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隐身时代(或者叫隐身对抗时代)确实来临了。当这种丑陋的武器投入战场的时候,有人惊愕、有人漠然,有人将其看作新版本“皇帝的新衣”,有人则在大声提醒:中国正面临核武讹诈时代以来最重大的战略威胁!更多的人将RCS(雷达散射截面积)这几个生僻的英文字母存入大脑的数据库。对于一种新兴武器及相关技术的思考,完全不同于艺术品的鉴赏,需要理性,需要分析,更需要“定力”——一种冷静思考下的判断与坚持。唯此,才能不被花里胡哨的外表所迷惑,才能发现其真正的价值与弱点,才有助于我们找寻对抗之门。
隐身的价值
在分析隐身飞机的作战价值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隐身技术的相关概念。
隐身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隐身技术的出现是传统伪装技术向高科技领域扩展和延伸的结果,是二战以后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被美国人称为“王牌技术”。针对战场上不同的侦察探测系统,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隐身、可见光隐身、声波隐身等不同的单项技术。
其实,隐身的概念并不是由美国人发明的,二战时期德国人设计的一种飞翼式试验机就用到了吸波材料。美国人却将隐身技术发展到了玄之又玄的地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U-2、SR-71,就已经有了隐身技术的影子。曾几何时,侦察探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使进攻性空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人利用SA-6导弹和高炮在18天内击落了109架以色列飞机。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共损失了2561架固定翼飞机和2581架直升机。有矛必有盾。美国人为了对付快速发展的探测技术,提高战机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开始大力研制隐身武器系统,启动了若干项绝密计划,其中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程”孕育出F-117A战斗机,该机于1981年首飞,标志着现代隐身武器系统的诞生。之后,又相继诞生了B-2、F-22、F-35等更为惊世骇俗的飞机。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追踪这项新兴技术的发展,隐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武器发展中的一个潮流。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隐身的幻想,可能是一件斗篷、可能是一股妖雾,借助于此,可以将自己的真实面貌隐藏起来。现代隐身武器不再是幻想,而是诸多高新技术的固化和物化。它的诞生,对现代侦察探测系统提出严峻的挑战,从而开辟了一种新的信息对抗领域和信息对抗方式。隐身飞机的作战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延缓了敌方雷达的探测时间,使其防空体系来不及做出反应。任何隐身武器都不可能实现绝对隐身,但却能够大大缩小探测设备的探测时间,让你猝不及防。其二,缩小雷达的覆盖区域,使敌方防空体系出现空隙或加大空隙,让现有的防空体系支离破碎、破绽叠出,客观上形成有利于进攻方的突防通道。其三,迫使敌方雷达增大发射功率,从而增大了被电子侦察(ESM)系统检测的概率,更加方便地对你实施软打击或硬摧毁。其四,使敌方更加难以实施电子干扰、诱饵干扰等电子战手段,形成对进攻有利的作战环境。
隐身武器,尤其是隐身飞机除了具有极高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之外,还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它的应用,将使战争的突然性进一步增大,使侦察与反侦察及电子对抗的程度更加激烈,必然对防空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隐身武器的出现,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战争的面貌和战场对抗形势,谁忽视它、小瞧它,谁就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隐身武器身上体现出了一些全新的作战价值。
