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TCL: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coco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进的理由,未必是成功的理由。
  但前进,终究是值得尊敬的,即便是为了那些令人心痛的教训。
  
  重压下被打破的沉默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此次重组不是收购,而是重组合并!”在本刊截稿时,面对各界关于TCL与阿尔卡特合资失败的喧嚣,沉默良久的TCL方面终于发出了声音。非常明显的是,这次TCL对于媒体显得越发的谨慎,几乎到了字斟句酌的程度。“TCL与阿尔卡特之间的合资并没有结束。实际上,根据原先与阿尔卡特的协议,阿尔卡特将在3年内将其股权换回至TCL通讯,此次只是将时间提前了两年多。而提前的原因是两个实体公司不适应协同效应的产生,所以,TCL把两个实体合并成了一个。”
  在此之前,一位TCL的销售经理对本刊解释说:至少在中国,并购并不只是由企业利益决定,其中也有政策推动的成分。TCL、联想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国际化的“先驱”。
  而先驱,往往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稚嫩与质疑。
  根据新浪网的民意调查显示:时下,对于中国企业眼中最时髦的“新洋务运动”,70.11%的“圈外人”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73.18%的调查者甚至认为:并购不一定是国际化的最佳途径。
  与之相辩证的是,先驱又往往带动着潮流。
  如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向,已如初夏的气温一样,节节攀升。“如果现在不走出去,市场就会被别人占领了!”顶着跨国并购成功率不足30%的压力,以TCL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清楚并购的困难,以及对方的实际条件,在国内市场白热化的逼迫下,略显匆忙地迈出了西征第一步。
  
  “闪电”式并购的梦想
  
  2004年6月,TCL与法国阿尔卡特组建合资手机公司(T&A),TCL持股55%。根据TCL向本刊提供的《T&A合资公司背景介绍》:除双方共同出资入股外,“阿尔卡特将投入的手机业务包括:客户网络和知识产权以及固定资产,转让阿尔卡特600多名研发专业人员以及销售和营销管理团队。”时任TCL高级副总裁等头衔的万明坚曾兴奋地说:“这一令人激动的合作将为TCL移动提供一个迅速发展国际业务的平台!”
  在法国签约现场,当时的李东生握着阿尔卡特董事长兼CEO谢瑞克的手,显得踌躇满志,而那边的谢瑞克却抱以轻松的浅笑。而伏在浅笑背后的事实是:2004年第一季度,阿尔卡特移动电话部门净亏损已达1482万欧元。在相继向包括海尔在内的几家中国企业传递秋波无果后,最终TCL急不可待地抓住了这个众人眼中烫手的“绣球”。
  当然,TCL不可能不知道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艰难处境,但李东生和他的团队有着自己的盘算。在2004年年末,李东生为TCL与阿尔卡特合资的原因做出了如下解释:“阿尔卡特和TCL移动的销售市场具有互补性,几乎没有重叠。此外,合并后TCL将独家销售阿尔卡特品牌的手机,TCL将以低成本制造优势,发挥与阿尔卡特供应商的协同效应。”而一位业内人士也曾对本刊指出:外国品牌、渠道、核心技术,加上中国的低制造成本,确实是一条创利捷径。
  无独有偶,同年7月29日,TCL与法国汤姆逊合资组建的TTE又在深圳高调成立。TTE新任CEO赵忠尧当时乐观地认为:TCL品牌在中国占有18%的市场份额,而汤姆逊旗下的Thomson品牌在欧洲占有8%的市场份额,另一品牌RCA占有北美彩电市场12%的份额。两年内TTE将无偿使用Thomson的品牌。
  如果按照时间来推算,TCL的国际化之路则要从2002年10月收购德国品牌施耐德开始。TCL以820万欧元的代价买回了施耐德这个干净的壳,以此作为基地,利用其现成的品牌和营销网络,企图撕开欧洲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与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相似的是,施耐德是一家破产倒闭的德国企业。TCL的出现,无疑被施耐德视为“救星”。
  但2005年6月,传闻施耐德再度停产。李东生也公开表示:并购施耐德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并没有给TCL带来预期的利润。随后TTE无法扭亏、阿尔卡特撤出合资公司T&A等等不利消息在业内迅速传播——TCL的三次跨国联姻,似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续告急。
  
