力”,“hold不住”等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正逐渐成长为中国语言中特有的一个构成成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些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在逐渐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并且在逐步成长逐渐壮大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必然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在内的一部分,究竟应该怎么样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从而既能保存其意义不受影响,又能让外国友人充分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的特殊组成成分呢?本文主要介绍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常用到的几种翻译策略。
二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
网络流行语新颖性较强,而且层出不穷,这就造成了翻译上的难度。那么,在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之时,究竟可以使用哪些翻译策略呢?归纳下来,翻译网络流行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直译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翻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此外,奈达还主张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所以,所谓直译,就是指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文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例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原句取自某贴吧里一张图片,图片上,一名男子在孤寂地吃面,下面配文为: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后又衍生出“哥(姐)XX的不是XX,是寂寞”的句型,在网友眼中,似乎万物皆可化作“寂寞”,它折射出现代人需要抚慰的心灵。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What I’m eating is not noodles, but loneliness.”
(二)意译法
与直译相对应的就是意译。意译是指译文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而不过分注重细节的对应,但是同时也要兼顾译文的流畅性。之所以采用意译法是因为作为两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有时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或者说直译译出来的译文不伦不类,译语读者根本无法看懂,那么此时我们必须根据译入语的表达形式和特点来改变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此来传达原作的内涵。如“打酱油”,表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该词源于在某新闻节目中,一位记者采访路人对于某新闻事件的态度,其中一位路人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该节目播出之后,“打酱油”一词迅速成为当下的流行语。就该词而言,如果我们按照上文提到的直译法,将其译为“buy the soy sauce”,外国读者必然不能理解其内涵,不能理解为什么打酱油与不关心他人的事情之间有什么关联。所以此时我们宜将其翻译成“care nothing about others”或者“It’s none of my business.”,这种翻译策略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源语文本来直接进行翻译,然而翻译出来的效果却更好,更易于让译文读者接受。
(三)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指将汉语词拆分为两个或多个的字或词,再将每个字或词对应的英语单词合成起来,从而构成新的英语单词。比如说在翻译“蛋定”(“淡定”的谐音)时,我们就有“eggcalm”一词,这就是将“egg”(蛋)和“calm”(镇定)进行了合成。再如“吐槽”(意为抱怨,抬杠等),英语中可将其译为“spitslot”,这就是“spit”(吐)和“slot”(狭槽)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词。再如“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翻译时就是将ant(蚂蚁)和citizen(市民)两词结合起来,变成“antizen”。另外还有“帕客”一词,帕指的是手帕,所谓帕客指的就是使用手帕的人,这些人崇尚环保,使用手帕而不用纸巾,他们主张“节约一片纸,保护一片绿”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将之翻译为“handkerchiefers”,其中“handkerchief”指的就是手帕,而英语后缀“-er”指的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用“handkerchiefers”来翻译帕客,既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又不过于复杂,易于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四)派生法或转化法
所谓派生法和转化法,都是指借用英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单词或者词缀来对汉语进行翻译。比如说在翻译“微博”时,我们就可以借用英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前缀“micro-”(微小的)以及单词“blog”(博客)来对其进行翻译,于是就有了“microblog”的诞生。再如由时下流行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诞生出的网络词汇“超女”,在翻译该词时,就借用了英语中固有的前缀“super-”(超级的),构成单词“supergirl”或者“superwoman”,同时又与英语中的“superman”(超人)形成鲜明对比,译语读者能够很迅速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再如“雷”,这个词本是浙江东北部地区的方言,是指令人感到震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容易听到 “雷人”、“被雷到”等用法,那么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英语中本 身就存在的单词astonish或者shock来翻译,比如“雷人”就可以翻译成astonishing或者shocking,而“被雷到”则可以翻译为astonished或者shocked。这种派生或者转化的翻译策略虽然是借用了英语中本身就存在的单词或词缀,然而却依然可以
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这些潮词所具有的内涵意义。
