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在锦江 品质教育”是锦江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对德育有着怎样的定位和规划?
钟为春:“学在锦江 品质教育”,是锦江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经过这些年的内化、实践,已成为全区五万师生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共同愿景与追求。
关于这一目标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指“优质”,体现为“五精”,即结构精当、环境精致、资源精良、队伍精锐、质量精实。二是指“特质”,体现为“品味 品位 品牌”。“品味”指的是锦江教育的文化气质—“淡定、包容、创新”;“品位”指的是锦江教育的水平定位—“全国一流 西部引领”;“品牌”指的是锦江教育的外在形象标志,即“一批有思想的校长,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全面发展的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学生。”
锦江学生的培养目标,已回答了对区域德育工作的定位,那就是回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应激发学生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科素养,还关注其体质健康、心理发展、兴趣特长、人生观、价值观及公民道德素质等。基于此,我区在“品质教育”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面的质量观”,包括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生命性质量,并在这一质量观的指导下,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科学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为锦江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人们常说“德育为先”,然而实践中又常常流于形式。德育这个“老大难”只有“一把手”这个“老大”抓才能够真正不难。请问,锦江区在优化校长结构、提升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钟为春:锦江区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立足区域实际,不断创新校长专业发展培训机制,形成了“自主提升与团队共进相结合、个体发展与群体共生相结合、主观能动与制度激励相结合、岗位实践与理性提炼相结合、平台搭建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做中学”校长专业发展机制,让校长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素养迅速提升,实现向“有思想的实践者”的蜕变。
“校长亮剑”是我区“做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全区校长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校长间的经验交流与智慧碰撞,以提高校长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校长培训方式。从2008年到锦江区教育局任职至今天,我与全区的校长们围绕“做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进行了“五论”的交流,聚焦怎样做好有“信心”“用心”“精心”“知心”“放心”的“五心校长”;校长的四项修炼,即修炼品格、修炼能力、修炼知识、修炼情感;校长专业提升的五个着力点即精于学、谋于势、敏于思、慧于研、成于言;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四优”路径,即“习惯养成优序列、减负增效优课堂、创新实践优载体、素质评价优方法”,从而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抓住建设“锦江区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契机,要求校长对自己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我们还将持续发展下去,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实施“量体裁衣式个性化培训”,进一步引领校长主动寻找办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主动在工作中自省、自悟、自修,以校为本地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的确,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然而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在您看来,21世纪的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
钟为春:受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的启发,在区域,我常以“教育人生”来与全区三千六百余名教师互勉。“教育人生”要求教育者不再把教师仅仅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我认为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三种品质:
一是大爱。“教育人生”需要奉献,需要感动,需要教师有大爱。这种爱是普惠的、是无私的、是包容的、是严格的,只有具备这样温情的大爱,教师才能自觉地把爱心转化为责任心,把责任心转化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表现出最佳的生命状态,也才能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前行中发现教育的美好,在感动中享受精神的富有。
二是大慧。“教育人生”需要创造,需要改变,需要教师有大慧。这种智慧来自对专业不懈的探索、钻研。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选择性等诸多特性使教师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实践反思和感悟积淀,以教育智慧形成教育自觉,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是大志。“教育人生”需要理想,需要激情,需要教师有大志。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只有当理想与激情成为整个教师群体的内在精神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教师真正的成长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觉醒,每位教师都应怀揣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理想和信念,怀揣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怀揣使学校真正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发展型、学习型组织的理想和信念。
当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良知和金色的希望,憧憬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枝繁叶茂、花朵芬芳、果实累累,自己作为曾经输送过生命养料的泥土,分享快乐和成长,那将是一种无愧于心的充实与幸福,也将丰厚一种别样的“教育人生”。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也是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策略和手段。请问,锦江区在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对德育工作的改进有何启示?
