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公园是集教育、娱乐、休息为一体的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当今社会,公园的“绿肺”功能显得愈加重要。本文通过对综合性公园生态要素设计原则的研究,探讨适用于当今公园生态型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景观要素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性公园的界定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概念界定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定义综合公园为: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多地城市空气重度污染已成为我国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度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美感的降低,使城市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而一处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景观在遭受各种污染的城市里无疑是一块异常珍贵的自然之所,关系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公园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但随着城市公园数量的逐年增多,许多新公园在注重景观营造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的可持续构建。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是一个整体的联系,从而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认识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探讨综合性公园景观各要素的生态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然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植物的生态设计
植物作为综合公园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发挥着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植物不仅是用于造景的元素,其配置更要满足使用功能、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要求。因此,公园场地植物的生态设计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尽可能保护场地原有植物。在规划设计前,应对原有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将健康状况良好的植物保留下来。对已有植物的分布绘制成图,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成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
进行植物配置时,最好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作为较大规模的种植设计理论基础。植物配置应综合考虑植物间的形态和生长习性,既要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又要保证能创造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绿化系统应保持物种生物多样性。以地带性植被为种植设计的理论模式,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多年生与一年生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以利物种之间互补共生。
邻近公园外受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应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植物种类。大多数针叶树和常绿树不抗污染,而落叶阔叶树的抗污染能力较强,如国槐、银杏等就属于抗污染较强的树种。
(二)动物与微生物
公园中的动物与微生物主要分布在绿地及水域,包括鸟类、鱼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野生动物,适度的野生动物可以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补偿了生态环境。由于综合性公园中存在大量的人工设施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景观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营造适合部分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公园规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的相关科学资料,包括本土的野生动物和迁徙的鸟类,在环境要素设计上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创造不同的生境。
公园内的道路设置应尽可能避免从生境内部穿过,以保护动物栖息生境的完整性。为某些物种所需不同的环境条件创造较为稳定的生境斑块,对于生境破碎化敏感种来说是很重要的。
植物群落创建的同时应考虑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关系。例如,不同鸟类由于筑巢高度不同,丰富乔木与灌木的高度可以吸引各种鸟类筑巢。以及提高下层灌木的复杂性,可增加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
公园的水环境对水生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中污染物、分解毒素并且吸收重金属物质。营造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的自然驳岸水域和湿地,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水体
公园系统中的水体不仅是构成景观的要素,也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在进行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建设雨水收集、节水灌溉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这几项技术。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的中水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浇灌水源,结合景观设计营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和场所。
1、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主要是规划建设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集雨绿地是有植被的洼地,能降低排水流速和侵蚀程度,具有较强的渗透力。生态渗透池也可利用原有水体改造或新建,水池剖面一般设计成高、低水位两段。平时生态渗透池维持在低水位,下雨时水位可升至高水位以降低地表径流,其蓄水量可慢慢渗透地下。
2、节水灌溉
灌溉是对园林绿地在自然降水之外的额外用水补充,构成公园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蒸发而被浪费,因此可采用滴水灌溉将水直接引导到植物的根部,极大节约用水量。除此之外,应尽可能使用公园中集雨系统收集的雨水和经过生态处理得到的中水来作为灌溉用水。
3、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综合性公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如直接排放,则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营建湿地净化系统,将污水以自然生态方法处理成为中水,作为景观和植物灌溉等非饮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探索把这种生物净化系统与景观塑造和功能活动安排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公园生态与使用功能的统一。
三、人工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
场地是公园内动植物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手段,更可通过自身形状和高度的多样性营造不同的生境。场地的设计将生态原则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美学特征,为丰富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供更多的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园场地,使场地保持生态健康应做到: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和破坏。通过规划确定尽可能小的施工区域可减少损害健康的场地,同时保护位于土壤最上部10~25cm的表层土。因其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是植物根部活动重要的依附土层,如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局部的生态系统。
恢复被破坏的场地。在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中,被破坏的场地一般分为废弃地和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地块,对场地的自然生态活动构成障碍。对场地被污染的土壤必须重建适当的地形,以及进行微生物或植物修复。
重视湿地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场地中存在的各种自然湿地应作为保护区予以保留,限制建设和游憩活动等,以保护其自然结构和功能,并作为生物栖息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使用生态材料
为了实现公园整体景观环境的生态可持续,除了植物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外,公园的道路铺装、构筑物、服务设施等也应选择低碳环保、节能的材料类型。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使用当地和蕴涵能量低的材料,以减少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以及使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竹材等。
尽量利用天然和废旧材料,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时要最大限度利用旧建材。
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材料,包括建材及维护公园绿化使用的肥料、除草剂等。
公园铺地也尽可能选择生态环保及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传统材料如砖、砾石、卵石等也在铺装中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四)绿色能源的使用
绿色能源是指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城市综合性公园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公园的生态化建设中具有普遍和实用意义的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用来为建筑和照明设施提供所需能源。
公园中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且功能单一,利用太阳能提供建筑物内所需部分或全部能源,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同时将太阳能发电系统转换的电能用于园路灯、草坪灯等照明设施。风力发电系统在公园中的选址需考虑不同地点风向和风速的差异,高耸独特的形体可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景观,结合太阳能光电系统为公园提供多种气候条件下的绿色能源。
四、结语