(五)创新法
所谓创新法指的就是借用汉语中的特有单词新创出一个英语单词来。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字形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当使用创新法进行翻译时,最常用的就是借助于汉语拼音或是谐音来新创单词。最经典的使用创新法的例子莫过于对“给力”(意为带劲,给劲)一词的翻译。该词的翻译为“gelivable”,就是以给力二字的拼音谐音“ge(i) li”加上英语形容词后缀“-able”,同时为了读音方便,中间加上字母“v”构成。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其反义词“不给力”的翻译“ungelivable ”。当然,如果想使其意思更加明确的话,还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注释,如“giving power”或“powerful”。再如“牛逼”、“装逼”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略显粗口,表示说话者的一种感慨,或觉得谈论的对象比较有能耐,或觉得其较为做作,那么在翻译这两个词时,我们有“newbility”和“zhuangbility”,这种同样属于创新法,在翻译前者时,因为英语单词“new”与汉字“牛”读音相同,所以就没有再采用“牛”的拼音(niu),而是借用了“new”,后缀则是采用了“-bility”,使人易联想到“ability”(能力),进而让人联想到这是表达某种能力的,所以“newbility”有了谐音加上后缀,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谈论的对象很有能力。同理,“zhuangbility”也是利用了谐音加上后缀,让人能够联想到比较做作的人的形象。
四 结语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也会随之层出不穷。这些词句诞生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流行于社会,最终将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及社会现象,同时也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如何对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恰当的翻译,是译者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翻译这些词句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既要吸取原来的经验,又不能局限于其中,随时要有创新意识,同时更要学会从他人处听取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完成好翻译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国文化这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 热词新语译谭[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2] 葛校琴. 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刘琦,李亚宁. 英汉翻译词汇的差异及英译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商界,2006,(6).
[4] 覃金菊. 论汉语新词的英译[J]. 科技信息,2007(24).
[5] 王金波. 汉语新词英译初探[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4).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翻译策略 文化传播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已经开始逐步进入网络时代。许多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都已经开始习惯于利用网络、论坛社区等与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各种网络流行语也就随之应运而生。刚开始时,这些网络流行语只为一个或一小群网民使用,随着网络的传播,这些潮词开始为大众所知,进而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用语,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媒体中听到或见到这些词语。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神马都是浮云”,“给力”,“hold不住”等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正逐渐成长为中国语言中特有的一个构成成分,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些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在逐渐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并且在逐步成长逐渐壮大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必然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在内的一部分,究竟应该怎么样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从而既能保存其意义不受影响,又能让外国友人充分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的特殊组成成分呢?本文主要介绍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常用到的几种翻译策略。
二 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
网络流行语新颖性较强,而且层出不穷,这就造成了翻译上的难度。那么,在翻译这些网络流行语之时,究竟可以使用哪些翻译策略呢?归纳下来,翻译网络流行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直译法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翻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此外,奈达还主张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所以,所谓直译,就是指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文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例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原句取自某贴吧里一张图片,图片上,一名男子在孤寂地吃面,下面配文为: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后又衍生出“哥(姐)XX的不是XX,是寂寞”的句型,在网友眼中,似乎万物皆可化作“寂寞”,它折射出现代人需要抚慰的心灵。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What I’m eating is not noodles, but loneliness.”