钟为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锦江区结合实际,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成都市“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坚持以“立足发展、系统构建、全面推进、深度融合”为指导,把握教育国际化“双向度”的核心特质,坚持内涵式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路推动教育创新、扩大教育开放、增强教育交流,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方式,促进区域教育的充分国际化,不断提高锦江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培养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锦江学子的目标,锦江区坚持“一核五维”的实施策略,即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从学习提升、教研互动、交流合作、办学创新和环境浸润五个维度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增强全体学生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上,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核心突破,大力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以“融合、引进、开发”的方式系统提升区域课程的科学化、国际化水平,构建符合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
二是办学创新,探索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大力提升区域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来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提高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引进国际教育机构、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格局、建立四大“教育主体功能区”等方式探索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三是注重科学,以评价改革引领国际化发展方向。密切把握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发展趋势,以建立区域科学的质量监测为抓手,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实施“建立教育质量评测体系,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评价理念,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健康及其发展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为区域与学校的教育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教育质量,转变教师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教育国际化有效实施。
四是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化的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交流平台与合作格局,深化国际友好学校之间的合作,拓展对外交流的深度,打造艺术交流活动品牌,扩大教育交流与开放。目前,区教育局配合全区打造“天府门廊”计划,全力打造“教育国际化先导区”,通过国际化培训开拓教育者的国际视野,引导他们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方法,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锦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对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也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建设“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布局一个资源中心和六个资源教室,满足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布点建设首批五个素质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搭建优质平台;设立“创新教育实验室”,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国际交流互访提升学生的自主育德能力。国际交流互访是让师生走出学校、走出锦江、走向世界,开阔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2012年10月22~25日举办的“国际青少年和平文化节”正是我区整合各方资源,精心打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品牌化国际交流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经历了“交融、体验、奉献、绽放”的过程。正是由于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和锦江区较高的接待组织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2014年“东亚儿童艺术节”将继续由锦江区承办,而我区也将大胆地将此项活动交由锦江区中学生联合会来主办,进一步丰富学生体验,培养学生关爱、友善、包容的公民素养,提升学生协作、竞争、实践的意识与能力。三是中西融合助推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我区将“礼仪教育”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整体推进区域礼仪课程,促进学校礼仪教育的蓬勃开展。区域的文明礼仪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内容体系,需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的模式,形成合力,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马子恩
钟为春:“学在锦江 品质教育”,是锦江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经过这些年的内化、实践,已成为全区五万师生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共同愿景与追求。
关于这一目标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指“优质”,体现为“五精”,即结构精当、环境精致、资源精良、队伍精锐、质量精实。二是指“特质”,体现为“品味 品位 品牌”。“品味”指的是锦江教育的文化气质—“淡定、包容、创新”;“品位”指的是锦江教育的水平定位—“全国一流 西部引领”;“品牌”指的是锦江教育的外在形象标志,即“一批有思想的校长,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全面发展的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学生。”
锦江学生的培养目标,已回答了对区域德育工作的定位,那就是回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应激发学生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科素养,还关注其体质健康、心理发展、兴趣特长、人生观、价值观及公民道德素质等。基于此,我区在“品质教育”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面的质量观”,包括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生命性质量,并在这一质量观的指导下,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科学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为锦江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人们常说“德育为先”,然而实践中又常常流于形式。德育这个“老大难”只有“一把手”这个“老大”抓才能够真正不难。请问,锦江区在优化校长结构、提升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钟为春:锦江区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立足区域实际,不断创新校长专业发展培训机制,形成了“自主提升与团队共进相结合、个体发展与群体共生相结合、主观能动与制度激励相结合、岗位实践与理性提炼相结合、平台搭建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做中学”校长专业发展机制,让校长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素养迅速提升,实现向“有思想的实践者”的蜕变。
“校长亮剑”是我区“做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全区校长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校长间的经验交流与智慧碰撞,以提高校长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校长培训方式。从2008年到锦江区教育局任职至今天,我与全区的校长们围绕“做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进行了“五论”的交流,聚焦怎样做好有“信心”“用心”“精心”“知心”“放心”的“五心校长”;校长的四项修炼,即修炼品格、修炼能力、修炼知识、修炼情感;校长专业提升的五个着力点即精于学、谋于势、敏于思、慧于研、成于言;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四优”路径,即“习惯养成优序列、减负增效优课堂、创新实践优载体、素质评价优方法”,从而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抓住建设“锦江区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契机,要求校长对自己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我们还将持续发展下去,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实施“量体裁衣式个性化培训”,进一步引领校长主动寻找办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主动在工作中自省、自悟、自修,以校为本地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的确,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然而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在您看来,21世纪的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