  锁定“黄昏恋”的无奈
  
  一直以来,李东生急于“走出去”的三次并购,就没有如其预料的那样获得各界的认同。相反的是, TCL通讯自去年10月上市至今,股票价格已跌幅60%。据报道,花旗美邦、高盛证券几大知名投行都不约而同地调低了TCL的信用等级,表达了观望态度。
  据报道:2002年收购空壳施耐德后,TCL才发现其不仅仅是一家破产企业,而且其品牌使用权和当地代理商的法律纠葛,更令TCL大吃一惊!实际上,“TCL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法律问题。”李东生说。在并购前没有详细调查施耐德的TCL,无辜地成为了替罪羊。没有请专业机构来调查,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项目是否可行,TCL从挫折中学到了一些教训。
  然而,聘请咨询顾问,似乎也没能阻止TCL继续冒险的脚步。曾为TCL并购法国汤姆逊项目担任咨询顾问的波士顿公司,以话题“太敏感”为由对本刊选择了缄默。向TCL并购汤姆逊投了反对票的波士顿当时就认为:此番收购,虽然规避了施耐德式的调查风险,TCL仍没有能力克服并购中遇到的问题,逾越障碍的成功概率低于50%。而事实也证明了波士顿的判断。
  另外,作为全球四大消费电子类生产厂商之一的汤姆逊,并没有如施耐德一样,仅剩下员工看守着了无生气的厂房。据分析,由于汤姆逊痴迷于其传统技术,导致其竞争对手迅速推出了新的自主品牌产品,迫使这家老牌彩电企业选择向内容提供商和网络提供商转型,而把2003年就已“赚不到钱”的彩电、DVD等电子消费业务卖给TCL。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企业的诱惑下,整合的隐疾被TCL试图获取技术、市场和品牌的决心掩盖了。
  “TCL与汤姆逊在并购后的交集本就不多。除了对方34000项专利技术等资源外,TCL更是接受了20亿人民币左右的亏损包袱,就看TCL能否在18个月内扭亏了。”TCL一位员工说。
  算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纵观TCL三次“并购”的对象,包括携手联想的IBM,都是急于将亏本生意脱手的跨国公司。也许我们会问:难道中国企业就只能拥抱“黄昏”吗?但事实上,“完全优秀的企业是不会和我们躬身合作的。”一位离职的TCL中层管理者说。施耐德、汤姆逊、阿尔卡特都具备四个条件:品牌、研发能力、过时的技术,以及棘手的亏损。
  “我们之所以能连续出手,是正好赶上了机会!”李东生在2004年曾经这样说。然而半年后,李东生也公开承认:“当时的决定是有些草率。”罗兰·贝格顾问公司董事长对本刊指出:TCL收购阿尔卡特,只是“机会”使然,而非“战略”水道渠成的结果。(详见本期相关报道)
  
