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移民建设的逐步推进,对移民安置区规划提出了生态化、田园化的新课题,在毛尔盖水电站知木林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场地利用、空间组织、生态设计、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着重体现了居住环境与生产空间的和谐统一,形成具有浓郁田园风情的规划布局特色。
【关键词】 田园景观;移民安置;规划设计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和居民点规划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迁建规划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实贯彻和落实开发性移民方针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彰现民族区域特色,在毛尔盖水电站知木林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通过把生产安置与生活安置规划有机结合,在为移民创造一个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安置点概况
知木林移民安置点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知木林乡,小黑水河右岸,距黑水县城约40km,为黑水河毛尔盖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7个安置点之一。安置点场地沿小黑水河南北方向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570m,宽约150m,至省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的渔卡公路从场地附近经过,交通较为便捷。根据规划,该安置点安置规模为160户519人,规划总用地面积65252.25m2,其中建设用地40702.81 m2,生产用地24549.44 m2。
2总体规划思路
2.1 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在规划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移民迁建为契机,充分考虑新址场地及周围山、水、交通等元素,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总体规划布局思路,使规划安置区的区域性、特色性、时代性更为明显。
2.2 力求于完善功能设施。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作用正日益突显。在规划过程中,结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程规范,优化配置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及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工程设施,通过对活动空间、交通流线、管网布设等功能设施方面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置,力求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
2.3 着眼于发展移民经济。移民安置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检验规划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规划中利用安置区与库区及著名的卡龙沟风景区的有利地理位置,以“居住—农田”作为一个整体出发点,通过生产与生活安置的有机融合,构筑出了“房前绿化、屋后为田”的空间系统,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可览、可耕、可居的环境景观,使移民安置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规划设计手法
3.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考虑移民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借鉴“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并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环境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和谐的复合功能空间,同时创造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充满空间活力的居住区。
3.2 独具匠心的空间组织。该安置点用地整体呈叶状,结合平面布局,以“叶脉”为主要空间设计理念贯穿平面布局,即以南北向的车行道构成“主脉”,东西向垂直“主脉”布设入户路,并在入户路两侧布置居住建筑形成“枝叶”,每排建筑后面为农田生产带;同时考虑到该安置点由知木林乡热里村3个组组合而成,为了保持各组结构的完整性及相对的独立性,通过道路的分隔及联系,在场地内由北向南依次布置三个居住组团,各组团以东西向的椭圆形或横向的"8"字形为主,依托场地形态,南北向依次展开。
3.3 古老质朴的文化传承。安置规划区为藏民族聚居区,有着浓郁而质朴的藏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处在一种原始、纯朴的自然状态,藏寨与高山雪峰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建筑工艺精美,宗教色彩厚重。在规划设计中对藏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了充分理解并加以利用,根据当地藏族群众喜欢聚集活动的特点,在安置区规划设置了3个活动场所;根据当地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在安置区内预留了佛塔建设用地;同时在建筑形体方面采用传统藏式民居的石木结构,充分体现当地民族风格。
3.4 别具一格的景观构造。依托水体、山体,结合居民点布局及周围田园风光,规划形成以线串点、以点连面的布景方式,形成“青山环绕、绿树掩映”、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生态景观系统。即通过线状的滨河绿地和道路绿化串联点状的各组团绿地,通过道路绿化和宅前绿地的联系,将居民点内绿地与周边面状的生态林地和农田绿地有机结合,以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要素的作用,形成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绿地景观系统。
4规划中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知木林移民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实践,笔者认为田园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應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水电移民开发建设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在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安置区的区位优势、生产模式等因素,并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近期建设规划与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实现移民安置区又好又快发展。
4.2 空间组织与场地利用。田园景观居住区的规划是一项复合型的设计工作,它涉及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协调配合。在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布局、交通流线、管网布设、景观规划等居住空间方面布局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场地的实际条件,充分考虑整个场地的整体功能布局,化弊为利地处理和协调空间环境,将生产区与生活安置区有机结合,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环境最优化。
4.3 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由于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特殊的地域性,目前大多处在欠发达地区,移民区现状经济及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落后,在迁建中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注入了很多现代设计元素,但广大移民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在进行现代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并有机的加以体现和利用,形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规划设计作品。
4.4 景观构造与自然环境。新开发打造安置区的景观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的大环境是相融洽,并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任何脱离大环境的景观规划都将是一个不成熟的设计规划作品。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使整个环境有机结合,使移民安置区形成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示范区。
5结语
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是水库移民迁建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多、移民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在移民安置规划实践中,应不断的应用各种新的规划设计手法和思想,科学合理的制定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为移民创造更加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和生产环境,促进安置区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 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 北京:生态学报,1995,2:34- 38 .
[2]张丽超,皮海峰. 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湖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1) .
[3]包智明.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6,(01) .