钟为春:受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的启发,在区域,我常以“教育人生”来与全区三千六百余名教师互勉。“教育人生”要求教育者不再把教师仅仅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我认为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三种品质:
一是大爱。“教育人生”需要奉献,需要感动,需要教师有大爱。这种爱是普惠的、是无私的、是包容的、是严格的,只有具备这样温情的大爱,教师才能自觉地把爱心转化为责任心,把责任心转化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表现出最佳的生命状态,也才能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前行中发现教育的美好,在感动中享受精神的富有。
二是大慧。“教育人生”需要创造,需要改变,需要教师有大慧。这种智慧来自对专业不懈的探索、钻研。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选择性等诸多特性使教师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实践反思和感悟积淀,以教育智慧形成教育自觉,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是大志。“教育人生”需要理想,需要激情,需要教师有大志。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只有当理想与激情成为整个教师群体的内在精神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教师真正的成长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觉醒,每位教师都应怀揣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理想和信念,怀揣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怀揣使学校真正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发展型、学习型组织的理想和信念。
当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良知和金色的希望,憧憬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枝繁叶茂、花朵芬芳、果实累累,自己作为曾经输送过生命养料的泥土,分享快乐和成长,那将是一种无愧于心的充实与幸福,也将丰厚一种别样的“教育人生”。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也是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策略和手段。请问,锦江区在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对德育工作的改进有何启示?
钟为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锦江区结合实际,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成都市“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坚持以“立足发展、系统构建、全面推进、深度融合”为指导,把握教育国际化“双向度”的核心特质,坚持内涵式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路推动教育创新、扩大教育开放、增强教育交流,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方式,促进区域教育的充分国际化,不断提高锦江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培养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锦江学子的目标,锦江区坚持“一核五维”的实施策略,即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从学习提升、教研互动、交流合作、办学创新和环境浸润五个维度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增强全体学生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上,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核心突破,大力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以“融合、引进、开发”的方式系统提升区域课程的科学化、国际化水平,构建符合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
二是办学创新,探索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大力提升区域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来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提高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引进国际教育机构、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格局、建立四大“教育主体功能区”等方式探索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三是注重科学,以评价改革引领国际化发展方向。密切把握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发展趋势,以建立区域科学的质量监测为抓手,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实施“建立教育质量评测体系,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评价理念,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健康及其发展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为区域与学校的教育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教育质量,转变教师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教育国际化有效实施。
四是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化的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交流平台与合作格局,深化国际友好学校之间的合作,拓展对外交流的深度,打造艺术交流活动品牌,扩大教育交流与开放。目前,区教育局配合全区打造“天府门廊”计划,全力打造“教育国际化先导区”,通过国际化培训开拓教育者的国际视野,引导他们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方法,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锦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对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也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建设“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布局一个资源中心和六个资源教室,满足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布点建设首批五个素质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搭建优质平台;设立“创新教育实验室”,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国际交流互访提升学生的自主育德能力。国际交流互访是让师生走出学校、走出锦江、走向世界,开阔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2012年10月22~25日举办的“国际青少年和平文化节”正是我区整合各方资源,精心打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品牌化国际交流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经历了“交融、体验、奉献、绽放”的过程。正是由于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和锦江区较高的接待组织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2014年“东亚儿童艺术节”将继续由锦江区承办,而我区也将大胆地将此项活动交由锦江区中学生联合会来主办,进一步丰富学生体验,培养学生关爱、友善、包容的公民素养,提升学生协作、竞争、实践的意识与能力。三是中西融合助推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我区将“礼仪教育”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整体推进区域礼仪课程,促进学校礼仪教育的蓬勃开展。区域的文明礼仪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内容体系,需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的模式,形成合力,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