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赛前短期训练已成为当今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参加田径运动会比赛的一种主要训练形式,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甲组七项全能冠军赖新明的赛前短期恢复训练计划是个成功的范例。短期训练阶段的正确划分是保证运动员赛前恢复训练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划分准备期、比赛期的训练阶段和训练小周期,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恢复和比赛能力的提高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训练体现小周期结构微型化、训练节奏赛制化、训练内容针对化、训练负荷强度集中化和恢复训练调理化等。特别对集训阶段采用与大赛接轨的微型小周期训练结构,使赛前训练的负荷与恢复达到协调有序,保证训练超量负荷与超量恢复,收到短期恢复运动员体能和提高运动员比赛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七项全能;短期训练计划;赛前恢复训练;微型训练小周;比赛规律;比赛能力
中图分类号:G 808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5-0042-0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陈为群(1955~)男,福建闽侯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200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来自福建省大学生代表队的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赖新明,以5402分的优异成绩战胜所有对手获得金牌。赖新明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训练仅仅用了3.5月,之前已停训半年。对于停训3个半月后重返赛场就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这与其合理、科学的短期赛前恢复训练计划的安排是分不开的。赖新明的七项全能赛前短期恢复训练的成功虽然是一个个案,但研究其训练计划安排的技巧与特点。对于提高当前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大赛前的业余训练效率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当前高校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以及其业余性、非系统性的训练特点。赛前短期训练已成为当今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参加田径运动会比赛的一种主要训练形式,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赛前短期训练,使之达到最理想的训练效果显得十分重要。福建省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赖新明参加全国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的赛前恢复训练,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训练案例,她的训练效果主要体现在省时间、少花钱、成效高,很适合于当前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课余训练和参加比赛的训练机制,将其推荐给同行,为高校田径运动员参加大赛的短期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 赖新明的基本情况
赖新明龙岩地区永定人,1982年5月出生,身高1.71m,体重64 kg。2002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本科,2006年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进校后最初参加短跑训练,100 m曾经最好成绩12.1 s、200 m的最好成绩是25.5 s;2004年选修田径突显出其跑、跳、投较全面的优势,在没有进行全能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参加了当年的福建师大体育系运动会,就比出了4 511分的成绩,达七项全能一级运动员标准;2005年也就是在田径专修班学习的基础上参加校运会,又以4 964分的成绩打破了福建省大学生七项全能最高纪录;2006年开始进入全能专项训练,在当年8月的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又以5 480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七项全能冠军并达运动健将水平。省大运会后因无赛事和她本人考上研究生后学业紧张,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再也没参加任何田径训练与比赛,平时仅仅打打网球;2007年为参加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于当年4月份开始恢复训练,通过短短3个半月的训练,她的成绩恢复到5 402分的水平。