全面隐身还是适度隐身
当人们认识到隐身价值的时候,当隐身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隐身技术?由于美国空军对隐身技术的吹嘘,以及公众、媒体的追捧,隐身特性简直到了掩盖真相的地步。在许多人眼里,RCS成了衡量作战飞机先进与否的首要标准。
实际上,世界上对于隐身技术的认识存在着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全面隐身派”,以美国空军为代表;一个是“适度隐身派”,以欧洲、俄罗斯为代表。美国海军似乎也属于“适度隐身派”,因为他们很早就放弃了全面隐身的A-12方案。
在美国空军眼里,RCS越小越好,不仅要比篮球小,甚至比棒球、乒乓球都要小。不仅要实现雷达隐身,还要具备红外隐身、电子隐身、可见光隐身等能力,新一代武器的设计,非隐不可、非隐不行。在这种指导思想的驱使之下,F-117A的RCS达到0.01~0.1米2,堪称庞然大物的B-2也达到了0.3米2(B-52的RCS是100米2),关于F-22的RCS,美国空军最早宣称只有0.0065米2,后来改口为0.065米2。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够被感知的。追求绝对的隐身,无限制地减小RCS,必然付出巨大的代价。F-117的设计,并不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因而它的飞行性能很差;一切为隐身让路的做法.使隐身战机的价格居高不下,F-22的单机价格为3.5亿美元,是F-15C的7倍;为保证隐身效果,需要众多先进技术进行微妙的结合,因而导致飞机的可靠度、可用度、可维护度不高,“娇气”十足……。更重要的是,尽管采取了众多先进技术,F-22们依然难以实现全方位、全频谱隐身。前面提到的数据只是正视条件下的RCS,当它们打开弹舱发射武器的时候,就无法隐身;当它宽大的背部或腹部面对雷达的时候也不可能隐身。气动加热问题、音爆问题、尾迹问题等并不容易解决,能量守衡与转换规律并不因为美国人的存在而改变。否则的话,B-2在科索沃战争中就没有必要精心选择航路,奥尔布莱特女士也用不着在B-2出航的时候彻夜难眠了。必须指出的是,追求全面隐身的武器,其实战效果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F-117在入侵巴拿马行动中的表现,根本说明不了问题;海湾战争的空袭效果,是在综合火力的打击下取得的;科索沃战争中F-117被击落,倒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一番。
鉴于全面隐身的巨大代价和实战效果的不确定性,欧洲、俄罗斯,甚至美国海军认为“适度隐身”就行了,其余靠电子对抗、空战战术和网络战能力来弥补。也就是说,在不过分牺牲其它性能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隐身要求,而不是一切围绕隐身。“阵风”、“台风”、“鹰狮”、米格1.44、苏-47,甚至F-18E/F等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适度隐身的观点,不全是由于技不如人,同样有着其深刻的科学根据。雷达在自由空间的最大探测距离与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同时与增益(增益是天线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方向系 数与效率的乘积,是天线辐射或接收电波大小的表现。增益大小的选择取决于系统设计对电波覆盖区域的要求,简单地说,在同等条件下,增益越高,电波传播的距离越远)的平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说,要让雷达探测距离减少一半,RCS就要相应减少16倍。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将战斗机的RCS减小到1米2左右,通过优化设计一般是能够做到的,但要减小到0.1米2则十分困难。而RCS从1米2减小到0.1米2,即原来的1/10,而雷达探测距离只缩短到原来的56%。
不能不说,“全面隐身派”对RCS无限小的追求,已经到了形而上学的程度,甚至是走火入魔的境地,体现了美国人特有的技术化思维,同时也给隐身武器赋予了怪异的风格。
战略高度看隐身
全面隐身也好,适度隐身也罢,都只是一些技术或战术层面的分析,对于隐身飞机这样的全新装备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它。