公园在提供给人视觉美和娱乐空间的基础上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态循环中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将不断渗透到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生态格局的稳定正是建立在各要素保持较好的生态连接。因此,综合性公園中自然和人工景观要素的可持续性统一是实现城市景观环境良性循环与生态效应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黄莉群.生态园林[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刘滨谊.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景观用水问题[J].中国园林,2007(2).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景观要素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性公园的界定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概念界定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定义综合公园为: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多地城市空气重度污染已成为我国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度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美感的降低,使城市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而一处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景观在遭受各种污染的城市里无疑是一块异常珍贵的自然之所,关系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公园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但随着城市公园数量的逐年增多,许多新公园在注重景观营造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的可持续构建。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是一个整体的联系,从而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认识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探讨综合性公园景观各要素的生态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然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植物的生态设计
植物作为综合公园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发挥着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植物不仅是用于造景的元素,其配置更要满足使用功能、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要求。因此,公园场地植物的生态设计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尽可能保护场地原有植物。在规划设计前,应对原有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将健康状况良好的植物保留下来。对已有植物的分布绘制成图,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成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
进行植物配置时,最好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作为较大规模的种植设计理论基础。植物配置应综合考虑植物间的形态和生长习性,既要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又要保证能创造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绿化系统应保持物种生物多样性。以地带性植被为种植设计的理论模式,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多年生与一年生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以利物种之间互补共生。
邻近公园外受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应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植物种类。大多数针叶树和常绿树不抗污染,而落叶阔叶树的抗污染能力较强,如国槐、银杏等就属于抗污染较强的树种。
(二)动物与微生物
公园中的动物与微生物主要分布在绿地及水域,包括鸟类、鱼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野生动物,适度的野生动物可以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补偿了生态环境。由于综合性公园中存在大量的人工设施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景观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营造适合部分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公园规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的相关科学资料,包括本土的野生动物和迁徙的鸟类,在环境要素设计上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创造不同的生境。
公园内的道路设置应尽可能避免从生境内部穿过,以保护动物栖息生境的完整性。为某些物种所需不同的环境条件创造较为稳定的生境斑块,对于生境破碎化敏感种来说是很重要的。
植物群落创建的同时应考虑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关系。例如,不同鸟类由于筑巢高度不同,丰富乔木与灌木的高度可以吸引各种鸟类筑巢。以及提高下层灌木的复杂性,可增加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
公园的水环境对水生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中污染物、分解毒素并且吸收重金属物质。营造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的自然驳岸水域和湿地,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水体
公园系统中的水体不仅是构成景观的要素,也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在进行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建设雨水收集、节水灌溉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这几项技术。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的中水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浇灌水源,结合景观设计营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和场所。
1、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主要是规划建设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集雨绿地是有植被的洼地,能降低排水流速和侵蚀程度,具有较强的渗透力。生态渗透池也可利用原有水体改造或新建,水池剖面一般设计成高、低水位两段。平时生态渗透池维持在低水位,下雨时水位可升至高水位以降低地表径流,其蓄水量可慢慢渗透地下。
2、节水灌溉
灌溉是对园林绿地在自然降水之外的额外用水补充,构成公园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蒸发而被浪费,因此可采用滴水灌溉将水直接引导到植物的根部,极大节约用水量。除此之外,应尽可能使用公园中集雨系统收集的雨水和经过生态处理得到的中水来作为灌溉用水。
3、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综合性公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如直接排放,则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营建湿地净化系统,将污水以自然生态方法处理成为中水,作为景观和植物灌溉等非饮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探索把这种生物净化系统与景观塑造和功能活动安排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公园生态与使用功能的统一。
三、人工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
场地是公园内动植物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手段,更可通过自身形状和高度的多样性营造不同的生境。场地的设计将生态原则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美学特征,为丰富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供更多的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园场地,使场地保持生态健康应做到: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和破坏。通过规划确定尽可能小的施工区域可减少损害健康的场地,同时保护位于土壤最上部10~25cm的表层土。因其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是植物根部活动重要的依附土层,如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局部的生态系统。
恢复被破坏的场地。在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中,被破坏的场地一般分为废弃地和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地块,对场地的自然生态活动构成障碍。对场地被污染的土壤必须重建适当的地形,以及进行微生物或植物修复。
重视湿地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场地中存在的各种自然湿地应作为保护区予以保留,限制建设和游憩活动等,以保护其自然结构和功能,并作为生物栖息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使用生态材料
为了实现公园整体景观环境的生态可持续,除了植物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外,公园的道路铺装、构筑物、服务设施等也应选择低碳环保、节能的材料类型。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使用当地和蕴涵能量低的材料,以减少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以及使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竹材等。
尽量利用天然和废旧材料,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时要最大限度利用旧建材。
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材料,包括建材及维护公园绿化使用的肥料、除草剂等。
公园铺地也尽可能选择生态环保及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传统材料如砖、砾石、卵石等也在铺装中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四)绿色能源的使用
绿色能源是指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城市综合性公园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公园的生态化建设中具有普遍和实用意义的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用来为建筑和照明设施提供所需能源。
公园中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且功能单一,利用太阳能提供建筑物内所需部分或全部能源,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同时将太阳能发电系统转换的电能用于园路灯、草坪灯等照明设施。风力发电系统在公园中的选址需考虑不同地点风向和风速的差异,高耸独特的形体可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景观,结合太阳能光电系统为公园提供多种气候条件下的绿色能源。
四、结语
公园在提供给人视觉美和娱乐空间的基础上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态循环中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将不断渗透到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生态格局的稳定正是建立在各要素保持较好的生态连接。因此,综合性公園中自然和人工景观要素的可持续性统一是实现城市景观环境良性循环与生态效应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黄莉群.生态园林[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刘滨谊.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景观用水问题[J].中国园林,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