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思想的实践者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在锦江 品质教育”是锦江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对德育有着怎样的定位和规划?
  钟为春:“学在锦江 品质教育”,是锦江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经过这些年的内化、实践,已成为全区五万师生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共同愿景与追求。
  关于这一目标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指“优质”,体现为“五精”,即结构精当、环境精致、资源精良、队伍精锐、质量精实。二是指“特质”,体现为“品味 品位 品牌”。“品味”指的是锦江教育的文化气质—“淡定、包容、创新”;“品位”指的是锦江教育的水平定位—“全国一流 西部引领”;“品牌”指的是锦江教育的外在形象标志,即“一批有思想的校长,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全面发展的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学生。”
  锦江学生的培养目标,已回答了对区域德育工作的定位,那就是回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应激发学生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科素养,还关注其体质健康、心理发展、兴趣特长、人生观、价值观及公民道德素质等。基于此,我区在“品质教育”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面的质量观”,包括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生命性质量,并在这一质量观的指导下,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科学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为锦江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人们常说“德育为先”,然而实践中又常常流于形式。德育这个“老大难”只有“一把手”这个“老大”抓才能够真正不难。请问,锦江区在优化校长结构、提升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钟为春:锦江区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立足区域实际,不断创新校长专业发展培训机制,形成了“自主提升与团队共进相结合、个体发展与群体共生相结合、主观能动与制度激励相结合、岗位实践与理性提炼相结合、平台搭建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做中学”校长专业发展机制,让校长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素养迅速提升,实现向“有思想的实践者”的蜕变。
  “校长亮剑”是我区“做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系列活动之一,旨在为全区校长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校长间的经验交流与智慧碰撞,以提高校长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校长培训方式。从2008年到锦江区教育局任职至今天,我与全区的校长们围绕“做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进行了“五论”的交流,聚焦怎样做好有“信心”“用心”“精心”“知心”“放心”的“五心校长”;校长的四项修炼,即修炼品格、修炼能力、修炼知识、修炼情感;校长专业提升的五个着力点即精于学、谋于势、敏于思、慧于研、成于言;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四优”路径,即“习惯养成优序列、减负增效优课堂、创新实践优载体、素质评价优方法”,从而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抓住建设“锦江区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契机,要求校长对自己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我们还将持续发展下去,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实施“量体裁衣式个性化培训”,进一步引领校长主动寻找办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主动在工作中自省、自悟、自修,以校为本地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的确,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然而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在您看来,21世纪的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
  钟为春:受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的启发,在区域,我常以“教育人生”来与全区三千六百余名教师互勉。“教育人生”要求教育者不再把教师仅仅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我认为今天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三种品质:
  一是大爱。“教育人生”需要奉献,需要感动,需要教师有大爱。这种爱是普惠的、是无私的、是包容的、是严格的,只有具备这样温情的大爱,教师才能自觉地把爱心转化为责任心,把责任心转化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表现出最佳的生命状态,也才能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前行中发现教育的美好,在感动中享受精神的富有。
  二是大慧。“教育人生”需要创造,需要改变,需要教师有大慧。这种智慧来自对专业不懈的探索、钻研。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选择性等诸多特性使教师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实践反思和感悟积淀,以教育智慧形成教育自觉,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是大志。“教育人生”需要理想,需要激情,需要教师有大志。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只有当理想与激情成为整个教师群体的内在精神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教师真正的成长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觉醒,每位教师都应怀揣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理想和信念,怀揣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怀揣使学校真正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发展型、学习型组织的理想和信念。
  当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撒播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良知和金色的希望,憧憬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枝繁叶茂、花朵芬芳、果实累累,自己作为曾经输送过生命养料的泥土,分享快乐和成长,那将是一种无愧于心的充实与幸福,也将丰厚一种别样的“教育人生”。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也是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策略和手段。请问,锦江区在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对德育工作的改进有何启示?