2 短期训练周期与训练阶段划分
短期业余运动训练时间一般是1~3个月,其训练周期基本与全年训练周期相似,应包括准备期、赛前期和竞赛期。根据当前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一年的训练中可以将一年训练过程划分为单个、双个和多个完整的大周期,短周期训练的结构特点趋向于多周期训练,应视为一种微缩的大周期,即排除恢复期外有准备期和竞赛期。短期训练阶段的正确划分是保证训练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所以,训练阶段划分是否合理关系到运动员赛前恢复训练的成败。根据训练时间我们将赖新明训练划分为准备期和比赛期,各时期再分为2个阶段。
准备期:第一,训练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为期5周,训练主要目标是保证运动员体能恢复,训练侧重于力量、耐力与速度能力的恢复,训练负荷以适当负荷量、强度逐渐提高为主。第二,训练阶段为专项强化阶段,为期5周,训练主要目标是在保证运动员训练后机体恢复的情况下,侧重于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恢复与提高,训练负荷以提高强度为主。
比赛期:第一,训练阶段为比赛能力强化训练阶段,为期3周,训练主要目标是在保证运动员超量恢复的前提下,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训练以强度提高为主。第二,训练阶段为赛前调整阶段,为期10 d,训练主要目标是训练侧重于运动员体能的超量恢复,控制训练强度、调整最佳竞技状态,为参加大赛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表1)。
3 不同阶段小周期的训练计划安排
阶段训练周期中的小周期安排是组成阶段训练过程的基本内容。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中,训练小周期是训练过程内在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训练课组合或者集合形式,如果能把握住训练小周期就能稳步把握住整个训练过程的每一步脚印。根据训练进程需要和阶段训练任务不同,采用不同的小周期训练类型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循序渐进有张有弛的小周期训练安排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逐渐恢复。本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福建省大学生田径队学生运动员,其前期训练是由各校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自行组织训练(约2/3时间)的,最后1个半月才集中训练。准备期的小周期训练以1周为一个训练小周期,每周训练6次(其中2次为布置作业自练)。
3.1 准备期基础训练阶段小周期
1)引入性训练小周:为期2周,目的是使运动员逐渐适应将要进行较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在体能上为下一个主要训练小周期做准备。按正常训练的引人性训练小周安排,优秀运动员只需要3~5 d“习服”就够了;但由于运动员停训半年时间,在精神上、体能上等方面要适应将要进行较大运动负荷训练,应该有一个较长运动“习服”过程。赖新明的引人性训练小周安排以身体恢复训练为主,主要以中低强度变速跑、有氧变速耐久跑、七项全能中跨栏、跳远、标枪、跳高的基本技术和一般性身体素质“小肌肉力量”训练为主。小肌肉力量训练主要为基础训练阶段的加强力量训练打基础。
2)基础训练小周:为期2周,主要任务是恢复运动员的体能,侧重于力量素质、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和七项全能中各技能性项目的主要技术环节的训练,特别加强跨栏的半程栏技术和速度训练。由于有了前一个训练小周的恢复训练,运动员逐步适应重新开始的运动训练。随着运动能力的逐步恢复,运动负荷量与强度也应随之增加,但负荷量的增加必须控制在中等范围内,负荷强度应逐渐提高。训练中要将 七项全能各单项进行“串联训练”,使运动员适应全能各项目间的衔接转换。该训练小周尤其要加强综合力量素质的训练。除了每周安排2次的专门力量训练外,其他训练课中均安排一定比例的综合力量素质训练内容,目的是为第2阶段专项强化训练打好力量基础。力量、速度、耐力和专项基本技术能力的恢复是本小周训练的重中之重。
3)恢复调整训练小周:为期1周,主要任务是将前几周训练负荷所积累的疲劳进行恢复性调整训练,使积累的疲劳通过1周的调整得以恢复,并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同时也是为第2阶段的训练做好体力储备。在小周训练课安排上,主要采取减少训练课次数,周训练课均以积极性恢复训练为主,如安排一些球类活动、越野跑等小运动负荷的训练,如果运动员感觉很疲劳,甚至可以让运动员放松1周,尽可能使运动员体能得到超量恢复。
3.2 准备期专项训练阶段小周期
