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子一样的那座桥 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背后的往事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剪刀落地的造型后,鲍尔·波登灵光突现,脑子里顿时就有了建桥的思路——直到今天,人字桥依然有一个别名,叫做剪子桥。
  据当时的资料记载,为了修筑这段全长67米的桥梁,800多中国劳工牺牲于此——平均每一米桥面就背负着12个劳工的生命。
  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对滇越铁路实施了狂轰滥炸。而作为滇越铁路的咽喉,人字桥首当其冲成为了轰炸的目标。
  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四岔河河谷间,伫立着一座闻名中外的铁路桥梁。 远远看去,它如同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挺立在河谷之间,又像一把锋利的剪刀直插两侧崖壁。这座铁桥就是滇越铁路上的工程奇迹,世界铁路桥梁建筑的经典工程——人字桥。
  人字桥竣工于1908年,180吨重的桥身、2万多钢铁部件全由铆钉铆合而成,没有使用任何焊接工艺。整座桥梁十分坚固,100多年的风雨侵蚀也未曾改变它的容颜,甚至连桥上的铆钉都没有脱落过一个。
  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修建人字桥?是谁如此大胆地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形式?而在运输能力并不发达的当时,这些钢铁部件又是如何被搬运上山的?关于人字桥,有太多的疑问萦绕。
  源自剪刀落地的设计灵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僻处一隅的边陲云南,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来了列强的目光。“要开矿,先通路”——在1898年,法国殖民者从清政府手中抢占了滇越铁路的筑路权。按照原定的设计,滇越铁路本不会从崎岖多山的云南南部经过。可由于在铁路勘线之初,工程就遭到了沿途居民的强烈反抗,后来,线路几经更改,最终进入荒无人烟的“蒙自—屏边”山区。
  就景致而言,铁路经过的地方山势险峻、景色壮丽,然而从施工的角度来看,壮丽的景色往往就意味着工程的艰难。
  当铁路从蒙自一路向南延伸,抵达地势险恶的屏边县四岔河谷时,一个铁路工程的世界级难题顿时摆在了施工方面前:如何在相距约70米、深200米的河谷间架设一座桥梁,以连接两端隧道?最初试验的几种方法皆以失败告终。无可奈何的法国人只好将这里的险峻地形拍摄下来,寄回国内,从全法国征集桥梁设计方案——几个月后,一份“肋式三铰拱钢梁铁路桥”的设计在几十种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这个方案的设计者,就是法国著名桥梁设计师鲍尔·波登。
  关于鲍尔·波登的设计方案,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刚接触设计时鲍尔·波登也没有任何头绪,直到有一天他不慎将剪刀碰落在地——两个张开的剪刃恰好交叉插在地上,支撑起了整个身子。看到剪刀落地的造型后,鲍尔·波登灵光突现,脑子里顿时就有了建桥的思路——直到今天,人字桥依然有一个别名,叫做剪子桥。
  当然,传说是有趣的,可真实的设计方案远不止这样简单。鲍尔·波登之所以能够设计出人字桥,跟他以前的经验不无关系。在提交人字桥设计方案之前,他就已经在法国设计出了类似风格的威敖铁路高架桥,这座建成于1902年,总长410米,跨越比利牛斯山威敖河谷的钢铁大桥为鲍尔·波登带来了声望,更让他获得了更多创新实践的勇气。
  八百壮士的无字丰碑
  人字桥虽然由法国工程师设计,但最终却是中国工人用血肉建成的。据当时的资料记载,为了修筑这段总长67米的桥梁,800多中国劳工牺牲于此——平均每一米桥面就背负着12个劳工的生命。
  为了能在深谷中架起这座钢铁桥,法国人先在国内将所有部件铸好,每个钢铁部件的设计重量都限制在100公斤以内,长度大多为1.2米到1.5米,方便之后的人力搬运。
  铸好后的桥梁部件先经海运到越南,再通过红河航道进入中国云南。云南省山高路陡,那些被法国滇越铁路建设公司征用的几百名中国劳工,用尽气力,扛着沉重的桥梁部件、施工材料和机械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中前行。当时的《工程报告》曾描述了这个场景:“可怜的中国人排成一队,相互之间,平均间隔3米,来驮运这两条不可切断的钢缆。几百米长的队伍就好像一条长长的巨龙,不分昼夜地在山间、陡坡上蠕动”。这里说到的钢缆,就是用来起吊桥梁拱臂的。钢缆每根长355米,重5000多公斤。单单是为了搬运它,200名劳工整整花了3天3夜时间,不少工人就这样累死在了路上。
  不仅是搬运物资,那些悬崖上的无数炮眼,也是劳工们腰系绳索,悬在半空中一锤一锤凿打出来的。打孔作业时劳工们全部赤身裸体,都不敢穿衣服,原因就是怕衣服被大风撩起,挂在岩石、树枝上,造成危险。可纵使这样,仍然还是有很多人因为绳索磨断,或被石块击落,摔死谷中,尸体顺着河水飘走。
