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的寒假期间有幸结识了“国培”,起初并不很清楚她的真实面貌。但随着时间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进她时,却使我深深的爱上了她。她犹如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慢慢开启了我这扇教学智慧的大门;又如一股清泉悄悄地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更是雪中送炭,让我的寒假生活不再寒冷和孤单。她是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因为我们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她使我充满感激,感激她让我坐在家中就能领路名师风采;她帮我排疑解惑,使我对新课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国培”是灯塔,给海上航行的人们指引方向。“专家讲座”版块使我受益匪浅。比如:余文森教授所讲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容生动形象,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很震撼。那就是“生命化的学习,对生命的成全” ,“因为我教了学生学的更多、更快,还是更少、更慢。”我们每天在反思教学,但从未问过自己这样的话。但现在每当我看到课间休息时间大量的学生出进不同的办公室,接受各科老师的检验,他们没有喝水的时间,没有去厕所的时间,甚至在上课时都在担心下课要背的东西,这一现象时我就会想起这两句话。我想这样的敬业精神很难得,但这样的方式反而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消弱和生命的摧残。我反复的听讲座,仔细思考每一句话,和自己现在的教学进行对比,使我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有效课堂?,尽管我现在还不能完全达到有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但我现在已经逐渐走出了“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我相信只要我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会达到目标。再如:“鲁教授视频答疑”,“答疑”顾名思义就是解答疑问,这个“疑问”不仅是个别教师的疑问,而是广大一线教师的“疑问”。更是广大农村教师长期以来的困惑。因为我一直认为新课标的实施,只适合发达地区,教学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齐全的学校,对于我们这样一支粉笔,一个录音机的学校是无法实现新课改的。但通过鲁教授的“释疑”,使我走出了误区。并且对“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我们的条件差了些,但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不一定意味着无法实施“新课改”,无法实现“有效课堂”。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使我逐渐走向一个成熟教师,懂得了如何设计不同的课型,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何整合教材,读懂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通过学习使我正在克服“无效和低效课堂”,创造出“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我想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终有一天会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国培”又是一座桥梁,沟通你和我。“博客天地”、“班级论坛”,又使我结识了许多朋友,虽然我们彼此未曾谋面,但我们通过“国培”提供的平台进行交流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分享彼此的智慧、探讨教法、欣赏博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温总理的讲话”使广大农村教师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农民不解放、农民不翻身,中国永世不得翻身。”那么在当代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不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就不可能提高全民素质,也不可能由“人口大国”转向“人才大国”。科技、教育、和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是人才,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办好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并且又一次郑重强调今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一承诺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农村教育。近几年“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的孩子再也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学,但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目前多数失学儿童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受到一些如:“读书无用”、“大学生没工作”、“初中生当老板”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放弃学业。国家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所以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唤醒部分农民,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GTP的增长很重要,但全民素质的提高更重要,教育要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见加快我国教育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教育要想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创新性人才,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口强国”,我们教师是关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我们应该像陶行知老先生那样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其次,我们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再有就是要用心来做教育,陶老先生说的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过程,只有从心里发出的爱,才能到达心灵的深处“,我们要使自己成为农民孩子的“保姆”、农民的“朋友”、学生的“导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国培”是灯塔,给海上航行的人们指引方向。“专家讲座”版块使我受益匪浅。比如:余文森教授所讲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容生动形象,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很震撼。那就是“生命化的学习,对生命的成全” ,“因为我教了学生学的更多、更快,还是更少、更慢。”我们每天在反思教学,但从未问过自己这样的话。但现在每当我看到课间休息时间大量的学生出进不同的办公室,接受各科老师的检验,他们没有喝水的时间,没有去厕所的时间,甚至在上课时都在担心下课要背的东西,这一现象时我就会想起这两句话。我想这样的敬业精神很难得,但这样的方式反而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消弱和生命的摧残。我反复的听讲座,仔细思考每一句话,和自己现在的教学进行对比,使我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有效课堂?,尽管我现在还不能完全达到有效课堂的标准和要求,但我现在已经逐渐走出了“无效和低效的课堂”。我相信只要我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会达到目标。再如:“鲁教授视频答疑”,“答疑”顾名思义就是解答疑问,这个“疑问”不仅是个别教师的疑问,而是广大一线教师的“疑问”。更是广大农村教师长期以来的困惑。因为我一直认为新课标的实施,只适合发达地区,教学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齐全的学校,对于我们这样一支粉笔,一个录音机的学校是无法实现新课改的。但通过鲁教授的“释疑”,使我走出了误区。并且对“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我们的条件差了些,但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不一定意味着无法实施“新课改”,无法实现“有效课堂”。通过一个个教学案例使我逐渐走向一个成熟教师,懂得了如何设计不同的课型,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何整合教材,读懂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通过学习使我正在克服“无效和低效课堂”,创造出“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我想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终有一天会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国培”又是一座桥梁,沟通你和我。“博客天地”、“班级论坛”,又使我结识了许多朋友,虽然我们彼此未曾谋面,但我们通过“国培”提供的平台进行交流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分享彼此的智慧、探讨教法、欣赏博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温总理的讲话”使广大农村教师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农民不解放、农民不翻身,中国永世不得翻身。”那么在当代要想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不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就不可能提高全民素质,也不可能由“人口大国”转向“人才大国”。科技、教育、和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是人才,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办好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并且又一次郑重强调今年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一承诺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农村教育。近几年“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的孩子再也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学,但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目前多数失学儿童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受到一些如:“读书无用”、“大学生没工作”、“初中生当老板”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放弃学业。国家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所以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唤醒部分农民,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GTP的增长很重要,但全民素质的提高更重要,教育要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见加快我国教育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教育要想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创新性人才,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口强国”,我们教师是关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我们应该像陶行知老先生那样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其次,我们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再有就是要用心来做教育,陶老先生说的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过程,只有从心里发出的爱,才能到达心灵的深处“,我们要使自己成为农民孩子的“保姆”、农民的“朋友”、学生的“导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