专项训练阶段由专项训练、专项强化训练小周和恢复性训练小周组成。专项训练小周为期2周,强化训练1周,恢复性训练小周2周,穿插于专项与强化训练小周之间,以调节周负荷节奏,使该阶段训练小周有张有弛。专项训练小周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恢复专项技术,恢复机能储备,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实现运动员专项机能储备是本阶段训练的重点。该阶段小周期训练负荷,由于运动员缺乏常规训练,机体无法承受太多高强度训练,因此在强度训练上应有所侧重。在负荷强度的节奏上强调突出七项全能重点项目跨栏和速度耐力训练强度,跨栏训练既能提高速度,又能增加耐力和灵敏性,将跨栏项目作为七项全能重点单项,以跨栏项目辐射带动其他项目的提高;速度耐力训练有益于提高体能储备。课内容结构采用综合课训练,每次训练按序将3个全能项目内容“串联”训练,以1项为重点,其他项目为辅助(综合性安排)。全能项目之间的转项适应,应在训练开始之初就要予以重视,在训练周和课组织结构上应有意识地进行强化。专项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训练内容变化,以3项完整技术训练为主。如周一训练100 m栏、跳高和铅球都以全程完整进行技术训练,减量提高训练强度。恢复训练小周课安排形式与第1阶段相似(表2)。
3.3 比赛期比赛能力强化训练阶段小周期
本次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田径队集训期为期1个多月(35d左右),我们把训练的比赛期安排在集训阶段,该阶段是高校运动员训练条件最好的阶段,训练、营养、休息、恢复等均能得到较好的保障。进入比赛期后,在准备期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专项竞技能力,特别是要把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作为比赛期训练的主要目标。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比赛期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让运动员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来提高比赛能力;但高校运动员就很难有机会在赛前参加一系列比赛,因此,在比赛期我们安排了赛前最重要的训练阶段,即全能比赛能力强化训练阶段。
该阶段训练小周期的计划从实战出发,根据全能专项竞技特点和比赛规律安排大赛前训练小周结构,以连续强度负荷与恢复相结合的微型小周期训练课结构模式,使训练与竞赛接轨。这种微型小周期训练课结构模式,既可以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目的,又能够有效增强运动员耐比赛的能力。全能竞赛就是一种高强度、多赛制和连续性的比赛,运动员的机体只有能适应高强度、连续性的强度训练,才有可能在大赛中表现出自己的竞技能力。这种连续性、高强度的训练课结构,用常规的7 d训练小周期安排,在训练负荷和恢复上不易控制,在针对专项连续强度训练恢复的问题难以操作;因此,运用微型训练小周期安排训练,使赛前短期训练小周期之间的节奏更加明显,既可以灵活安排,也易于把握。尤其辅助微型训练小周训练可以根据主要训练小周训练情况灵活安排小周训练任务。如进行连续大强度训练后的恢复调整控制的问题、全能弱项目的强化训练问题等,可以用每周的辅助微型小周进行恢复性和针对性训练,使小周期的训练更加高效。微型训练小周期是建立在7 d训练小周期的基础上,将其微缩成2个小的训练小周期(由于人体的生物节律呈现是7 d节律性和我们日常的周历习惯)。该微缩小周我们将它分为4 d的主要微型小周和3 d的一个辅助微型训练小周,即微型小周(1)和微型小周(2)。
全能运动员专项比赛的赛制为固定连续2 d高强度的集中比赛的赛制,因此全能项目的训练微型小周应表现为前紧后松的特点。微型训练小周(1)为主要训练小周,主要课结构以项目比赛顺序,不同类型项目“串联”连续安排;微型小周(2)为弱项素质的强化和以恢复训练为主的小调整微型周,应将恢复课与主要课分开安排。为了使训练与比赛日相适应,小周课结构按大赛比赛日程“周日期”进行安排。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时间为周五、周六,赖新明训练小周课之间的组合程序是:第1个微型小周的周五、六按七项全能项目比赛顺序进行专项能力训练,第2个微型小周以本人弱项训练为主,兼练体能项目和发展专项力量(表3)。
3.4 赛前调整训练小周期
为期1.5周,赛前调整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储备身体能量,加强超量恢复,为参加大赛创造佳绩做好生理上、心理上的准备。专项强化训练所积蓄的机能储备,通过赛前调整训练使其得到进一步强化,保证了运动员在大赛中体力支配有余、承受高强度比赛。赛前调整训练要重视神经系统功能水平的恢复,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神经中枢可以对有机体起着控制作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水平提高,对整个有机体恢复十分重要。我们将赛前调整分成2个微型小周:出发前为第1微型训练小周,该小周训练负荷,应以保持一定训练强度(90%强度左右),进一步减量(约平时的30%~40%);第2个微型小周,以适应赛区准备活动场地、比赛场地和器材条件训练为主,不进行强度训练,进一步调整竞技状态。训练控制以运动员不感到疲劳,并有练不够感觉为准,从精力上和体力上达到超量恢复,以调整出最佳竞技状态参加大赛(表4)。
4 结论
1)短期训练的特点在于恢复,对于时停时训的高校田径运动员,采用恢复为主的训练计划安排,通过2~3个月的有计划、针对性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以恢复和提高,对于高校业余田径运动员的短期训练,采用该训练计划模式再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训练,可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2)根据训练时间长短,科学合理地进行短期训练的周期和阶段的划分,不同训练阶段采用不同类型训练小周课结构的搭配,再配以训练中运动负荷与恢复的合理安排,是保证训练成功的关键,在制定短期训练计划时应慎重考虑。