  仅仅是前进的理由
  
  TCL并购阿尔卡特之后,在向国外媒体展示的幻灯片中,特别强调了TCL意图通过重组在未来5年内,成为全球手机市场上“第一层”的企业。根据经济学著名的微笑曲线,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企业能够获取高利润的环节是产品研发和销售,而处于“世界工厂”阶段的中国企业,目前还只能在制造环节凭借低成本获得短期而微薄的利润。
  从万明坚2004年出版的《系统战必胜》一书中,不难发现TCL的战略导向。移动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包括三个部分:芯片的研发和制造、移动信息产品的研发,以及移动信息产品的制造、销售和服务。“在这条价值链中,越往上走行业利润越高,越往下走行业利润越低。”由此,从最底端做起的TCL现在已经进入了价值链的中层,也就是散件级的开发、产品的工业设计、软硬件设计阶段,掌握了手机研发的“第二、三层”技术。通过和阿尔卡特联姻,TCL自然希望能掌握高端的“第一层”开发技术,占据研发的制高点。
  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发布的通信行业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市场手机的销售量增幅仅仅8%,“单台手机的毛利下降了50%以上,手机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为此,国内手机厂商迫于手中越来越重的库存积压,不得不把国际市场视为消化产能的第二渠道。
  应该说,李东生已经超越了“世界工厂”带来的虚荣,在其它中国企业埋头为洋老板打工的时候,李东生却敢于抬起头来,企图把眼光投放得更远。但是,在机会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驱使下,TCL的国际化遇到了每一个并购企业必定会遇到的困难,种种迹象表明:TCL在困难面前,显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技术,曾是TCL并购汤姆逊的关键理由。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对于核心技术部分,TCL最终没能得偿所愿。T&A公司只从阿尔卡特那里取得了过时的GSM/GPRS业务,而新利润增长点3G业务,并没有纳入TCL囊中。对此,Gartner的一位分析师公开点评说:“T&A享有的知识产权,只是阿尔卡特已经研发出来的部分,而对未来继续开发的核心技术,TCL很难获得。”
  但TCL也并非一无所获。据TCL内部员工透露:目前TCL与汤姆逊联合建立了实验室,计划研发300款液晶等离子电视。其中150款将在海外投放。在中国市场中,TCL在并购后使用汤姆逊显像管技术推出了61寸背投彩电,虽然市场占有率仍不敌第一军团的外资品牌,但一台毛利润也达到30%左右。“现在卖产品,我们多了汤姆逊这个噱头,在市场上还是有用的。”一位TCL销售经理实话实说。
  