首先,要弄清楚隐身飞机发展的战略背景。任何武器的研制都是在一定军事战略指导下实现的,战略背景赋予了它基本的使命与特征。为什么美国人不遗余力地发展隐身武器?因为这种武器符合他们的军事战略。隐身飞机是用于突防的武器,是遂行纵深打击的武器,是进攻性武器,而美国的战略是进攻性的全球战略。冷战结束后,美国人自以为他们就是世界警察,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甚嚣尘上,隐身飞机恰好为其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新的手段。而对军事战略趋于防御的国家而言,发展隐身飞机并不十分迫切,当务之急是解决“反隐身”的问题。确切地说,美国人的隐身时代早已到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则被迫进入了“反隐身时代”。
其次,要清醒认识隐身飞机的战略威胁。隐身飞机的出现使传统防空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带有些颠覆性的意味。可以预料,在5到10年的时间内,一支美国化的隐形空军将无可置疑地出现在东亚地区,届时我国的空防安全将受到极大地威胁,甚至导致战略上的被动。但要说“中国正面临着核武讹诈时代以来最重大的战略威胁”则言重了。核武器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武器,由于它超常的毁伤力,一旦使用,将可能造成一个国家的毁灭,任何武器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隐身飞机是依赖于强大系统支持的攻击平台,如果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它充其量是一个怪异而昂贵的玩具。在当前,隐身飞机主要扮演“搅局者”的角色,它可以将空中战场搅和得混乱不堪,却不可能成为战争的终结者,太平洋的政治天空更不会因为它的出现而崩塌。
第三,要着力研究隐身对抗的战略措施。研究隐身对抗的措施不要只拘泥于技术领域,要从战场建设、战术创新、战略布局、技术手段、力量建设等诸多方面综合筹划。美国人说,发展反隐身技术比发展隐身能力要困难100倍。不错,以目前其它国家在隐身领域的差距.想通过对等、对攻、以隐对隐的方式确实有一定困难,但并不能说隐身飞机就可以因此而主宰战场。战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领域,如果跳出隐身的圈子进行战争博弈,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路。隐身飞机无法利用自身的有源设备进行信息探测,必须靠卫星、预警机等为其提供信息支持,必须通过数据链路实现战术目的。而卫星、预警机是没有隐身能力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不被干扰的数据链路也是不存在的,搞掉他的卫星、预警机,阻断他的数据链路,隐身飞机就成了无头苍蝇。美国几任总统都说“航母在我心中”,诺大个航母战斗群是无法隐身的,你搞你的隐身突防,我打你的航母,不也能达到战争的目的吗?
第四,要用战略眼光看待武器的兴衰。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世上没有“终极武器”。机枪、坦克、洲际弹道导弹都曾被认为是“终极武器”.但它们后来都遇到了“克星”。今天,似乎只有核武器和导弹核潜艇还保持着相对完好的名声,而潜艇所享有的海洋屏障也正慢慢地被揭开。可以肯定,隐身飞机也会有相似的命运。一位美国将军写过一篇文章,叫《战争周期理论》。他认为,战争存在着不可琢磨的变化周期,从工业革命以来,战争已经过了3个周期,正在经历第4个周期。1865~1917年,由于连发枪的出现.使战争呈现出有利于防御的特征:1918~1961年,由于坦克、飞机等机械化武器的应用,战争呈现出有利于进攻的特征:1962~1991年,由于探测、预警技术的发展,战争又有利于防御;海湾战争开始,战争则进入了利于进攻的时期,他预计这个时期持续到2020年。照此观点,结束隐身飞机逞能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青铜的气息
“隐身时代”这个称谓很有一些历史感的味道,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分析美国发展隐身武器的思想根源,探究其文化气质,不仅耐人寻味,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时代。
伟大的罗丹将冰冷的、远去的青铜时代塑造成一个青年的雕像(题图),充满活力、美好、友善与憧憬,而美国人却用F-117们,给原本可以更加美好的世界增添了一丝青铜的气息,这可能就是文化上的差异或者是境界上的不同。什么是青铜的气息?看看文物展览,我们所能看到的青铜器多是些鼎、剑、戈、爵之类的象征霸权或用于战争的东西,谋求霸权和尚武好战正是青铜所透露给我们的信息。美国人的隐身飞机不正是表现出这样的气质吗?