3)比赛期训练应重视运动员的比赛能力的培养,将专项强度课节奏与大赛接轨,使运动员尽可能去适应比赛节奏。小周课结构连续性、高强度性是实现训练与比赛接轨的重要措施,运用微型训练小周期可以使这种训练的负荷与恢复达到协调有序,保证训练超量负荷与超量恢复,有利于运动员比赛能力的提高。
4)赛前调整是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控制赛前兴奋状态是关键。只要把握好了赛前调整,就一定可以在比赛中发挥出运动员的所有潜能。
关键词:七项全能;短期训练计划;赛前恢复训练;微型训练小周;比赛规律;比赛能力
中图分类号:G 808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5-0042-04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陈为群(1955~)男,福建闽侯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200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中,来自福建省大学生代表队的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赖新明,以5402分的优异成绩战胜所有对手获得金牌。赖新明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训练仅仅用了3.5月,之前已停训半年。对于停训3个半月后重返赛场就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这与其合理、科学的短期赛前恢复训练计划的安排是分不开的。赖新明的七项全能赛前短期恢复训练的成功虽然是一个个案,但研究其训练计划安排的技巧与特点。对于提高当前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大赛前的业余训练效率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当前高校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以及其业余性、非系统性的训练特点。赛前短期训练已成为当今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参加田径运动会比赛的一种主要训练形式,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赛前短期训练,使之达到最理想的训练效果显得十分重要。福建省大学生七项全能运动员赖新明参加全国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的赛前恢复训练,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训练案例,她的训练效果主要体现在省时间、少花钱、成效高,很适合于当前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课余训练和参加比赛的训练机制,将其推荐给同行,为高校田径运动员参加大赛的短期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 赖新明的基本情况
赖新明龙岩地区永定人,1982年5月出生,身高1.71m,体重64 kg。2002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本科,2006年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进校后最初参加短跑训练,100 m曾经最好成绩12.1 s、200 m的最好成绩是25.5 s;2004年选修田径突显出其跑、跳、投较全面的优势,在没有进行全能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参加了当年的福建师大体育系运动会,就比出了4 511分的成绩,达七项全能一级运动员标准;2005年也就是在田径专修班学习的基础上参加校运会,又以4 964分的成绩打破了福建省大学生七项全能最高纪录;2006年开始进入全能专项训练,在当年8月的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又以5 480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七项全能冠军并达运动健将水平。省大运会后因无赛事和她本人考上研究生后学业紧张,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再也没参加任何田径训练与比赛,平时仅仅打打网球;2007年为参加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于当年4月份开始恢复训练,通过短短3个半月的训练,她的成绩恢复到5 402分的水平。
2 短期训练周期与训练阶段划分
短期业余运动训练时间一般是1~3个月,其训练周期基本与全年训练周期相似,应包括准备期、赛前期和竞赛期。根据当前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一年的训练中可以将一年训练过程划分为单个、双个和多个完整的大周期,短周期训练的结构特点趋向于多周期训练,应视为一种微缩的大周期,即排除恢复期外有准备期和竞赛期。短期训练阶段的正确划分是保证训练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所以,训练阶段划分是否合理关系到运动员赛前恢复训练的成败。根据训练时间我们将赖新明训练划分为准备期和比赛期,各时期再分为2个阶段。
