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下埋置扩张器治疗胸前瘢痕疙瘩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doochild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在瘢痕疙瘩下埋置扩张器治疗胸前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9例胸前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于瘢痕疙瘩下方埋置皮肤扩张器,B组于瘢痕疙瘩旁埋置皮肤扩张器,两组定期扩张注水治疗,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除瘢痕,配合电子线连续照射5 d,分别测量二期手术后瘢痕的总长度,随访6个月~2年,统计并发症例数及复发病例数,比较两组差异。结果:A组患者术后瘢痕总长度(7.68±1.30)cm,B组患者术后瘢痕长度(10.25±2.05)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瘢痕疙瘩下埋置扩张器治疗对于中小面积胸前瘢痕疙瘩是较好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效果。
  【关键词】 瘢痕疙瘩;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综合疗法
  The Therapy for Chest Keloid Based on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under Keloid/GAO Yan,ZHENG Jing-lei,LIU Yu-she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2):122-125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therapy effect on chest keloid based on skin soft tissue expansion under keloid.Method:29 chest keloi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kin expander was buried under the keloid in group A, while under the normal skin around the keloid in group B.Then both of the groups received regular water injection treatment to expansion.After reoperation to remove the dilator and to resect the keloid, radiotherapy continued for 5 days.The total length of the operation scar was measured, and the cases of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2 years were counte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oth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length of operation scar was (7.68±1.30)cm in group A while the length was (10.25±2.05)cm in group B, 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but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 of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Tissue expansion under the cicatrix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fer,less trauma and less operation scar for chest keloid.
  【Key words】 Keloid; Expansion; Comprehensive 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 52305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2.039
  瘢痕疙瘩(keloid)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皮肤中胶原合成代谢功能亢进,导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一种良性的真皮纤维增殖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不清,尚无满意的治疗措施。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分别采用瘢痕疙瘩下及瘢痕疙瘩旁埋置扩张器联合电子线治疗胸前瘢痕疙瘩,以研究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本院医学美容科的29例胸前瘢痕疙瘩的患者,其中女20例,男9例,平均年龄(28.42±4.65)岁,平均病程(5.73±2.82)年。瘢痕疙瘩面积均选择中等面积,面积为(8.94±2.53)cm2,宽度大于2 cm,小于4 cm。患者均曾经行局部注射2~6次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瘢痕疙瘩局部均有红、硬,伴有痛痒,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但是局部没有明显感染,无分泌物。将患者电脑随机分成两组,A组15例,采用胸前瘢痕疙瘩下埋置扩张器治疗,二期切除瘢痕疙瘩,以扩张皮瓣修复联合电子线放疗治疗。