美国人奉行武力至上,用武力谋求世界霸权。他们发展隐身武器,就是要为他们实现“先发制人”的“快速决定性作战”提供手段,要对那些不听话的国家实施大纵深的结构性破坏。他打了你,你却无法还手,因为他是隐身的。若干年前亨廷顿先生就抛出了“文明冲突论”,他承认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但解决文明冲突的根本途径是相互尊重、彼此包容,而不是依靠战争。战争不是解决纷争的最佳手段,美军在伊拉克目前的境遇就说明了这一点。那种将隐身武器的作用无限夸大,甚至能使政治天空倾斜的说法,着实有点可笑。
美国人坚持技术至上,对新军事技术的推崇到了迷信的地步,对RCS无限小的追求就是典型的表现。但是战争不是技术的比拼,也不是毁伤力的累加,而是意志的较量。先进武器固然可以提供一种剥夺对方意志的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说,B-2飞镖似的外形能给人以震撼的话,那么那些身穿黑袍、腰缠炸药、视死如归的寡妇们不也给人以震撼吗?美国人在隐身武器的设计上的高技术追求,同样让人生疑,它已经表现出了某种脆弱性、依赖性和低适应性,“简单就是美”的武器设计思想并不能一概否定。
美国人在隐身飞机的设计上暴露出他们精神上的弱点,什么弱点?怯懦!那是一种包裹在坚硬外壳里的怯懦。战争是要死人的,是需要同仇敌忾,是需要勇气的。当追求零死亡成为一种目标的时候,不正说明他们缺乏牺牲的勇气吗?毛泽东在谈到朝鲜战争的时候说:“我们是气多钢少,美国人是钢多气少”。经过新军事变革的洗礼,美国不仅钢多了,而且芯片也多了,但“气”却更少了。一支缺乏牺牲勇气的军队只能去打利益之战,根本打不了生死之战,别管隐身飞机听起来有多么可怕。
必须承认,隐身武器带给世界的冲击是巨大的,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丰富的,至少昭示出信息对抗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旋律。当隐身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没必要诚惶诚恐,扎扎实实搞好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才是根本出路;我们更没必要惊慌失措,应时刻记着毛泽东的教导: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藐视它。新年伊始,美军12架F-22隐身战斗机像一群暖冬里的乌鸦,跨越浩瀚的太平洋,进驻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2006,F-35也热门了好一阵儿,又是命名,又是首飞。于是就有人惊呼:世界空军进入耶稣身时代!作为一个时代,必然有它特定的标物,隐身时代的标志无外乎F-117、B-2、F-22什么的。这不禁让人联想起罗丹的著名雕塑——“青铜时代”,那是一尊多么伟大的作品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光耀着智慧的光芒。反观F-117们,丑陋的外表丝毫看不出美学追求和生命的灵动,却周身散发着青铅的气息:冷漠、肃杀、刻板、霸道、不可一世……
[编辑/秦蓁]
隐身的价值
在分析隐身飞机的作战价值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隐身技术的相关概念。
隐身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隐身技术的出现是传统伪装技术向高科技领域扩展和延伸的结果,是二战以后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被美国人称为“王牌技术”。针对战场上不同的侦察探测系统,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隐身、可见光隐身、声波隐身等不同的单项技术。
其实,隐身的概念并不是由美国人发明的,二战时期德国人设计的一种飞翼式试验机就用到了吸波材料。美国人却将隐身技术发展到了玄之又玄的地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U-2、SR-71,就已经有了隐身技术的影子。曾几何时,侦察探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使进攻性空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人利用SA-6导弹和高炮在18天内击落了109架以色列飞机。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共损失了2561架固定翼飞机和2581架直升机。有矛必有盾。美国人为了对付快速发展的探测技术,提高战机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开始大力研制隐身武器系统,启动了若干项绝密计划,其中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程”孕育出F-117A战斗机,该机于1981年首飞,标志着现代隐身武器系统的诞生。