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补肾壮骨法 老年性骨质疏松 体会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4月骨质疏松症患者40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45~79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4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6例。病例均以不同程度的腰背痛、关节痛为主诉前来就诊。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1年以上。
诊断纳入标准:①全身无力,多以腰背部疼痛为明显,脊椎常有后突畸形。②X线检查,示胸椎或腰椎有不同程度的前缘变扁呈楔形(非外力所致的压缩性骨折)或呈双凹征,椎体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呈栅栏状。③骨密度检测阳性征象(采用意大利双能X线骨密度仪IAun系列测定,骨密度与当地同性别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以上)。④中医证候为肾精不足证:腰脊疼痛,酸软少力,不能持重,舌质偏红或淡,脉沉细。
排除标准:具有其他严重的原发病、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不在观察之列。
治疗方法:口服补肾壮骨的自拟中药汤剂。主要由淫羊藿、熟地、鸡血藤、鹿角霜、杜仲、补骨脂、乳香、白术、茯苓、黄精、当归、甘草等药物组成。
用药方法:上药水煎300ml,每日1剂,分2次服下,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
本组病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除规定用药外,观察期间不得使用其他对本病具有作用的中药和西药。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制定。①临床控制: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②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时有隐痛,但能正常工作;③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但工作后加重;④無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影响正常工作。
结 果
本组40例病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经治疗后,临床控制13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愈显率57.5%,总有效率92.5%。
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量的减少,骨小梁的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痛和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性病症[2]。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其临床症状是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骼及关节疼痛,常伴随有腰腿乏力、下肢抽筋,弯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活动困难或受限制;而有些患者表现身材变短、脊柱畸形,许多患者还反复发生骨折。中医认为其主要是肝肾亏虚,无以生髓养筋骨所致,属“骨痿”之范畴。如《素问·痿论》记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认为:该病是因肾虚精亏,肾阳衰微,阴阳俱虚,无以藏真阴而寓元阳,故而骨弱;又虚邪交争,骨痛难忍,此即肾脏损害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肾主骨生髓,精充则髓足,髓足则骨强。故本方正在“肾主骨”这一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辨证,以具有温阳补肾续筋、壮骨强筋作用的淫羊藿为主要成分,辅以熟地、黄精滋肾以补精益髓;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偏于补阳,杜仲、补骨脂均属温肾补阳之品,起填精补髓之用;乳香、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当归补血活血通经络;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精,强筋壮骨之功,双向调节免疫平衡、恢复再造肾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从而说明该方药能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抑制骨丧失和一定程度上促进骨的形成,从而起到延缓和阻止骨质疏松发展的作用。总之,补肾壮骨法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止痛及改善骨质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356-359
2 施杞,谢林.骨质疏松与颈椎病.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3):53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4月骨质疏松症患者40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45~79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4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6例。病例均以不同程度的腰背痛、关节痛为主诉前来就诊。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1年以上。
诊断纳入标准:①全身无力,多以腰背部疼痛为明显,脊椎常有后突畸形。②X线检查,示胸椎或腰椎有不同程度的前缘变扁呈楔形(非外力所致的压缩性骨折)或呈双凹征,椎体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呈栅栏状。③骨密度检测阳性征象(采用意大利双能X线骨密度仪IAun系列测定,骨密度与当地同性别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以上)。④中医证候为肾精不足证:腰脊疼痛,酸软少力,不能持重,舌质偏红或淡,脉沉细。
排除标准:具有其他严重的原发病、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不在观察之列。
治疗方法:口服补肾壮骨的自拟中药汤剂。主要由淫羊藿、熟地、鸡血藤、鹿角霜、杜仲、补骨脂、乳香、白术、茯苓、黄精、当归、甘草等药物组成。
用药方法:上药水煎300ml,每日1剂,分2次服下,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
本组病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除规定用药外,观察期间不得使用其他对本病具有作用的中药和西药。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制定。①临床控制: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②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时有隐痛,但能正常工作;③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但工作后加重;④無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影响正常工作。
结 果
本组40例病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经治疗后,临床控制13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愈显率57.5%,总有效率92.5%。
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量的减少,骨小梁的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痛和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性病症[2]。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其临床症状是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骼及关节疼痛,常伴随有腰腿乏力、下肢抽筋,弯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活动困难或受限制;而有些患者表现身材变短、脊柱畸形,许多患者还反复发生骨折。中医认为其主要是肝肾亏虚,无以生髓养筋骨所致,属“骨痿”之范畴。如《素问·痿论》记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认为:该病是因肾虚精亏,肾阳衰微,阴阳俱虚,无以藏真阴而寓元阳,故而骨弱;又虚邪交争,骨痛难忍,此即肾脏损害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肾主骨生髓,精充则髓足,髓足则骨强。故本方正在“肾主骨”这一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辨证,以具有温阳补肾续筋、壮骨强筋作用的淫羊藿为主要成分,辅以熟地、黄精滋肾以补精益髓;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偏于补阳,杜仲、补骨脂均属温肾补阳之品,起填精补髓之用;乳香、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当归补血活血通经络;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精,强筋壮骨之功,双向调节免疫平衡、恢复再造肾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从而说明该方药能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抑制骨丧失和一定程度上促进骨的形成,从而起到延缓和阻止骨质疏松发展的作用。总之,补肾壮骨法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止痛及改善骨质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356-359
2 施杞,谢林.骨质疏松与颈椎病.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