B组14例,采用胸前瘢痕疙瘩旁埋置扩张器,二期切除瘢痕疙瘩扩张皮瓣修复联合电子线放疗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瘢痕疙瘩面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A组:取胸前瘢痕疙瘩上缘外0.5 cm,在正常皮肤上设计横行的手术切口,长度2.5~5.0 cm,手术切口深度达皮下脂肪层,在皮下脂肪层将瘢痕疙瘩下方及周边进行剥离,剥离的范围大于瘢痕疙瘩周边2~3 cm,注射壶置于切口对侧正常皮肤下方。扩张器体积100~200 mL,扩张器进行注水治疗的周期为7~10 d/次,扩张器埋置总时间2~4个月,扩张器注射完成后,给予维持2周后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完全切除瘢痕疙瘩组织,并行切口改形,避免直线瘢痕。术后24 h均行电子线放射治疗,采用6 Mev电子线照射,剂量1200~2000 cG,连续放疗5次[1]。(2)B组:取胸前瘢痕疙瘩上缘或下缘外1 cm,在正常皮肤上设计横行的手术切口,长度2.5~5 cm,手术切口深度达皮下脂肪层,在皮下脂肪层向正常皮肤方向进行剥离,将扩张器埋置在瘢痕疙瘩周边正常的皮肤,术后处理同A组。二次手术完全切除瘢痕疙瘩组织后,将扩张皮瓣呈推进转移修复创面,并辅以切口改形,避免直线瘢痕。二次术后处理同A组。   1.3 观察指标
  1.3.1 大体观察 二次术后所有病例均给予定期随访,观察时间6个月~2年,观察各例瘢痕的颜色、质地及有无局部隆起、挛缩等。
  1.3.2 术后瘢痕总长度的测量 在拆线时对二期手术后瘢痕的总长度进行测量,由于两种手术均做辅助切口,统计时将辅助切口瘢痕长度计入总长度,并记录数据。
  1.3.3 并发症及复发例数的统计 对发生伤口感染、扩张器外漏及瘢痕疙瘩复发的病例进行统计,计算出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瘢痕总长度的比较 A组患者二次术后瘢痕总长度为(7.68±1.30)cm,B组为(10.25±2.05)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5,P=0.001)。
  2.2 两组二次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的比较 A组15例患者有2例埋置扩张器后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给予延迟注水,注水1~2个月后出现伤口扩张器外漏,给予提前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全部瘢痕疙瘩,术后伤口给予皮下减张缝合,不影响伤口愈合;有2例患者半年后出现散在的瘢痕增生结节,局部隆起,伴瘙痒,质地较硬,给予注射得宝松2~6次后治愈。B组患者1例出现伤口愈合不良,未出现扩张器外漏,有3例术后3个月~半年后出现散在的瘢痕增生,给予注射得宝松3~6次后治愈。两组并发症及复发率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皮肤结缔组织增生和侵袭性生长为主要特征病理性瘢痕。因其持续性生长及局部痛痒不适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其发病机理目前仍然不清楚,临床上尚无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根治方法,从而瘢痕疙瘩的治疗仍然是整形外科的一大难题之一。就其发病机理多数学者研究认为瘢痕疙瘩是组织损伤后的过度修复,为真皮的成纤维细胞疾病。也有学者认为瘢痕疙瘩可能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瘢痕疙瘩现在临床上有效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射线治疗、封包疗法、药物注射、压迫疗法、激光治疗、冷冻疗法、口服抗组胺药物以及免疫调节等[2-6]。单纯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复发率高达45%~100%[7-8],因此,多数学者不主张单纯手术治疗,认为应当联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直接切除、分次切除、皮肤组织扩张器修复、局部皮瓣、自体或异体移植物覆盖、瘢痕表皮回植及瘢痕疙瘩核心切除等[9]。手术治疗仍然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其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提高最后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减少其他治疗的治疗剂量和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副作用等优点。笔者也一直致力寻找一个能降低手术复发率,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的手术方法或联合治疗方法。
  笔者对影响瘢痕疙瘩形成及复发的各种因素进行回顾,主要是分两方面[10],一是全身因素包括特异性身体素质(遗传基因),种族因素,内分泌因素等。二是局部因素如局部皮肤张力、异物、炎症、损伤等。从瘢痕疙瘩的好发年龄来看,其多见于30岁以下的青壮年,正处于皮肤张力强、代谢旺盛、激素分泌活跃时期的年龄;从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来看,其胸前、肩、颈项、背部、耳垂、上臂和面颊等部位而眼睑、手掌、足跖、外生殖器则罕见。很多学者认为瘢痕疙瘩与局部皮肤张力有很大关系,Akaishi等[11]就此方面做了研究进一步证实,他们是研究结果显示在瘢痕疙瘩的边缘局部张力大,而瘢痕疙瘩的中心张力最低,瘢痕疙瘩顺着皮肤张力的方向生长。此与临床上瘢痕疙瘩向周围侵袭,而中心呈现萎缩相符合。同时他们的研究认为皮肤张力与脂肪层的厚度无关而和皮肤与深层组织粘连松紧有关。因此笔者提出:如果通过充分减低瘢痕疙瘩周围局部皮肤的张力,及保留包膜可以减少其与深层组织的粘连,可以达到降低瘢痕疙瘩复发率,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12]。
  皮肤扩张术是利用手术将组织扩张器埋入皮下或肌层下,定期向扩张囊内注射液体,使其逐渐膨胀扩大,使表面皮肤被牵扩张,面积增大,来提供额外的皮肤和软组织。自1976年Rodovan报道皮肤扩张器的应用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组织修复中。对于面积较小及中等的瘢痕疙瘩,手术不能直接切除缝合的情况,有学者采用在瘢痕疙瘩周围埋置扩张器二期扩张皮瓣修复并且同时联合其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扩张技术的迅猛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减少手术切口,减低并发症,及充分利用扩张后皮瓣修复方面。
