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3日,早上7点半,重庆市江津区客运中心。
61名来自江津区各乡镇的返岗务工人员在登记、测体温后,统一登上了数辆挂着“江津区农民工返岗复工专车”横幅的大巴车。
“江津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给我们打电话,了解到我们的复工情况后,安排了专车送我们。”返岗人员蹇泽维说。
疫情发生以来,为做好返岗对接,江津区围绕“家门—车门—厂门”一体化防护安全目标要求,采取包车、包专列等方式,“一对一、点对点”确保农民工安全返岗复工。
“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保障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千方百计保住老百姓的‘饭碗’。”江津区就业和人才中心主任黄文科说。
增补减负,打好政策“组合拳”
4月27日,江津区双福工业园区,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
160米长的U形流水线,57道工序,散落的零件被精密地拼接成成品发电机。
“我们一直盼望着复工复产,但现在流水线刚动起来,就遇到各种问题。”润通公司党支部书记左运林说。
润通公司是双福工业园区内的龙头企业之一,在2月底便开始复工复产。
企业复工,如何保障良好运转?
江津区双福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动为企业“送政策”:一方面,通过线上渠道,为企业讲解、宣传各项惠企政策,积极联系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园区公租房,提供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的方式,做好复工保障。
3月初,润通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黄迪向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了申请稳岗返还资金的申请表。3月18日,稳岗返还资金52万元到账,润通公司成为江津区首批得到稳岗返还资金的企业之一。
“这52万元的稳岗返还资金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压力,不仅加快了我们复工复产的脚步,更帮助我们稳定了岗位、稳住了人心。”黄迪说。
同时,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对重点企业、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落实疫情期间一次性招工补贴和一次性交通补贴等政策,帮助企业减负。
“企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企业复工复产,才能让更多居民端上乃至端稳‘饭碗’。”黄文科说。
目前,江津区已为区内57家中小企业发放首批稳岗返还资金1338万元,稳定岗位8885个,区内企业已基本复工复产,员工返岗率达92.2%。
开拓岗位,筑好人力“蓄水池”
3月12日,重庆晨豹日化有限公司。
在公司负责人叶志文的办公室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继焱通过了面试,正在与叶志文商量上班的事宜。
刘继焱是江津区几江街道五举村人,在过去,他虽有工作意向,但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家里有承包的花椒树需要照料,再加上年纪大了,好多岗位我都不符合要求。”刘继焱说。
3月初,几江街道纪工委副书记陈雪将一则就业信息发送到他的手机上,看到招工要求和地址后,刘继焱喜出望外。
为帮助辖区内有务工计划的农民工实现就业,几江街道通过“重庆市返乡人员实名制登记”大数据、网格化调查、电话走访等方式,多渠道征集并建立农民工就业意愿、外出意愿等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
“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我们提供岗位信息,通过筛选和对比后,我们主动将岗位送上门。”陈雪说。
为做好岗位信息搜集,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园区,定期收集汇总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同时依托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集纳各种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3月13日,刘继焱正式成为重庆晨豹日化有限公司的员工。
“很感谢陈书记给我提供的岗位信息,让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刘继焱说。
今年春节期间,江津区农民工返乡17万人,已复工16.8万人,全区贫困劳动力已实现就业11290人,较2019年增长了7%。
“共享 ”,探索用工“新模式”
3月8日下午2点,江津大酒店。
酒店职工张雪梅和另外26名同事拖着行李箱一起登上了驶向群光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的客车,去往新的岗位。
缘何江津大酒店的职工集体“跳槽”?