之后,又相继诞生了B-2、F-22、F-35等更为惊世骇俗的飞机。与此同时,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追踪这项新兴技术的发展,隐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武器发展中的一个潮流。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隐身的幻想,可能是一件斗篷、可能是一股妖雾,借助于此,可以将自己的真实面貌隐藏起来。现代隐身武器不再是幻想,而是诸多高新技术的固化和物化。它的诞生,对现代侦察探测系统提出严峻的挑战,从而开辟了一种新的信息对抗领域和信息对抗方式。隐身飞机的作战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延缓了敌方雷达的探测时间,使其防空体系来不及做出反应。任何隐身武器都不可能实现绝对隐身,但却能够大大缩小探测设备的探测时间,让你猝不及防。其二,缩小雷达的覆盖区域,使敌方防空体系出现空隙或加大空隙,让现有的防空体系支离破碎、破绽叠出,客观上形成有利于进攻方的突防通道。其三,迫使敌方雷达增大发射功率,从而增大了被电子侦察(ESM)系统检测的概率,更加方便地对你实施软打击或硬摧毁。其四,使敌方更加难以实施电子干扰、诱饵干扰等电子战手段,形成对进攻有利的作战环境。
隐身武器,尤其是隐身飞机除了具有极高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之外,还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它的应用,将使战争的突然性进一步增大,使侦察与反侦察及电子对抗的程度更加激烈,必然对防空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隐身武器的出现,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战争的面貌和战场对抗形势,谁忽视它、小瞧它,谁就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隐身武器身上体现出了一些全新的作战价值。
全面隐身还是适度隐身
当人们认识到隐身价值的时候,当隐身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隐身技术?由于美国空军对隐身技术的吹嘘,以及公众、媒体的追捧,隐身特性简直到了掩盖真相的地步。在许多人眼里,RCS成了衡量作战飞机先进与否的首要标准。
实际上,世界上对于隐身技术的认识存在着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全面隐身派”,以美国空军为代表;一个是“适度隐身派”,以欧洲、俄罗斯为代表。美国海军似乎也属于“适度隐身派”,因为他们很早就放弃了全面隐身的A-12方案。
在美国空军眼里,RCS越小越好,不仅要比篮球小,甚至比棒球、乒乓球都要小。不仅要实现雷达隐身,还要具备红外隐身、电子隐身、可见光隐身等能力,新一代武器的设计,非隐不可、非隐不行。在这种指导思想的驱使之下,F-117A的RCS达到0.01~0.1米2,堪称庞然大物的B-2也达到了0.3米2(B-52的RCS是100米2),关于F-22的RCS,美国空军最早宣称只有0.0065米2,后来改口为0.065米2。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够被感知的。追求绝对的隐身,无限制地减小RCS,必然付出巨大的代价。F-117的设计,并不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因而它的飞行性能很差;一切为隐身让路的做法.使隐身战机的价格居高不下,F-22的单机价格为3.5亿美元,是F-15C的7倍;为保证隐身效果,需要众多先进技术进行微妙的结合,因而导致飞机的可靠度、可用度、可维护度不高,“娇气”十足……。更重要的是,尽管采取了众多先进技术,F-22们依然难以实现全方位、全频谱隐身。前面提到的数据只是正视条件下的RCS,当它们打开弹舱发射武器的时候,就无法隐身;当它宽大的背部或腹部面对雷达的时候也不可能隐身。气动加热问题、音爆问题、尾迹问题等并不容易解决,能量守衡与转换规律并不因为美国人的存在而改变。否则的话,B-2在科索沃战争中就没有必要精心选择航路,奥尔布莱特女士也用不着在B-2出航的时候彻夜难眠了。必须指出的是,追求全面隐身的武器,其实战效果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F-117在入侵巴拿马行动中的表现,根本说明不了问题;海湾战争的空袭效果,是在综合火力的打击下取得的;科索沃战争中F-117被击落,倒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一番。