  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胸前瘢痕疙瘩下埋置扩张器治疗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瘢痕疙瘩下方埋置扩张器与瘢痕疙瘩周边埋置扩张器出现扩张器外漏及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对于治疗后瘢痕疙瘩复发率差别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病例数较少,复发率的统计学无明显差异,下一步可以通过进一步增大病例数完善研究。笔者发现胸前瘢痕疙瘩下埋置扩张器治疗方法比瘢痕疙瘩周边埋置扩张器术后疤痕长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可以说明瘢痕疙瘩下埋置扩张器治疗方法提高了手术效果。
  笔者采用瘢痕疙瘩下埋置扩张器治疗胸前瘢痕疙瘩的优点:(1)充分利用扩张的皮肤。扩张器扩张的皮肤以扩张器中间部分扩张的较充分,横向及纵向都可以利用,避免二期手术需要通过推进或者旋转来利用扩张的皮肤。周传德等[13-15]将扩张器直接埋在病变组织或瘢痕组织下,研究结果显示此技术可以使减少附加切口,并充分发挥扩张后皮瓣的修复效率,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2)减少二期手术的附加切口。患者为瘢痕疙瘩,手术需要尽量减少附加切口,缩短了术后切口瘢痕的总长度。(3)同时通过扩张器的内压力减少瘢痕增生,有类似压迫疗法的作用,减少瘢痕疙瘩的复发。笔者认为此方法不仅降低了伤口的皮肤张力,同时保留扩张包膜,减少局部与深层组织的粘连,从而减少手术后的复发率。   治疗的注意点:(1)关于手术切口问题上曾经选择在瘢痕疙瘩上行手术切口,结果切口容易出现愈合不良,给予放弃。为了解决瘢痕上切口容易外漏的问题,笔者单位借鉴李江等[16-18]的经验,采用垂直扩张器长轴的切口,即在瘢痕疙瘩外侧正常皮肤并垂直扩张器长轴的切口。因为扩张器埋置在瘢痕疙瘩下方,为了减少扩张器扩张时对切口的张力而影响切口的愈合及同时可以行早期注水治疗,笔者采用切口下方与深层组织给予丝线固定缝合,从而减少扩张器向上方的张力,避免影响伤口愈合,减少扩张器外漏。(2)扩张器埋置的层次尽量深些,避免扩张器对瘢痕疙瘩的压力过大,影响瘢痕疙瘩的血供。(3)注水早期尽量要缓慢,减少对切口及瘢痕疙瘩的影响。
  将扩张器埋在瘢痕疙瘩下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皮肤病变,但对大面积皮肤缺损,因局部缺乏充足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使之受到限制。本文只对胸部的瘢痕疙瘩组织进行了研究,此法是否亦可用于治疗其他部位瘢痕疙瘩尚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丁秋娥,杨乐伟,王思阳,等.皮肤瘢痕疙瘩再次手术后应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线照射的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19-20.
  [2]Love P B, Kundu R V.Keloids:an update on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s[J].J Drugs Dermatol, 2013 ,12(4):403-412.
  [3]马骁,金增强,杨文峰,等.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0, 19(3):318-320.
  [4]陈洪,农晓琳.皮肤瘢痕疙瘩的联合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36-138.
  [5]廖启军.液氮冷冻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22-23.
  [6]Branski L K, Rennekampff H O, Vogt P M.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 treatment modalities[J].An Update Chirurg,2012,83(9):831-835.
  [7] Niessen F B, Spauwen P H, Schalkwijk J,et al.On the nature of 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s:a review[J].Plast Reconstr Surg,1999,104(5):1435-1458.
  [8] Song C.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s in surgery:current concepts[J].Ann Plast Surg, 2014 ,73 (Suppl 1):S108-126.
  [9] Lee Y,Minn K W,Baek R M,et al.A newsurgical treatment of keloid:keloid core excision[J].Ann Plast Surg,2001,46(8):135-140.
  [10] Slemp A E, Kirschner R E. Keloids and scars:a review of keloids and scars, their pathogenesis,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J].Curr Opin Pediatr,2006,18(8):396-402.
  [11] Akaishi S,Akimoto M,Ogawa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loid growth pattern and stretching tension:visual analysis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a brief history of keloid[J].Ann Plast Surg,2008,60(4):445-451.