  在工程最关键的环节——铆合桥梁部件时,场面更是惊险无比。劳工们被悬吊在半空中,一锤接一锤将桥体部件砸击铆合。由于没有其他任何承重设备,当用力过猛的时候,绳索扭断,人就一下子掉入了深谷中。刚开始时劳工们都不愿冒生命危险去干,监工们就开出巨赏:每向铆钉砸一锤,就给一块大洋。在重金的诱惑下,劳工们才又开始施工。由于工作强度非常大,劳工们每打上十几锤就要被拉上来休息一会儿,可是也有一些黑心工头,不但不把劳工拉上来休息,反而用刀把绳子割断,在劳工摔死之后找工程方赔钱,据为己有。
  就这样,整个工程历时20个月零26天,人字桥终于竣工。它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800多名中国劳工的无字墓碑。在《滇越铁路人字桥碑记》上,有这样一句话:“修桥过程中死去中国路工800余名,通称‘滇越铁路人字桥八百壮士’”。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出了一个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字,造就了这座不朽的钢铁丰碑。
  抗日战争与“功勋桥”之名
  在民间流传颇广的“云南十八怪”中,有一句“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的笑谈,说的就是滇越铁路。滇越铁路是云南史上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它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抵越南海防港,全长855公里,轨距为1米(现今通行的标准轨距为1.435米),所以也被叫做米轨铁路。由于铁路修筑在高山深谷之间,坡陡弯急,桥梁隧道密布,运行其上的老式蒸汽机车最高时速也只有四五十公里,是典型的火车没有汽车跑得快。
  滇越铁路是以“一颗道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的代价修完的,它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历史。作为其标志性工程的人字桥,更是亲历了近现代中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护国运动、抗日战争、援越抗法、援越抗美……人字桥承载的荣辱与沧桑胜过世界上任何一条铁路桥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而它最精彩的时刻,就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随着上海、广州、香港等沿海口岸的相继沦陷,滇越铁路成为当时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联系的唯一通道。无数物资、军火通过滇越铁路到达昆明,再转运各地。这条对战局有着重要影响的交通命脉,自然被日军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一系列的轰炸开始了,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对滇越铁路实施了狂轰滥炸。而作为滇越铁路的咽喉,人字桥首当其冲成为了轰炸的目标。
  1939年12月至1940年8月,日军先后派出飞机625架次,投弹数千枚,猛烈轰炸人字桥。由于人字桥位于两山峭壁之间,日军飞机不敢过低俯冲,再加上我守桥防空部队的拼死护卫,尽管四周被炸得草木绝迹,但硝烟散尽后大桥竟未伤分毫,仍奇迹般地傲立于绝壁之上。一车车物资通过大桥运抵抗战后方,有力地支援了整场战争,而人字桥“功勋桥”的名称也正是在此时获得的。
其他文献
老家门前有一条又宽又长的大河,蜿蜒曲折,时展时收,常年川流不息。河水深浅不一,浅可见底,深可成潭。河道被草青树绿的两岸夹在其中,蛮像一条走不完的银色长廊。清亮的河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淌,妩媚、恬静,夏季里绿波涟漪,宛如雍容华贵的少妇,更显几分温柔缠绵之意。河道岸边有一簇簇坚挺水面的蒲草,尖而细小的叶子在微风中飘摆,晃来晃去,好像在河里游泳的孩子踩水的样子。晴朗的日子,会见到一群群的小鱼在蒲根下摇头摆尾
说起来,武昌首义的第一枪,是熊秉坤兵营里的陈定国那一枪,也是仓促中的应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在陈定国举枪击杀那个甘作清军走卒的排长之前,已有无数的偶然发生了。   陈定国的第一枪之前,早有孙武的第一爆。而这第一爆,又是那样的偶然,是计划中的意外。    孙武试验炸弹误爆,起义企图暴露   1911年10月9日,武昌城内群情骚动,显出莫名的慌张,有老百姓搬到城外,投奔乡下的亲戚。  
老总开了一家汽车4S店,但因为刚开张不久,生意并不大好。老总很着急,他认为这是缺少优秀营销人员造成的,为此责成我这个营销总监帮他物色这方面的人才。   这天,我来到人才市场,把早已拟好的招聘启事贴了出来。很快,优厚的待遇就使我的周围簇拥了一大帮人,纷纷要求应聘。   从收到的应聘表中得知,今天来应聘的人素质普遍较高,其中一个叫张泽的年轻人更是叫我眼前一亮。他曾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搞推销,有这种人才