(二)意译法
与直译相对应的就是意译。意译是指译文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而不过分注重细节的对应,但是同时也要兼顾译文的流畅性。之所以采用意译法是因为作为两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有时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或者说直译译出来的译文不伦不类,译语读者根本无法看懂,那么此时我们必须根据译入语的表达形式和特点来改变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此来传达原作的内涵。如“打酱油”,表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该词源于在某新闻节目中,一位记者采访路人对于某新闻事件的态度,其中一位路人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该节目播出之后,“打酱油”一词迅速成为当下的流行语。就该词而言,如果我们按照上文提到的直译法,将其译为“buy the soy sauce”,外国读者必然不能理解其内涵,不能理解为什么打酱油与不关心他人的事情之间有什么关联。所以此时我们宜将其翻译成“care nothing about others”或者“It’s none of my business.”,这种翻译策略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源语文本来直接进行翻译,然而翻译出来的效果却更好,更易于让译文读者接受。
(三)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指将汉语词拆分为两个或多个的字或词,再将每个字或词对应的英语单词合成起来,从而构成新的英语单词。比如说在翻译“蛋定”(“淡定”的谐音)时,我们就有“eggcalm”一词,这就是将“egg”(蛋)和“calm”(镇定)进行了合成。再如“吐槽”(意为抱怨,抬杠等),英语中可将其译为“spitslot”,这就是“spit”(吐)和“slot”(狭槽)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词。再如“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翻译时就是将ant(蚂蚁)和citizen(市民)两词结合起来,变成“antizen”。另外还有“帕客”一词,帕指的是手帕,所谓帕客指的就是使用手帕的人,这些人崇尚环保,使用手帕而不用纸巾,他们主张“节约一片纸,保护一片绿”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将之翻译为“handkerchiefers”,其中“handkerchief”指的就是手帕,而英语后缀“-er”指的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用“handkerchiefers”来翻译帕客,既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又不过于复杂,易于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四)派生法或转化法
所谓派生法和转化法,都是指借用英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单词或者词缀来对汉语进行翻译。比如说在翻译“微博”时,我们就可以借用英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前缀“micro-”(微小的)以及单词“blog”(博客)来对其进行翻译,于是就有了“microblog”的诞生。再如由时下流行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诞生出的网络词汇“超女”,在翻译该词时,就借用了英语中固有的前缀“super-”(超级的),构成单词“supergirl”或者“superwoman”,同时又与英语中的“superman”(超人)形成鲜明对比,译语读者能够很迅速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再如“雷”,这个词本是浙江东北部地区的方言,是指令人感到震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容易听到 “雷人”、“被雷到”等用法,那么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英语中本 身就存在的单词astonish或者shock来翻译,比如“雷人”就可以翻译成astonishing或者shocking,而“被雷到”则可以翻译为astonished或者shocked。这种派生或者转化的翻译策略虽然是借用了英语中本身就存在的单词或词缀,然而却依然可以
形象传神地表达了这些潮词所具有的内涵意义。
(五)创新法
所谓创新法指的就是借用汉语中的特有单词新创出一个英语单词来。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的字形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当使用创新法进行翻译时,最常用的就是借助于汉语拼音或是谐音来新创单词。最经典的使用创新法的例子莫过于对“给力”(意为带劲,给劲)一词的翻译。该词的翻译为“gelivable”,就是以给力二字的拼音谐音“ge(i) li”加上英语形容词后缀“-able”,同时为了读音方便,中间加上字母“v”构成。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其反义词“不给力”的翻译“ungelivable ”。当然,如果想使其意思更加明确的话,还可以进行一个简短的注释,如“giving power”或“powerful”。再如“牛逼”、“装逼”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略显粗口,表示说话者的一种感慨,或觉得谈论的对象比较有能耐,或觉得其较为做作,那么在翻译这两个词时,我们有“newbility”和“zhuangbility”,这种同样属于创新法,在翻译前者时,因为英语单词“new”与汉字“牛”读音相同,所以就没有再采用“牛”的拼音(niu),而是借用了“new”,后缀则是采用了“-bility”,使人易联想到“ability”(能力),进而让人联想到这是表达某种能力的,所以“newbility”有了谐音加上后缀,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谈论的对象很有能力。同理,“zhuangbility”也是利用了谐音加上后缀,让人能够联想到比较做作的人的形象。
四 结语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也会随之层出不穷。这些词句诞生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流行于社会,最终将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及社会现象,同时也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如何对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恰当的翻译,是译者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翻译这些词句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既要吸取原来的经验,又不能局限于其中,随时要有创新意识,同时更要学会从他人处听取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完成好翻译网络流行语,传播中国文化这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 热词新语译谭[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2] 葛校琴. 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刘琦,李亚宁. 英汉翻译词汇的差异及英译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商界,2006,(6).
[4] 覃金菊. 论汉语新词的英译[J]. 科技信息,2007(24).
[5] 王金波. 汉语新词英译初探[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