  冷却浮躁的心
  
  根据TCL集团6月10日发布的《关于TTE及T&A运营情况公告》显示:今年一季度,T&A的净利润亏损3.78亿元,相比去年9月合作以来到年底的亏损2.82亿元,TCL的负重仍在增加。对于造成今天不利局面的原因,TCL解释为:T&A自2004年9月成立后至2005年一季度的初期,处于磨合运营阶段,基本上仍然保持TCL移动公司与原阿尔卡特移动电话部门相对独立的运营模式——这是造成财务负担加重的根本。这正如TCL的一位员工所说的那样:“并购和我们没有切身的联系!”
  在回答此次“重组”的原因时,TCL向本刊表示:“TCL集团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组建T&A后,SAS公司作为T&A在欧洲的主要平台,经营成本过高。TCL希望通过本次的重组,将SAS相关职能转移至T&A,期待有效降低经营成本。”而TCL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怎样给每一个职工一个负责任的结果。”
  就目前的情形看,现在断定TCL并购的成败,似乎仍为时尚早。至少,我们没有理由抱以嘘声。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柯特6月11日在北京举办的“新市场经济论坛”中表示:如果把中国政府和企业比喻为家长和孩子的话,中国政府应该鼓励甚至强迫孩子们走出家门,否则将来“家长”会后悔的。
  或许,目前TCL需要做的,首先是冷静下来,清醒地对挫折进行总结,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战略与长短,来权衡自己的国际化方向及节奏。同时,积极积累国际化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告别欲速则不达的尴尬。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抓住机会。
  希望TCL冷静下来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各界能够冷静下来,给初征国际舞台的中国企业一点时间,一点宽容,一点鼓励。毕竟,正如当年佐罗大侠曾说过的:“一切,还只是开始……”
其他文献
面对新近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罗兰·贝格直言:跨国并购失败的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机会导向,而非战略导向。    并购失败的五大原因    《中外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上,国际化似乎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您认为现在是否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合适时机?   罗兰·贝格:绝对是,而且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向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是美国经济的2/3,并
期刊
在“技术瓶颈”日益限制我们超越“世界工厂”以进一步发展时,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加入新标准的制定?当我们还缺少足够的技术基础、足够的资金实力、足够的风险承受力时,对于未来的产业标准,我们的务实选择是什么?当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垂涎的市场资源时,我们能否形成我们自己的统一标准?对于西方技术列强的标准霸权,我们现在到说“不”的时机了吗?而再往深挖掘,我们又会豁然发问:我们争标准,就只能争技术标准吗?    标
期刊
本刊按  看看这个西方老牌公司的结局,我们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一贯高举自由贸易的西方社会,面对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会忽然陷入贸易保护的恐慌。国际化,就意味着要时刻辨析对手、观察对手、理解对手,然后及时应变,最终在和谐中占得最丰厚的利润。对这一点,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没什么不同。    名牌破产了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度过的。小时候,我一心想要一辆Schwinn牌自行车。邻居家的孩子都以
期刊
美国人靠什么打败中国餐馆?  ——组织没有压力就会没落    哲理的故事  有一个美国商人A君在美国的一个城市经营中国菜,生意很红火。不久,三个中国留学生也在对面开了个中国餐馆。开始只是一个小门脸,因为他们是正宗,自然中国菜做得好,把这位美国商人的生意抢走了不少。餐馆经理很着急,与A君商量用什么办法和对面竞争。谁知A君却让餐馆经理每日去对面买一份留学生们做的中国菜,认真研究。一个月后全部买齐了,然
期刊
大量获得成功的中国企业,都不约而同地走过了近20个年头。它们的成长足迹,基本代表了整个中国企业群体的成长足迹。在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在一个需要迎接巨大挑战的时代,我们既不应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20年里,我们应该看清: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缺少了什么?在变革中,我们需要坚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摒弃的又是什么?在埋头学习日美经验20年后,提出管理体系“中国造”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艾 丰:我想这
期刊
中国企业并购中存在哪些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并购中扮演什么角色?  为此,作者对6家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这6家企业均为上市公司。其中,有1家企业属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1家属于A股及H股上市公司,其余为国内A股上市公司。  作者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以上6家企业参与并购的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共计发放问卷62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48.4%,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
期刊
从理论上,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对尽职调查过程所做出的调整进行论证,但如何证明呢?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公共事业公司Ameren有机会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四年时间里,Ameren对位于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同类公司进行了两次收购交易。第一次收购是采用传统的尽职调查方法进行的;第二种则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改进方法进行的。在对其进行了“逐项对比”后发现:两者所得出的差别是非常显著的。  在第一次收购交易中,由于两个原因
期刊
不同阶段,不同问题    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并购,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所不同,企业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对并购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在初期,即并购前规划与目标搜寻阶段,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如何评估被并方高管和员工队伍、与被并方员工进行沟通、了解需要保留的被并方员工、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进行准备、怎样选拔并购后整合经理人以及整合小组成员。 
期刊
在当今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面临企业并购失败率如此之高的现状,人力资源经理是否参与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本文采用人力资源角色调查问卷,收集了人力资源经理和直线经理对并购中人力资源经理角色的看法。本文根据对并购阶段的区分(初期:并购前规划与目标搜寻阶段;中期:并购尽职调查与谈判阶段;后期:并购后整合阶段)分别进行了分析。    并购初期H
期刊
并购谈判中,CEO总会紧紧抓住CFO的手。  殊不知,此时能否紧握CHO的手同样决定并购的成败。  聪明的CEO不会只在整合阶段才想起HR。    并购三大命题    也许那些聪明的并购专家,在做重大并购决策前早已通过各种方式思考和探讨过如下三个问题:  交易的逻辑理念——为什么从事兼并收购交易?成功实现交易需要考虑完成什么工作?  支付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的经济底线是什么?为支付价格溢价,兼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