  钟为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锦江区结合实际,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成都市“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坚持以“立足发展、系统构建、全面推进、深度融合”为指导,把握教育国际化“双向度”的核心特质,坚持内涵式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思路推动教育创新、扩大教育开放、增强教育交流,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方式,促进区域教育的充分国际化,不断提高锦江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培养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锦江学子的目标,锦江区坚持“一核五维”的实施策略,即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从学习提升、教研互动、交流合作、办学创新和环境浸润五个维度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增强全体学生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上,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一是核心突破,大力提升课程国际化水平。以“融合、引进、开发”的方式系统提升区域课程的科学化、国际化水平,构建符合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
  二是办学创新,探索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大力提升区域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来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提高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引进国际教育机构、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格局、建立四大“教育主体功能区”等方式探索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三是注重科学,以评价改革引领国际化发展方向。密切把握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发展趋势,以建立区域科学的质量监测为抓手,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实施“建立教育质量评测体系,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评价理念,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健康及其发展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为区域与学校的教育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教育质量,转变教师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教育国际化有效实施。
  四是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化的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交流平台与合作格局,深化国际友好学校之间的合作,拓展对外交流的深度,打造艺术交流活动品牌,扩大教育交流与开放。目前,区教育局配合全区打造“天府门廊”计划,全力打造“教育国际化先导区”,通过国际化培训开拓教育者的国际视野,引导他们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方法,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锦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对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也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建设“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布局一个资源中心和六个资源教室,满足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布点建设首批五个素质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搭建优质平台;设立“创新教育实验室”,探索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国际交流互访提升学生的自主育德能力。国际交流互访是让师生走出学校、走出锦江、走向世界,开阔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2012年10月22~25日举办的“国际青少年和平文化节”正是我区整合各方资源,精心打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品牌化国际交流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经历了“交融、体验、奉献、绽放”的过程。正是由于此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和锦江区较高的接待组织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2014年“东亚儿童艺术节”将继续由锦江区承办,而我区也将大胆地将此项活动交由锦江区中学生联合会来主办,进一步丰富学生体验,培养学生关爱、友善、包容的公民素养,提升学生协作、竞争、实践的意识与能力。三是中西融合助推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我区将“礼仪教育”作为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抓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整体推进区域礼仪课程,促进学校礼仪教育的蓬勃开展。区域的文明礼仪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内容体系,需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的模式,形成合力,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马子恩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人际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是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为了继承近百年来遭到压制和废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有责任承担“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神圣义务。  中小学对一代代国民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重视培育中小学生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性格、情感与品行,使其拥有
以幸福的教育培养幸福的人,让每个学生变成幸福的人,让每个人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既要着眼学生明天的幸福,也要给予学生今天的幸福。因此,我们提出了打造幸福校园、培育幸福文化、奠基学生幸福人生的德育工作思想,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精神支柱、一个理念引领和四个特色工作的实践体系,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个精神支柱  2000年,我校因接受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的资助而更名为重庆市田家炳中
一、问题与方法  201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多部门联合公布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指标25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多项政策。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天锻炼一小时逐步落实
发现一 几乎所有样本学生都有一定的零用钱可以支配,学生之间消费差距拉大。  发现二 学习用品和零食消费成为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但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  发现三 近50%的学生零用钱的使用没有计划或者有计划但未能坚持计划。  发现四 维权意识整体情况较好,但普遍缺乏系统、科学的消费教育。  发现五 学生消费行为成人化、个性化,攀比消费显现。  发现六 赞同“名牌是身份的象征”、每天上网的时间、家庭收
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大学学费高,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又很小,高等教育对女性的吸引力越来越小。该调查发现,如果再给这些大学毕业的女性一次选择的机会,近半数人不会去读大学。对此,妇女教育运动领导者、切尔滕纳姆女子学院的前校長薇琪·塔克说:“学费上涨将使很多人都开始思考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女性应该是出于对学习的真正兴趣、想得到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而去上大学。如果她们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而去上大学,那很多人都会
:新世纪以来,世界积极心理学运动催生了我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热潮。这股热潮引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矫治补救向积极主动、发展预防的方向转型升级,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升心理素质的方向转型升级,从专门教师的专业性服务向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方位服务的方向转型升级。2012年12月,教育部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行动指南,请
发现一 多数学校教育者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不了解教育,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  发现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 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
重庆市沙坪坝区是红岩精神发祥地,科教文化中心区。多年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固本铸魂·整体育人”(固价值准则之本,铸爱国主义之魂;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时时处处人人事事皆育人)区域德育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教育灵魂,以学生价值准则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扎实推进区域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明确逻辑起点
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了一体,同时引发了教育的国际化需求。要提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非常有必要提高教师的全球化视野。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帮助教师适应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知识传播的技能,并给予教师储备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机会。其次要促进教师的国际化交流,使其更好地适应和参与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完善。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国际化内容,使广大教师
“公民意识教育”近年来日益引起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研究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区域实施对策,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策略与有效路径,交流国内各地区中小学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德育杂志社于2010年12月5日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联合举办了以“公民意识教育:规划与实施”为主题的“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