原来,这正是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造的“共享用工”模式。
受疫情影响,许多企业面临着两难:一些企业出现严重的用工短缺,而另一些企业则因缩减生产规模或暂时不能复工,导致员工富余。
一边是用工短缺,一边是人员富余,“余”与“缺”的矛盾在江津上演。
江津大酒店因受疫情影响暂停营业,既影响职工收入,又造成劳动力过剩。
联畅人力资源公司作为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管理的单位,在了解到群光电子员工紧缺,而区内传统餐饮业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后,立马联系了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管理科科长朱建国。
“书籍实现知识共享、汽车实现出行共享,员工为何不能实现技能共享?”朱建国说。
为实现“共享用工”,联畅人力资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多方走访,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了包括江津大酒店在内的区内餐饮企业与群光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的用工合作。
3月8日,105名来自江津区各餐饮行业的员工前往群光电子(重庆)有限公司,开启了跨企业上班的新模式。
此外,3月9日,新西亚铝业集团的22名员工也搭上了前往渝北区中光电科技公司上班的专车。
“用这种新形态就业模式解决企业用工难和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既是灵活自救,更能抱团取暖。下一步,我们将整合资源,打造‘津城无忧’这样的‘共享 ’就业服务平台。”朱建国说。
立足线上,用好网络“新阵地”
4月24日早上8点30分,南岸区,李克申家中。
解锁手机,点开“钉钉”APP,二维码打卡,进入直播间准备讲课……别看李克申操作熟练,但在两三个月前,她还是有些无所适从。
作為一名网络创业培训讲师,以往这个时候,李克申习惯奔波于重庆各大区县,在各地人社部门的主导下,为学生们讲授网络创业相关知识,但疫情的出现,打破了她原有节奏。
线下面对面授课的形式今年暂被摒弃不用,李克申转身投向网络阵地。
这一天,是李克申为江津区内的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毕业生讲授网络创业的第一天。此后的6天,她又把如何模拟商城上架商品、设置运费模板等知识一一传授给这些学生,为他们的就业增加砝码。
“线上培训保证了职业技能培训节奏不变、效果不减,促进劳动技能提升,稳定就业大局。”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科科长黄娜随时关注着培训效果。
除了职业技能培训转移至网络阵地,江津区同时将招聘会也转至网络。
依托重庆就业网、江津就业微信公众号、江津人才网等平台,每天常态化举办线上招聘会,并固定每周四定期开展线上直播招聘会。
“目前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13场线上招聘会,4.2万余人参与求职,网络已经逐步成为促进就业的‘新阵地’。”黄娜说。
61名来自江津区各乡镇的返岗务工人员在登记、测体温后,统一登上了数辆挂着“江津区农民工返岗复工专车”横幅的大巴车。
“江津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给我们打电话,了解到我们的复工情况后,安排了专车送我们。”返岗人员蹇泽维说。
疫情发生以来,为做好返岗对接,江津区围绕“家门—车门—厂门”一体化防护安全目标要求,采取包车、包专列等方式,“一对一、点对点”确保农民工安全返岗复工。
“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保障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千方百计保住老百姓的‘饭碗’。”江津区就业和人才中心主任黄文科说。
增补减负,打好政策“组合拳”
4月27日,江津区双福工业园区,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
160米长的U形流水线,57道工序,散落的零件被精密地拼接成成品发电机。
“我们一直盼望着复工复产,但现在流水线刚动起来,就遇到各种问题。”润通公司党支部书记左运林说。
润通公司是双福工业园区内的龙头企业之一,在2月底便开始复工复产。
企业复工,如何保障良好运转?
