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化移情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移情为理论依托,从认知与情感两方面进行思考,提出跨文化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一是关注受众的期待视野,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审美心理出发,与对方进行平等对话;二是挑选中西文化中的共性元素,选取普适性题材;三是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打造如临其境的在场叙事;四是贯彻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如实展现自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移情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移情为理论依托,从认知与情感两方面进行思考,提出跨文化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一是关注受众的期待视野,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审美心理出发,与对方进行平等对话;二是挑选中西文化中的共性元素,选取普适性题材;三是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打造如临其境的在场叙事;四是贯彻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如实展现自己.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电子媒介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场景的交往方式.社交媒体成为个体进行表演的前台.短视频作为当下主流信息传播形式,既具前台特征更具电子时代特性.在网红3.0时代,短视频网红基于时代背景与经济利益目的,从表演情境、表演区域与表演内容三方面对个人形象进行战略性呈现.
Web2.0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用户参与文化的兴起,日常模仿实践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一个高度可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强势模因所驱动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趋势,本文以蜜雪冰城主题曲为例,分析网络模因的传播机制.研究发现,蜜雪冰城模因的主要复制方法有直接引用型、原材料加工型以及元素拼接型,其传播经过了同化、留存、表达、传递这四大阶段.
《蜘蛛巢城》是黑泽明武士片转向的标志性作品,该片与此前的武士片明显不同,主要是由于“病态空间”环境进一步恶化,人性的恶笼罩了人性的善念,而医者的缺席最终导致了人物在轮回中重复着肉身与精神的多重悲剧.之前黑泽明影片中的“救世主”形象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信仰缺席后的人类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荒芜凋敝.换言之,上帝死了,众神在哭泣.
长期以来,女性在媒介传播中遭受被扭曲、物化和污名化的形象建构,社会的排斥与媒体形塑的偏见不利于女性的社会发展.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入手,总结分析“央视新闻”微博中构建的去性别化、独立女性和弱势群体三种女性媒介形象,并归纳出“央视新闻”微博在女性形象建构中的实践价值.
2020年8月,重庆市市民梁颖在微博中控诉其男友罗冠军对其实施强奸而引发网络舆论,事件一度登顶微博热搜.但最终事件反转,以梁颖方造谣结束,网络舆论也随即呈现出倒戈倾向.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后发现,引发舆情问题的原因与环境促发、网络议程设置激化以及个体情绪化表达等相关,而这起事件也造成了网民权益、当事人权益受损,网络环境的良性运行、国内女性主义文化的传播也因此受到一定的阻碍.
本文借鉴福柯的身体理论和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快手平台上的三位女性吃播的视频为案例,通过对五位女性受众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性吃播的身体叙事进行研究,剖析女性主播身上或隐或显的刻板印象.
随着技术的驱动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快速建立起基于融媒体平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成了当下我国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云南野象北迁相关报道为例,展开复杂国际局势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思考,总结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的传播方式及策略,为今后开展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
身材焦虑是出现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身上的现象,尤其是女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总能看到推崇以瘦为美的观念,女性对自我身材的焦虑与自我管理亦很普遍.本文通过对有身材焦虑的女性个体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社会规训与社交媒体加重了女性的身材焦虑,同时,女性也在这种规训中进行着自我管理与自我解放.
近年来,随着未成年人在全国网民中占比的不断增大,数字劳工在我国出现了低龄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网络游戏未成年“玩工”增多、饭圈未成年粉丝过激行为、新一代网络红人呈现低龄化,进而造成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财产安全风险、线上争议升级为线下冲突等问题.国家层面应尝试通过立法、出台相关政策对未成年人参与互联网的情况进行一定的规制,通过“清网行动”塑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必要条件.
关注阅读障碍儿童的人文社会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该纪录片采用递进式结构、贴近式记录以及微距式呈现,展现了阅读障碍儿童的真实境遇,深入探讨了社会儿童的教育问题.影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也体现了当下人文社会纪录片内容表达上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