鉴于全面隐身的巨大代价和实战效果的不确定性,欧洲、俄罗斯,甚至美国海军认为“适度隐身”就行了,其余靠电子对抗、空战战术和网络战能力来弥补。也就是说,在不过分牺牲其它性能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隐身要求,而不是一切围绕隐身。“阵风”、“台风”、“鹰狮”、米格1.44、苏-47,甚至F-18E/F等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适度隐身的观点,不全是由于技不如人,同样有着其深刻的科学根据。雷达在自由空间的最大探测距离与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同时与增益(增益是天线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方向系 数与效率的乘积,是天线辐射或接收电波大小的表现。增益大小的选择取决于系统设计对电波覆盖区域的要求,简单地说,在同等条件下,增益越高,电波传播的距离越远)的平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说,要让雷达探测距离减少一半,RCS就要相应减少16倍。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将战斗机的RCS减小到1米2左右,通过优化设计一般是能够做到的,但要减小到0.1米2则十分困难。而RCS从1米2减小到0.1米2,即原来的1/10,而雷达探测距离只缩短到原来的56%。
不能不说,“全面隐身派”对RCS无限小的追求,已经到了形而上学的程度,甚至是走火入魔的境地,体现了美国人特有的技术化思维,同时也给隐身武器赋予了怪异的风格。
战略高度看隐身
全面隐身也好,适度隐身也罢,都只是一些技术或战术层面的分析,对于隐身飞机这样的全新装备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它。
首先,要弄清楚隐身飞机发展的战略背景。任何武器的研制都是在一定军事战略指导下实现的,战略背景赋予了它基本的使命与特征。为什么美国人不遗余力地发展隐身武器?因为这种武器符合他们的军事战略。隐身飞机是用于突防的武器,是遂行纵深打击的武器,是进攻性武器,而美国的战略是进攻性的全球战略。冷战结束后,美国人自以为他们就是世界警察,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甚嚣尘上,隐身飞机恰好为其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新的手段。而对军事战略趋于防御的国家而言,发展隐身飞机并不十分迫切,当务之急是解决“反隐身”的问题。确切地说,美国人的隐身时代早已到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则被迫进入了“反隐身时代”。
其次,要清醒认识隐身飞机的战略威胁。隐身飞机的出现使传统防空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带有些颠覆性的意味。可以预料,在5到10年的时间内,一支美国化的隐形空军将无可置疑地出现在东亚地区,届时我国的空防安全将受到极大地威胁,甚至导致战略上的被动。但要说“中国正面临着核武讹诈时代以来最重大的战略威胁”则言重了。核武器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武器,由于它超常的毁伤力,一旦使用,将可能造成一个国家的毁灭,任何武器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隐身飞机是依赖于强大系统支持的攻击平台,如果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它充其量是一个怪异而昂贵的玩具。在当前,隐身飞机主要扮演“搅局者”的角色,它可以将空中战场搅和得混乱不堪,却不可能成为战争的终结者,太平洋的政治天空更不会因为它的出现而崩塌。
第三,要着力研究隐身对抗的战略措施。研究隐身对抗的措施不要只拘泥于技术领域,要从战场建设、战术创新、战略布局、技术手段、力量建设等诸多方面综合筹划。美国人说,发展反隐身技术比发展隐身能力要困难100倍。不错,以目前其它国家在隐身领域的差距.想通过对等、对攻、以隐对隐的方式确实有一定困难,但并不能说隐身飞机就可以因此而主宰战场。战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领域,如果跳出隐身的圈子进行战争博弈,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路。隐身飞机无法利用自身的有源设备进行信息探测,必须靠卫星、预警机等为其提供信息支持,必须通过数据链路实现战术目的。而卫星、预警机是没有隐身能力的(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不被干扰的数据链路也是不存在的,搞掉他的卫星、预警机,阻断他的数据链路,隐身飞机就成了无头苍蝇。美国几任总统都说“航母在我心中”,诺大个航母战斗群是无法隐身的,你搞你的隐身突防,我打你的航母,不也能达到战争的目的吗?