准备期:第一,训练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为期5周,训练主要目标是保证运动员体能恢复,训练侧重于力量、耐力与速度能力的恢复,训练负荷以适当负荷量、强度逐渐提高为主。第二,训练阶段为专项强化阶段,为期5周,训练主要目标是在保证运动员训练后机体恢复的情况下,侧重于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恢复与提高,训练负荷以提高强度为主。
比赛期:第一,训练阶段为比赛能力强化训练阶段,为期3周,训练主要目标是在保证运动员超量恢复的前提下,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训练以强度提高为主。第二,训练阶段为赛前调整阶段,为期10 d,训练主要目标是训练侧重于运动员体能的超量恢复,控制训练强度、调整最佳竞技状态,为参加大赛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表1)。
3 不同阶段小周期的训练计划安排
阶段训练周期中的小周期安排是组成阶段训练过程的基本内容。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中,训练小周期是训练过程内在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训练课组合或者集合形式,如果能把握住训练小周期就能稳步把握住整个训练过程的每一步脚印。根据训练进程需要和阶段训练任务不同,采用不同的小周期训练类型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循序渐进有张有弛的小周期训练安排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逐渐恢复。本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福建省大学生田径队学生运动员,其前期训练是由各校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自行组织训练(约2/3时间)的,最后1个半月才集中训练。准备期的小周期训练以1周为一个训练小周期,每周训练6次(其中2次为布置作业自练)。
3.1 准备期基础训练阶段小周期
1)引入性训练小周:为期2周,目的是使运动员逐渐适应将要进行较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在体能上为下一个主要训练小周期做准备。按正常训练的引人性训练小周安排,优秀运动员只需要3~5 d“习服”就够了;但由于运动员停训半年时间,在精神上、体能上等方面要适应将要进行较大运动负荷训练,应该有一个较长运动“习服”过程。赖新明的引人性训练小周安排以身体恢复训练为主,主要以中低强度变速跑、有氧变速耐久跑、七项全能中跨栏、跳远、标枪、跳高的基本技术和一般性身体素质“小肌肉力量”训练为主。小肌肉力量训练主要为基础训练阶段的加强力量训练打基础。
2)基础训练小周:为期2周,主要任务是恢复运动员的体能,侧重于力量素质、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和七项全能中各技能性项目的主要技术环节的训练,特别加强跨栏的半程栏技术和速度训练。由于有了前一个训练小周的恢复训练,运动员逐步适应重新开始的运动训练。随着运动能力的逐步恢复,运动负荷量与强度也应随之增加,但负荷量的增加必须控制在中等范围内,负荷强度应逐渐提高。训练中要将 七项全能各单项进行“串联训练”,使运动员适应全能各项目间的衔接转换。该训练小周尤其要加强综合力量素质的训练。除了每周安排2次的专门力量训练外,其他训练课中均安排一定比例的综合力量素质训练内容,目的是为第2阶段专项强化训练打好力量基础。力量、速度、耐力和专项基本技术能力的恢复是本小周训练的重中之重。
3)恢复调整训练小周:为期1周,主要任务是将前几周训练负荷所积累的疲劳进行恢复性调整训练,使积累的疲劳通过1周的调整得以恢复,并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同时也是为第2阶段的训练做好体力储备。在小周训练课安排上,主要采取减少训练课次数,周训练课均以积极性恢复训练为主,如安排一些球类活动、越野跑等小运动负荷的训练,如果运动员感觉很疲劳,甚至可以让运动员放松1周,尽可能使运动员体能得到超量恢复。
3.2 准备期专项训练阶段小周期
专项训练阶段由专项训练、专项强化训练小周和恢复性训练小周组成。专项训练小周为期2周,强化训练1周,恢复性训练小周2周,穿插于专项与强化训练小周之间,以调节周负荷节奏,使该阶段训练小周有张有弛。专项训练小周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恢复专项技术,恢复机能储备,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实现运动员专项机能储备是本阶段训练的重点。该阶段小周期训练负荷,由于运动员缺乏常规训练,机体无法承受太多高强度训练,因此在强度训练上应有所侧重。在负荷强度的节奏上强调突出七项全能重点项目跨栏和速度耐力训练强度,跨栏训练既能提高速度,又能增加耐力和灵敏性,将跨栏项目作为七项全能重点单项,以跨栏项目辐射带动其他项目的提高;速度耐力训练有益于提高体能储备。课内容结构采用综合课训练,每次训练按序将3个全能项目内容“串联”训练,以1项为重点,其他项目为辅助(综合性安排)。全能项目之间的转项适应,应在训练开始之初就要予以重视,在训练周和课组织结构上应有意识地进行强化。专项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训练内容变化,以3项完整技术训练为主。如周一训练100 m栏、跳高和铅球都以全程完整进行技术训练,减量提高训练强度。恢复训练小周课安排形式与第1阶段相似(表2)。