江津区双福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动为企业“送政策”:一方面,通过线上渠道,为企业讲解、宣传各项惠企政策,积极联系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园区公租房,提供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的方式,做好复工保障。
3月初,润通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黄迪向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了申请稳岗返还资金的申请表。3月18日,稳岗返还资金52万元到账,润通公司成为江津区首批得到稳岗返还资金的企业之一。
“这52万元的稳岗返还资金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压力,不仅加快了我们复工复产的脚步,更帮助我们稳定了岗位、稳住了人心。”黄迪说。
同时,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对重点企业、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落实疫情期间一次性招工补贴和一次性交通补贴等政策,帮助企业减负。
“企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企业复工复产,才能让更多居民端上乃至端稳‘饭碗’。”黄文科说。
目前,江津区已为区内57家中小企业发放首批稳岗返还资金1338万元,稳定岗位8885个,区内企业已基本复工复产,员工返岗率达92.2%。
开拓岗位,筑好人力“蓄水池”
3月12日,重庆晨豹日化有限公司。
在公司负责人叶志文的办公室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继焱通过了面试,正在与叶志文商量上班的事宜。
刘继焱是江津区几江街道五举村人,在过去,他虽有工作意向,但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家里有承包的花椒树需要照料,再加上年纪大了,好多岗位我都不符合要求。”刘继焱说。
3月初,几江街道纪工委副书记陈雪将一则就业信息发送到他的手机上,看到招工要求和地址后,刘继焱喜出望外。
为帮助辖区内有务工计划的农民工实现就业,几江街道通过“重庆市返乡人员实名制登记”大数据、网格化调查、电话走访等方式,多渠道征集并建立农民工就业意愿、外出意愿等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
“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我们提供岗位信息,通过筛选和对比后,我们主动将岗位送上门。”陈雪说。
为做好岗位信息搜集,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动对接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园区,定期收集汇总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同时依托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集纳各种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3月13日,刘继焱正式成为重庆晨豹日化有限公司的员工。
“很感谢陈书记给我提供的岗位信息,让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刘继焱说。
今年春节期间,江津区农民工返乡17万人,已复工16.8万人,全区贫困劳动力已实现就业11290人,较2019年增长了7%。
“共享 ”,探索用工“新模式”
3月8日下午2点,江津大酒店。
酒店职工张雪梅和另外26名同事拖着行李箱一起登上了驶向群光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的客车,去往新的岗位。
缘何江津大酒店的职工集体“跳槽”?
原来,这正是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造的“共享用工”模式。
受疫情影响,许多企业面临着两难:一些企业出现严重的用工短缺,而另一些企业则因缩减生产规模或暂时不能复工,导致员工富余。
一边是用工短缺,一边是人员富余,“余”与“缺”的矛盾在江津上演。
江津大酒店因受疫情影响暂停营业,既影响职工收入,又造成劳动力过剩。
联畅人力资源公司作为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管理的单位,在了解到群光电子员工紧缺,而区内传统餐饮业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后,立马联系了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管理科科长朱建国。
“书籍实现知识共享、汽车实现出行共享,员工为何不能实现技能共享?”朱建国说。
为实现“共享用工”,联畅人力资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帮助下,多方走访,牵线搭桥,最终促成了包括江津大酒店在内的区内餐饮企业与群光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的用工合作。
3月8日,105名来自江津区各餐饮行业的员工前往群光电子(重庆)有限公司,开启了跨企业上班的新模式。
此外,3月9日,新西亚铝业集团的22名员工也搭上了前往渝北区中光电科技公司上班的专车。
“用这种新形态就业模式解决企业用工难和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既是灵活自救,更能抱团取暖。下一步,我们将整合资源,打造‘津城无忧’这样的‘共享 ’就业服务平台。”朱建国说。
立足线上,用好网络“新阵地”
4月24日早上8点30分,南岸区,李克申家中。
解锁手机,点开“钉钉”APP,二维码打卡,进入直播间准备讲课……别看李克申操作熟练,但在两三个月前,她还是有些无所适从。
作為一名网络创业培训讲师,以往这个时候,李克申习惯奔波于重庆各大区县,在各地人社部门的主导下,为学生们讲授网络创业相关知识,但疫情的出现,打破了她原有节奏。
线下面对面授课的形式今年暂被摒弃不用,李克申转身投向网络阵地。
这一天,是李克申为江津区内的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毕业生讲授网络创业的第一天。此后的6天,她又把如何模拟商城上架商品、设置运费模板等知识一一传授给这些学生,为他们的就业增加砝码。
“线上培训保证了职业技能培训节奏不变、效果不减,促进劳动技能提升,稳定就业大局。”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科科长黄娜随时关注着培训效果。
除了职业技能培训转移至网络阵地,江津区同时将招聘会也转至网络。
依托重庆就业网、江津就业微信公众号、江津人才网等平台,每天常态化举办线上招聘会,并固定每周四定期开展线上直播招聘会。
“目前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13场线上招聘会,4.2万余人参与求职,网络已经逐步成为促进就业的‘新阵地’。”黄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