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也从课本知识的单一灌输转变为了教授学生学习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觉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活动中,从而有利于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下面,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合作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进行课本知识和应试技巧的讲授和灌输,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进而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立足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来创设多种类型、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与情感体验,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一、依托趣味场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且更加倾向于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而非通过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来掌握和领会所学知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之初,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需要,依托趣味场景来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急于了解新知的迫切愿望。
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之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我们来做一笔交易好不好?在一个月内,老师每一天都给你们1000元,而你只需在这一个月内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以此类推,每一天给我的钱数都要是前一天的2倍。成交吗?”这时,大部分学生听后都不假思索地表示成交,但也有部分学生则拿出笔在纸上演算着。通过计算,学生得知要想判断这笔交易是否划算,就必须要计算出1+2+4+…+229的和。如此,不仅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便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需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程应在强调知识教学的同时,尤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新搭建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来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例如,由于《基本初等函数》这章内容复杂且形式多变,包括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等诸多内容,这便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业余爱好进行了充分地了解,发现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于是,我因势利导,先是运用多媒体展现了各种球类运动,待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课堂中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知道球类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征吗?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具体、深入地研究它们呢?”之后,学生在课堂氛围的引导下,不约而同地将函数思想融入到了球类的具体运动轨迹中,课堂的教学效率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基于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基于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我让学生将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画出其轨迹,再将细绳的两端拉开一定的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画出其轨迹。之后,我向学生提问道:“当细绳的长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绳的长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来对上述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如此便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并在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熟悉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 侯小恒.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1):13-15.
[2] 魏娜.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法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6(30):42-43.
本文系正高级数学特级教师,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培养对象。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趣味;生活;合作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进行课本知识和应试技巧的讲授和灌输,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进而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以来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立足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来创设多种类型、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与情感体验,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一、依托趣味场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且更加倾向于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而非通过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来掌握和领会所学知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之初,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需要,依托趣味场景来提出富有启迪和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急于了解新知的迫切愿望。
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部分内容之初,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我们来做一笔交易好不好?在一个月内,老师每一天都给你们1000元,而你只需在这一个月内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以此类推,每一天给我的钱数都要是前一天的2倍。成交吗?”这时,大部分学生听后都不假思索地表示成交,但也有部分学生则拿出笔在纸上演算着。通过计算,学生得知要想判断这笔交易是否划算,就必须要计算出1+2+4+…+229的和。如此,不仅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便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需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程应在强调知识教学的同时,尤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新搭建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来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例如,由于《基本初等函数》这章内容复杂且形式多变,包括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等诸多内容,这便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业余爱好进行了充分地了解,发现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于是,我因势利导,先是运用多媒体展现了各种球类运动,待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课堂中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知道球类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征吗?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具体、深入地研究它们呢?”之后,学生在课堂氛围的引导下,不约而同地将函数思想融入到了球类的具体运动轨迹中,课堂的教学效率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基于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基于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我让学生将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绳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画出其轨迹,再将细绳的两端拉开一定的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画出其轨迹。之后,我向学生提问道:“当细绳的长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绳的长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来对上述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如此便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并在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特点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熟悉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 侯小恒.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1):13-15.
[2] 魏娜.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法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6(30):42-43.
本文系正高级数学特级教师,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