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新闻中的准社会互动

来源 :科技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u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log新闻是近几年广为流行的视听新闻报道新模式。文章基于准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吸引力和相似性两方面阐述了准社会互动理论在Vlog新闻中的应用,认为外貌吸引力、社交吸引力、背景相似性、价值相似性能够促进Vlog新闻中Vlogger和受众间的准社会互动,从而增强Vlog新闻传播效果。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加强传播者的人格化和提高发布平台的互动性等Vlog新闻产制对策。
其他文献
从个性化推荐算法模型对个人隐私数据的二次分析与加工,再到各平台或公司间的用户隐私数据共享,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风险逐步增加,要对抗这些风险,需要不断完善数据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隐私保护法律体系加强对个人隐私数据的管理,探索个人隐私数据的“三次使用”边界,以此保护公民隐私。
以乙女游戏中玩家与虚拟恋人间的互动为出发点,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准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及虚拟恋人对玩家的正向作用.研究发现:玩家与虚拟恋人间的情感联结受到孤独感、吸引力、交往时长、媒介需求四个因素的影响;虚拟恋人这一特殊媒介角色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玩家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玩家与虚拟恋人相互陪伴、相互促进.研究最后提出了这种情感联结消失后的隐忧.
作为顺应媒体融合趋势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相比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新闻移动视频直播对出镜记者的能力、素养提出许多新要求。文章分析新闻移动视频直播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维度探讨出镜记者素养提升路径,为新闻移动视频直播优化品质提供借鉴。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持续而深刻地改变着媒体传播的格局,并催生了新的传播介质.社交媒体在5G的加持下异军突起,成为了公众在舆论场域里自由表达自身话语的“舞台”.新媒体为普罗大众的发声提供了便利,但是在风险事件、危机事件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出现了媒体引导迟滞失位、舆论主体语态失衡和舆情把关隐性失效等问题.基于此,在社交媒体时代,应明确相关政府和组织主体引导的责任与规范,同时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准确力度,切确设置议程范式,最后提升广大网民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将网络舆论引导的“最后一公里”成功打通.
2020年伊始,实体书店迎来了另一场生存危机,倒逼实体书店再次转型,实体书店纷纷采取线上经营措施,而在线上经营中,实体书店与直播的跨界合作尤为值得关注,文章对该现象的出现结合2020年世界读书日多家书店与“看点直播”平台合作发起“书店守望计划”案例分析两者融合带来的实践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柳林县紧紧围绕“四风”问题,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围绕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围绕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顺应群众期待,回应群众关切,制订了“1888”工程,确保活动方向不偏、环节不空、节点不虚、有力有序。  该县的“1888”工程包括“十个一教育活动”“八个专项整治”“八个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八个方面的惠民利民实事”。  “十个一教育活动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公共视频监控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基础应用,公共视频监控一方面对公共场所进行全时监控,精准化识别人脸、车辆、行人,对于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守护百姓的眼睛”;另一方面,也将人们裹挟在“超级全景监狱”中,使自然人失去物理属性成为数据化身,被观看、计算和存储,引发对隐私权与人性价值的思考.文章基于对人工智能化的公共视频监控合理性的反
以“电子游戏+博物馆”联名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将成分品牌联合相关理论延伸到新媒体领域,重点探究合作品牌消费者态度评价、品牌联合紧密度、品牌熟悉度对于联合品牌评价的影响,以及成分品牌联合溢出效应。本研究还提出并证明了一个新的假设,即在创意密集型产业中,品牌熟悉度对联合品牌评价的正向影响效果随品牌熟悉度增加而降低,这对于广大中小品牌游戏与博物馆而言意味着更开阔的竞争市场。
陕西省高校众多,民办高校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陕西民办高校形象建构问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与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样态.民办高校形象建构迎来了新的机遇,依托于高校校园官方网站、校园电视台、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介,并结合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官方账号、官方抖音、视频号、哔哩哔哩等新媒介平台,不断推出优质内容,借助个人平台及人际传播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较大影响,重塑高校形象.
文章以两届B站跨年晚会作为研究样本,从文化边界交融的角度分析晚会文化边界交融之“现”:圈层的套叠与文化样态的具体内容建构,以及交融之“隐”:主流文化强势“稀释”亚文化,以进一步分析出现晚会口碑下滑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