第四,要用战略眼光看待武器的兴衰。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世上没有“终极武器”。机枪、坦克、洲际弹道导弹都曾被认为是“终极武器”.但它们后来都遇到了“克星”。今天,似乎只有核武器和导弹核潜艇还保持着相对完好的名声,而潜艇所享有的海洋屏障也正慢慢地被揭开。可以肯定,隐身飞机也会有相似的命运。一位美国将军写过一篇文章,叫《战争周期理论》。他认为,战争存在着不可琢磨的变化周期,从工业革命以来,战争已经过了3个周期,正在经历第4个周期。1865~1917年,由于连发枪的出现.使战争呈现出有利于防御的特征:1918~1961年,由于坦克、飞机等机械化武器的应用,战争呈现出有利于进攻的特征:1962~1991年,由于探测、预警技术的发展,战争又有利于防御;海湾战争开始,战争则进入了利于进攻的时期,他预计这个时期持续到2020年。照此观点,结束隐身飞机逞能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青铜的气息
“隐身时代”这个称谓很有一些历史感的味道,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分析美国发展隐身武器的思想根源,探究其文化气质,不仅耐人寻味,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时代。
伟大的罗丹将冰冷的、远去的青铜时代塑造成一个青年的雕像(题图),充满活力、美好、友善与憧憬,而美国人却用F-117们,给原本可以更加美好的世界增添了一丝青铜的气息,这可能就是文化上的差异或者是境界上的不同。什么是青铜的气息?看看文物展览,我们所能看到的青铜器多是些鼎、剑、戈、爵之类的象征霸权或用于战争的东西,谋求霸权和尚武好战正是青铜所透露给我们的信息。美国人的隐身飞机不正是表现出这样的气质吗?
美国人奉行武力至上,用武力谋求世界霸权。他们发展隐身武器,就是要为他们实现“先发制人”的“快速决定性作战”提供手段,要对那些不听话的国家实施大纵深的结构性破坏。他打了你,你却无法还手,因为他是隐身的。若干年前亨廷顿先生就抛出了“文明冲突论”,他承认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但解决文明冲突的根本途径是相互尊重、彼此包容,而不是依靠战争。战争不是解决纷争的最佳手段,美军在伊拉克目前的境遇就说明了这一点。那种将隐身武器的作用无限夸大,甚至能使政治天空倾斜的说法,着实有点可笑。
美国人坚持技术至上,对新军事技术的推崇到了迷信的地步,对RCS无限小的追求就是典型的表现。但是战争不是技术的比拼,也不是毁伤力的累加,而是意志的较量。先进武器固然可以提供一种剥夺对方意志的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说,B-2飞镖似的外形能给人以震撼的话,那么那些身穿黑袍、腰缠炸药、视死如归的寡妇们不也给人以震撼吗?美国人在隐身武器的设计上的高技术追求,同样让人生疑,它已经表现出了某种脆弱性、依赖性和低适应性,“简单就是美”的武器设计思想并不能一概否定。
美国人在隐身飞机的设计上暴露出他们精神上的弱点,什么弱点?怯懦!那是一种包裹在坚硬外壳里的怯懦。战争是要死人的,是需要同仇敌忾,是需要勇气的。当追求零死亡成为一种目标的时候,不正说明他们缺乏牺牲的勇气吗?毛泽东在谈到朝鲜战争的时候说:“我们是气多钢少,美国人是钢多气少”。经过新军事变革的洗礼,美国不仅钢多了,而且芯片也多了,但“气”却更少了。一支缺乏牺牲勇气的军队只能去打利益之战,根本打不了生死之战,别管隐身飞机听起来有多么可怕。
必须承认,隐身武器带给世界的冲击是巨大的,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丰富的,至少昭示出信息对抗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旋律。当隐身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没必要诚惶诚恐,扎扎实实搞好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才是根本出路;我们更没必要惊慌失措,应时刻记着毛泽东的教导:战术上重视它,战略上藐视它。新年伊始,美军12架F-22隐身战斗机像一群暖冬里的乌鸦,跨越浩瀚的太平洋,进驻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2006,F-35也热门了好一阵儿,又是命名,又是首飞。于是就有人惊呼:世界空军进入耶稣身时代!作为一个时代,必然有它特定的标物,隐身时代的标志无外乎F-117、B-2、F-22什么的。这不禁让人联想起罗丹的著名雕塑——“青铜时代”,那是一尊多么伟大的作品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光耀着智慧的光芒。反观F-117们,丑陋的外表丝毫看不出美学追求和生命的灵动,却周身散发着青铅的气息:冷漠、肃杀、刻板、霸道、不可一世……
[编辑/秦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