3.3 比赛期比赛能力强化训练阶段小周期
本次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田径队集训期为期1个多月(35d左右),我们把训练的比赛期安排在集训阶段,该阶段是高校运动员训练条件最好的阶段,训练、营养、休息、恢复等均能得到较好的保障。进入比赛期后,在准备期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专项竞技能力,特别是要把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作为比赛期训练的主要目标。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比赛期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让运动员通过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来提高比赛能力;但高校运动员就很难有机会在赛前参加一系列比赛,因此,在比赛期我们安排了赛前最重要的训练阶段,即全能比赛能力强化训练阶段。
该阶段训练小周期的计划从实战出发,根据全能专项竞技特点和比赛规律安排大赛前训练小周结构,以连续强度负荷与恢复相结合的微型小周期训练课结构模式,使训练与竞赛接轨。这种微型小周期训练课结构模式,既可以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目的,又能够有效增强运动员耐比赛的能力。全能竞赛就是一种高强度、多赛制和连续性的比赛,运动员的机体只有能适应高强度、连续性的强度训练,才有可能在大赛中表现出自己的竞技能力。这种连续性、高强度的训练课结构,用常规的7 d训练小周期安排,在训练负荷和恢复上不易控制,在针对专项连续强度训练恢复的问题难以操作;因此,运用微型训练小周期安排训练,使赛前短期训练小周期之间的节奏更加明显,既可以灵活安排,也易于把握。尤其辅助微型训练小周训练可以根据主要训练小周训练情况灵活安排小周训练任务。如进行连续大强度训练后的恢复调整控制的问题、全能弱项目的强化训练问题等,可以用每周的辅助微型小周进行恢复性和针对性训练,使小周期的训练更加高效。微型训练小周期是建立在7 d训练小周期的基础上,将其微缩成2个小的训练小周期(由于人体的生物节律呈现是7 d节律性和我们日常的周历习惯)。该微缩小周我们将它分为4 d的主要微型小周和3 d的一个辅助微型训练小周,即微型小周(1)和微型小周(2)。
全能运动员专项比赛的赛制为固定连续2 d高强度的集中比赛的赛制,因此全能项目的训练微型小周应表现为前紧后松的特点。微型训练小周(1)为主要训练小周,主要课结构以项目比赛顺序,不同类型项目“串联”连续安排;微型小周(2)为弱项素质的强化和以恢复训练为主的小调整微型周,应将恢复课与主要课分开安排。为了使训练与比赛日相适应,小周课结构按大赛比赛日程“周日期”进行安排。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七项全能比赛时间为周五、周六,赖新明训练小周课之间的组合程序是:第1个微型小周的周五、六按七项全能项目比赛顺序进行专项能力训练,第2个微型小周以本人弱项训练为主,兼练体能项目和发展专项力量(表3)。
3.4 赛前调整训练小周期
为期1.5周,赛前调整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储备身体能量,加强超量恢复,为参加大赛创造佳绩做好生理上、心理上的准备。专项强化训练所积蓄的机能储备,通过赛前调整训练使其得到进一步强化,保证了运动员在大赛中体力支配有余、承受高强度比赛。赛前调整训练要重视神经系统功能水平的恢复,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神经中枢可以对有机体起着控制作用,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水平提高,对整个有机体恢复十分重要。我们将赛前调整分成2个微型小周:出发前为第1微型训练小周,该小周训练负荷,应以保持一定训练强度(90%强度左右),进一步减量(约平时的30%~40%);第2个微型小周,以适应赛区准备活动场地、比赛场地和器材条件训练为主,不进行强度训练,进一步调整竞技状态。训练控制以运动员不感到疲劳,并有练不够感觉为准,从精力上和体力上达到超量恢复,以调整出最佳竞技状态参加大赛(表4)。
4 结论
1)短期训练的特点在于恢复,对于时停时训的高校田径运动员,采用恢复为主的训练计划安排,通过2~3个月的有计划、针对性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以恢复和提高,对于高校业余田径运动员的短期训练,采用该训练计划模式再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训练,可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2)根据训练时间长短,科学合理地进行短期训练的周期和阶段的划分,不同训练阶段采用不同类型训练小周课结构的搭配,再配以训练中运动负荷与恢复的合理安排,是保证训练成功的关键,在制定短期训练计划时应慎重考虑。
3)比赛期训练应重视运动员的比赛能力的培养,将专项强度课节奏与大赛接轨,使运动员尽可能去适应比赛节奏。小周课结构连续性、高强度性是实现训练与比赛接轨的重要措施,运用微型训练小周期可以使这种训练的负荷与恢复达到协调有序,保证训练超量负荷与超量恢复,有利于运动员比赛能力的提高。
4)赛前调整是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控制赛前兴奋状态是关键。只要把握好了赛前调整,就一定可以在比赛中发挥出运动员的所有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