回北京治病  1950年初,林彪病情加重,只好请示中央,决定离开前线,返回北京治疗。朝鲜战争爆发后,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准备到朝鲜去。林彪家里也准备,还换了一些不宜出国的内勤。  后来没有去朝鲜,现在不少书里写是林彪“装病”,不肯去朝鲜,这不对,林彪早就有病,因为打仗一直硬撑着,从东北撑到华中,后来实在支持不住了,经毛主席批准才回北京治疗。回来时是1950年3月,抗美援朝是1950年10月,
最重要的是驾驶证  浙江姑娘徐霞四年前到美国读硕士,如今和丈夫一起留在美国定居。在美国办理的诸多证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驾驶证啦!”徐霞说,美国的身份证明有两种形式:一是“ID”(Identify Card),它是拿到驾驶证前的身份证明,美国人在16岁左右可以参加驾驶证笔试,通过后即获得“驾驶允许证”(Permit),此时其ID和驾驶允许证是分离的,驾驶时须由拥有驾驶证的成人陪同。  二是驾驶证,
杰里米·里夫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是数位美国总统的顾问。他著有《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时间战争》《工作的终结》《欧洲梦》等十几部关于科技变化对经济、社会及环境影响的论著,享有世界性声誉。  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即将融合  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说美国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楷模,中国则最有可能在21世纪担当这一角色。美国将其经济成功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归功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在20
寻找另一半,在国外通常是通过自由恋爱来完成。为何拥有更多选择的海外华人还需要通过传统的相亲方式来寻觅另一半?在外国教育和中国传统之间徜徉的他们,究竟拥有怎样的择偶观?    “回国相亲”成时髦   针对一股“回国相亲”热,某电视相亲节目近期特别策划推出了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征婚嘉宾专场。栏目第一次赴美宣传时,就吸引了3000名海外华人踊跃报名,而刚刚启动的英国专场,报名人数首周便超过了500人。
无论世界哪个角落,都不免有无以为生、靠救济过活的流浪者。即便富庶静美如瑞士也不能例外。两年前一个初夏的周末,我报名参加了当地青年人组织的一次“为需要者供餐”志愿活动——为日内瓦的无家可归者做“大锅饭”,借此机会走近了当地的无家可归者和背后为他们提供无私帮助的人们。  志愿者全部到齐后自报姓名、国籍,介绍完发现,我们12个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11个国家,典型的“国际大家庭”。志愿者的多元构成
未名湖畔的悲剧    邓朴方出生在战争年代,幼小的他随着父亲转战迁徙,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家迁往北京。  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时,很少有同学知道他是总书记的长子。邓朴方和其他中学生一样,显得极为平常,他经常留个小平头,穿一件半新不旧的蓝大褂,骑一辆自行车。如果不是他成绩出众、人缘又好的话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1962年秋,邓朴方以每门功课平均9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大学里,邓朴方梦想
西班牙首相拉霍伊于2014年6月2日宣布,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已决定退位,让位给王储费利佩。当天中午,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在位于马德里郊外的萨苏埃拉王宫发表电视讲话,他指出,经济危机之后国家需要改革,应该让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年轻人掌管国家。  “是时候让年轻一代走到台前了”  拉霍伊当天上午在首相府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国王刚刚向政府表明了他退位的决定。拉霍伊说,他相信费利佩王储能够胜任国家元首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