[4]金兆森,张辉等. 村镇规划.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
【关键词】 田园景观;移民安置;规划设计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和居民点规划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迁建规划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切实贯彻和落实开发性移民方针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彰现民族区域特色,在毛尔盖水电站知木林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通过把生产安置与生活安置规划有机结合,在为移民创造一个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安置点概况
知木林移民安置点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知木林乡,小黑水河右岸,距黑水县城约40km,为黑水河毛尔盖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安置7个安置点之一。安置点场地沿小黑水河南北方向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570m,宽约150m,至省级风景名胜区—卡龙沟的渔卡公路从场地附近经过,交通较为便捷。根据规划,该安置点安置规模为160户519人,规划总用地面积65252.25m2,其中建设用地40702.81 m2,生产用地24549.44 m2。
2总体规划思路
2.1 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在规划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移民迁建为契机,充分考虑新址场地及周围山、水、交通等元素,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总体规划布局思路,使规划安置区的区域性、特色性、时代性更为明显。
2.2 力求于完善功能设施。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作用正日益突显。在规划过程中,结合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程规范,优化配置道路、给排水、供电、电信及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工程设施,通过对活动空间、交通流线、管网布设等功能设施方面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置,力求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
2.3 着眼于发展移民经济。移民安置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检验规划合理性的重要标准。规划中利用安置区与库区及著名的卡龙沟风景区的有利地理位置,以“居住—农田”作为一个整体出发点,通过生产与生活安置的有机融合,构筑出了“房前绿化、屋后为田”的空间系统,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可览、可耕、可居的环境景观,使移民安置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规划设计手法
3.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考虑移民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借鉴“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并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环境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和谐的复合功能空间,同时创造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充满空间活力的居住区。
3.2 独具匠心的空间组织。该安置点用地整体呈叶状,结合平面布局,以“叶脉”为主要空间设计理念贯穿平面布局,即以南北向的车行道构成“主脉”,东西向垂直“主脉”布设入户路,并在入户路两侧布置居住建筑形成“枝叶”,每排建筑后面为农田生产带;同时考虑到该安置点由知木林乡热里村3个组组合而成,为了保持各组结构的完整性及相对的独立性,通过道路的分隔及联系,在场地内由北向南依次布置三个居住组团,各组团以东西向的椭圆形或横向的"8"字形为主,依托场地形态,南北向依次展开。
3.3 古老质朴的文化传承。安置规划区为藏民族聚居区,有着浓郁而质朴的藏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处在一种原始、纯朴的自然状态,藏寨与高山雪峰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建筑工艺精美,宗教色彩厚重。在规划设计中对藏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了充分理解并加以利用,根据当地藏族群众喜欢聚集活动的特点,在安置区规划设置了3个活动场所;根据当地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在安置区内预留了佛塔建设用地;同时在建筑形体方面采用传统藏式民居的石木结构,充分体现当地民族风格。
3.4 别具一格的景观构造。依托水体、山体,结合居民点布局及周围田园风光,规划形成以线串点、以点连面的布景方式,形成“青山环绕、绿树掩映”、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生态景观系统。即通过线状的滨河绿地和道路绿化串联点状的各组团绿地,通过道路绿化和宅前绿地的联系,将居民点内绿地与周边面状的生态林地和农田绿地有机结合,以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要素的作用,形成富有特色的居民点的绿地景观系统。
4规划中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知木林移民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实践,笔者认为田园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應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1 规划设计与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水电移民开发建设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在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安置区的区位优势、生产模式等因素,并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近期建设规划与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实现移民安置区又好又快发展。
4.2 空间组织与场地利用。田园景观居住区的规划是一项复合型的设计工作,它涉及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协调配合。在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布局、交通流线、管网布设、景观规划等居住空间方面布局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场地的实际条件,充分考虑整个场地的整体功能布局,化弊为利地处理和协调空间环境,将生产区与生活安置区有机结合,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环境最优化。
4.3 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由于水电建设工程项目特殊的地域性,目前大多处在欠发达地区,移民区现状经济及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落后,在迁建中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注入了很多现代设计元素,但广大移民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在进行现代规划设计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并有机的加以体现和利用,形成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规划设计作品。
4.4 景观构造与自然环境。新开发打造安置区的景观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的大环境是相融洽,并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任何脱离大环境的景观规划都将是一个不成熟的设计规划作品。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使整个环境有机结合,使移民安置区形成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示范区。
5结语
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是水库移民迁建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多、移民数量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在移民安置规划实践中,应不断的应用各种新的规划设计手法和思想,科学合理的制定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为移民创造更加实用、舒适、优美的居住和生产环境,促进安置区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 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 北京:生态学报,1995,2:34- 38 .
[2]张丽超,皮海峰. 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湖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1) .
[3]包智明. 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6,(01) .
[4]金兆森,张辉等. 村镇规划.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