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溯源及特征研究

来源 :华中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ing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京北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经济、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类、归纳与解读.主要研究方法为实地测绘、工匠访谈等.通过分析京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职能、移民文化,认为京北民居受到帝都文化与满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与东北汉族民居、城区四合院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工匠基于经济性与生态性的考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进一步结合并实现的乡土营建.这对于长城文化带中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是重要的梳理与拓展,同时对当代乡土建筑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何建设健康校园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景观环境更新设计、持续提升健康支持性.该文基于健康校园的相关理论梳理,构建以“个体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健康”为核心的健康校园更新设计框架.结合苏州大学本部校区展开实证研究和应用探讨,从“促进体力活动、健康功能融入、文化景观塑造、康复环境营造、智慧校园建设、社会共享融合”六方面探讨提升校园健康支持性的环境更新设计途径,系统诠释了健康校园的建设愿景.
针对当前高校校园开放空间与停留行为匹配不均衡的问题,以武汉大学为例,通过手机APP及相关工具记录武汉大学校内行为轨迹,利用GIS等空间处理软件对行为轨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分析.研究现有停留设施及停留行为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现有停留设施及停留行为适应性分析,总结高校校园开放空间使用特征,进一步为高校校园开放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以济宁海达行知学校的设计过程为线索,探讨超大规模校园的控制性指标推演过程,进而结合校园与城市的关系问题讨论校园空间营造的要素与手段.从理性的功能组构与感性的空间塑造两个维度阐释超大规模学校设计的方法.
“视觉遮蔽”现象是空间实践中的一类重要现象,并与“奥”“幽邃”“深奥”“深邃”等空间美学概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该文从空间操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个当代建筑案例的图解分析,揭示了形成“视觉遮蔽”现象的另一种空间操作范式——“错位或转向”的洞口关系,及其背后的身体作用机制.同时,揭示“洞口”作为重要空间操作要素的存在及其在塑造空间体验中的重要意义.
北京历史上曾有着丰富的宗教空间资源,如今这些宗教遗产的数量已大为减少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着嬗变.以北京中心城区的汉传佛教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案例研究,可知诸多此类遗产通过转型为宗教服务、文博展览、办公办学、商务休闲和文化旅游五类空间来重新融入当代都市.同时,伴随居民集体记忆与日常生活的介入,汉传佛教遗产在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景观表征现实,遗产景观的突变与再定义将遗产本体转变为映射多元社会文化与首都发展变迁的直观媒介.总之,通过分析与解读北京中心城区汉传佛教遗产所发生的现代转型与景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水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的布局以及物质空间的构成有深远影响.临水发展和跨水发展是两种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城市形态.该文结合传统和现代水利技术、桥梁技术的发展,通过比较历史上欧洲城市和中国城市在跨水发展和临水发展形成的不同城市形态,探讨现代中国城市跨水发展的意义.
老旧小区改造目前主要是政策、配套、设计、技术和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心理学分析为观察视角,老旧小区存在的“门户、场所、交通、建筑”等共性症结,不仅是功能性、安全性的弊病,更深层在于归属需求、交流需求、审美需求、自我认知和被他人尊重等精神层面造成老旧小区居民的困扰.由此,以小区居民的出入通行体验和户外生活体验构建两条设计主线,充分考量各年龄段居民的人性化诉求,提出“归家体验”、“人性驻留”两大目标策略,并通过建筑更新、交通优化、空间环境提升等技术手段,改善小区痛点症结的同时,着眼于满足和丰富居民的精神需
大遗址的利用与城市生活如何融合的课题,对深化遗址的展示阐释、提升文物所处环境、民生改善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大遗址日常利用为例,分析了杜陵大遗址面对的主要问题,基于杜陵大遗址的历史空间认知,提出了置入日常生活的规划策略,以达成遗址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大遗址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之活力重塑.
为了避免以功能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造成各个城市景观单一化和特色流逝,该文从水的“有形物质空间、无形文化意境”角度,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应用三大理水方法处理“园内与城外水系空间关系、园内水系形态”和表达“水文化”的优势与特点.提出现代海绵城市水系空间建设应从“城乡空间统筹三大\'廊道\'体系、城市水系形态构建”方面进行形态、美学、功能、文化构建的策略,并阐述“地域水文化传承和特色创造”的重要性,为今后海绵城市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高校校园是师生进行学习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校园声环境作为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影响参数逐步被广泛关注.该文以湖北行政学院(新校区)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为例,采用数值模型、实验测试等方法对校园声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结合校园不同功能区的声环境变化特征与声源影响因素,对校园不同功能区的影响声源进行了影响程度分析与排序,并针对绿色校园与建筑要求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政策,为绿色校园声环境设计与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