  [12]李江,鲁开化,艾玉峰,等.扩张囊外纤维包膜的组织学结构及其意义[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7(4):191-193.
  [13]周传德,李强,李峰永,等.痣周围皮肤扩张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9):1226-1228.
  [14]蔡国彬,刘柳,李太颖,等.瘢痕下组织扩张术[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5):348-350.
  [15]濮哲铭,杨群,汪希,等.不增加辅助切口的带瘢痕皮肤扩张切疤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8):1056-1057.
  [16]李江,吴玉家,王标,等.经瘢痕内与扩张区主轴垂直小切口埋置扩张器行快速扩张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2,8(1):18-20.
  [17]赵鹏.小切口垂直扩张器置入在面颈部瘢痕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6):3172-3173.
  [18]宋家锋,柴家科,陈敏亮,等.垂直微创切口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86-87.
  (收稿日期:2014-09-08) (本文编辑:蔡元元)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汉族人群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第1外显子第17密码子49位点A/G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实验方法,检测82例Graves病(GD)患者,5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和80例健康人外周血CTLA-4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17密码子49位点的基因型并行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软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7月本院神经外科因高血压诱发脑出血而应用软通道微创技术治疗的患者19例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采用开颅手术的19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治疗7 d后的总有效率为8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2%,治疗3个月的总有效率94.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东莞常平地区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中华医学会和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制定的慢性咳嗽诊治指南,对120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经验性治疗效果综合判断;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给予特异性治疗,停药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12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明确诊断112例(93.3%),其中单一病因104例,前5位病因分别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对育龄夫妇孕前影响优生风险因素暴露情况的分析,探讨孕前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2011年6月-2012年7月,抽取广州市郊区563对育龄夫妇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族史、疾病史、工作和生活环境风险因素暴露情况、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结果:女性中暴露人数较多的风险因素分别是:经常使用手机、使用电吹风、染发烫发或焗油、使用电脑和看电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IL-27与LTB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IL-27与LTB4的表达水平。结果:IL-27与LTB4在肺癌组织中的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67%、63.33%,各种检测指标的阳性率在肺癌组织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着差异性(P0.05),IL-27与LTB4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结论:IL-27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经抢救转运的53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2014年1-11月本院脑卒中患者53例实施院前临床护理路径急救,设为观察组。采用洛杉矶院前卒中筛查量表筛查两组脑卒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所需时间、抢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所需的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枕大池切开引流对高血压病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侧脑室外引流置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月本院及东莞市人民医院自收治的高血压病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10例,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同时采用枕大池切开引流(治疗组),术后行侧脑室及枕大池尿激酶灌洗,记录侧脑室外引流置管时间;并选择原有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寰枕减压术及侧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为对照病例(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编制一个反映儿童应对牙科诊疗情绪与效能的量表。方法:在理论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收集描述牙科就诊情绪及应对方法的描述,并参考牙科应对策略问卷,结合中国文化与语言习惯,组成初步问卷;通过对在校小学生人群的施测和数据的因素分析,得到反映儿童牙科诊疗应对的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结果:儿童牙科诊疗应对指数量表由11项组成,项目分与总分具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38-0.61
期刊
【摘要】 目的:显示大鼠左侧冠状动脉的走行情况,探讨冠脉显色指导下冠脉结扎法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在模型死亡率、成功率及稳定性方面的优势。方法:8只SD大鼠处死后取出心脏,行主动脉插管后肝素盐水灌洗冠状动脉,1%、2%、3%、4%不同浓度37 ℃琼脂糖凝胶行主动脉根部灌注,确定最佳琼脂糖凝胶浓度;101只雄性SD大鼠行琼脂糖凝胶主动脉灌注,显示出大鼠冠状动脉的分布走行情况;分析冠脉走行情况,制定结扎
期刊
【摘要】 目的:总结经皮肾镜超声碎石取石术(PCNL)在治疗复杂肾结石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06年10月-2014年8月本院经皮肾镜治疗253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技巧、手术并发症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均治愈,术后发热55例,经抗感染治愈;输血10例,其中大出血2例;胸膜损伤14例,腹腔积液4例。结论:PCNL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有效方法,当通过已建立的通道进行碎石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