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了一个很重大的主题——制度,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谢春涛表示,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全会向世界宣示:“中国之治”迈向新境界。
全会将主题聚焦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中央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谢春涛指出,为了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华民族曾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路。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国家单一制结构,还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又经过了多年改革,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坚持这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又创立发展了一些重要制度。而当前要坚持和完善的这个制度体系,正是建立在过去长期的实践基础之上的。这些制度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实体现得更好,法律体系也更加完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两弹一星”、集中力量办大事、逆全球化思潮下保持经济强劲增长,还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背后都是制度优势在支撑。在制度建设上,四中全会有着里程碑的作用。是一个大的集成、大的推进。哪些好的制度要长期坚持,要巩固;哪些方面还是短板,还有不足,要继续努力,四中全会在制度建设上都做了集中总结。
作为中央党史权威研究专家,谢春涛认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看上去简单,但其实含义非常丰富。比如今天的执政方式,今天的制度,今天的治理体系和水平,一定要适应今天的需要,一定要在今天能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家作主。从法治方面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社会、民生方面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全会聚焦制度建设,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国际大环境的改变。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治理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谁的制度更稳定、更可持续、能力更强。通过实践的不断摸索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科学、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未来怎么干?制度的顶层设计已经搭好,更重要的是细化、落实。将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事,更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5000多字,“制度”一词出现了77次,成为公报用词频率最高的词,平均每65个字就出现一次。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作为著名的制度反腐专家,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表示,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李永忠指出,5000多字的公报中出现了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般提起现代化,人们马上会想到的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也就是所谓的“四化”。之所以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称为“第五个现代化”,是因为前“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都是“用”的现代化,而“第五个现代化”,才是“体”的现代化。中国最近40年的改革开放,相比前30年最大的进步是既重“用”,更重“体”。由于重“体”,必然就重“制”。由法制,到法治,是一大进步;再由强高压反腐,到军改、监改、政改,是一个深入。从党治到党规党法,是一个细化。6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33年前的邓小平的“8.18”讲话由总设计师的政改蓝图,落地为施工图。这次四中全会公报,细化并突出了施工图的关键和重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了一个很重大的主题——制度。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做出这样的部署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怎么干?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13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为今后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指出,制度优势的确让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制度的执行力还是个短板、制度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一些不够成熟的制度甚至成为制约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其中,有些制度还在“沉睡”,有的制度還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地。没有落地的原因可能很多,或是没有脚踏实地把它落下来,或许当时制定这个制度的时候,本身还不完善,想落地很难。怎么办?就是要进一步改革,把制度进一步完善好,让它能够真正扎根于大地,落到实处。一个好的制度不能是僵硬的、固步自封的,而是要根据新情况、新矛盾的出现,不断进行完善甚至纠错,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马怀德认为,只有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完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国家现代化,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释放“中国之治”最强信号解析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就此,媒体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解析全会公报透露的重要信息。
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等13个方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严书翰表示,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科学、系统、客观的全面总结,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显著优势,就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许耀桐表示,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巨大优越性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集中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说,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同时强调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这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将从宪法制度、立法制度、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马怀德说,行政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会强调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通过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政府治理体系,让政府更好承担起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说,全会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地位,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表示,国家治理是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强大精神支撑,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意义重大。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石建勋说,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发展水平仍有差异,脱贫攻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亟需完善制度来保障。全会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并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必将推动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马怀德表示,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才能使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更有保障。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党委领导的基础上强调民主协商,在法治保障的基础上强调科技支撑,同时明确提出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终目标,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内涵。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说,全会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目标、责任和利益,建立高度协同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造一条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道路,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专家认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无论军队建设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军队组织形态怎么调整,我们都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确保人民军队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行。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专家表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公报展现了我们党坚决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坚定决心,必将为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提供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表示,和平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和定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辛鸣表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高效有力的领导制度和行政体制,也离不开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监督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党确保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关键之举。
(资料来源:新华社、经济日报、央视网)
全会将主题聚焦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中央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制度建设”有着里程碑作用
谢春涛指出,为了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华民族曾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路。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国家单一制结构,还建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又经过了多年改革,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坚持这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又创立发展了一些重要制度。而当前要坚持和完善的这个制度体系,正是建立在过去长期的实践基础之上的。这些制度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实体现得更好,法律体系也更加完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两弹一星”、集中力量办大事、逆全球化思潮下保持经济强劲增长,还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背后都是制度优势在支撑。在制度建设上,四中全会有着里程碑的作用。是一个大的集成、大的推进。哪些好的制度要长期坚持,要巩固;哪些方面还是短板,还有不足,要继续努力,四中全会在制度建设上都做了集中总结。
“现代化”看上去简单 含义丰富
作为中央党史权威研究专家,谢春涛认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看上去简单,但其实含义非常丰富。比如今天的执政方式,今天的制度,今天的治理体系和水平,一定要适应今天的需要,一定要在今天能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家作主。从法治方面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社会、民生方面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全会聚焦制度建设,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国际大环境的改变。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治理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谁的制度更稳定、更可持续、能力更强。通过实践的不断摸索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科学、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未来怎么干?制度的顶层设计已经搭好,更重要的是细化、落实。将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事,更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
制度优势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5000多字,“制度”一词出现了77次,成为公报用词频率最高的词,平均每65个字就出现一次。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作为著名的制度反腐专家,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表示,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李永忠指出,5000多字的公报中出现了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般提起现代化,人们马上会想到的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也就是所谓的“四化”。之所以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称为“第五个现代化”,是因为前“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都是“用”的现代化,而“第五个现代化”,才是“体”的现代化。中国最近40年的改革开放,相比前30年最大的进步是既重“用”,更重“体”。由于重“体”,必然就重“制”。由法制,到法治,是一大进步;再由强高压反腐,到军改、监改、政改,是一个深入。从党治到党规党法,是一个细化。6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33年前的邓小平的“8.18”讲话由总设计师的政改蓝图,落地为施工图。这次四中全会公报,细化并突出了施工图的关键和重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让制度真正扎根于大地 落到实处
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了一个很重大的主题——制度。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做出这样的部署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怎么干?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13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为今后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指出,制度优势的确让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制度的执行力还是个短板、制度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一些不够成熟的制度甚至成为制约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其中,有些制度还在“沉睡”,有的制度還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地。没有落地的原因可能很多,或是没有脚踏实地把它落下来,或许当时制定这个制度的时候,本身还不完善,想落地很难。怎么办?就是要进一步改革,把制度进一步完善好,让它能够真正扎根于大地,落到实处。一个好的制度不能是僵硬的、固步自封的,而是要根据新情况、新矛盾的出现,不断进行完善甚至纠错,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马怀德认为,只有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完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国家现代化,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释放“中国之治”最强信号解析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就此,媒体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解析全会公报透露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1——显著优势
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等13个方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严书翰表示,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科学、系统、客观的全面总结,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显著优势,就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2——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许耀桐表示,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巨大优越性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关键词3——人民当家作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集中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关键词4——依法治国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说,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同时强调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这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将从宪法制度、立法制度、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
关键词5——政府治理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马怀德说,行政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会强调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通过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政府治理体系,让政府更好承担起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
关键词6——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说,全会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地位,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表示,国家治理是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强大精神支撑,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意义重大。
关键词8——民生保障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石建勋说,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发展水平仍有差异,脱贫攻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亟需完善制度来保障。全会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并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必将推动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9——社会治理共同体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马怀德表示,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才能使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更有保障。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党委领导的基础上强调民主协商,在法治保障的基础上强调科技支撑,同时明确提出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终目标,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10——生态文明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说,全会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目标、责任和利益,建立高度协同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造一条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道路,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11——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专家认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无论军队建设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军队组织形态怎么调整,我们都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确保人民军队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行。
关键词12——“一国两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专家表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公报展现了我们党坚决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坚定决心,必将为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提供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13——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表示,和平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和定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關键词14——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辛鸣表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高效有力的领导制度和行政体制,也离不开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监督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党确保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关键之举。
(资料来源:新华社、经济日报、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