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交桥作为现代城市中标志性的公共建筑,拥有着巨大的体量和超人的尺度。长久以来,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也是众多摄影师在拍摄城市风景时不容错过的一环。“为何将立交桥作为拍摄的主题”可能是当这组作品在展出时,我回答最多的问题。
拍摄立交桥的想法其实来源于生活中一次次穿行于高架之下的经历。当人们乘坐汽车、公交穿行于立交桥上时,通常寄希望于其强大的运力,达到快速通行的目的,没有人愿意在立交桥上多花时间。这就造成了相比同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摩天大楼常被人谈起,在体积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立交桥所获得的关注却较少。然而此类被称为苜蓿叶型立交桥的建筑,被工程师们赋予了最具想象的缠绕技能,其形式与结构在我眼中极具魅力。因此尝试以不一样的样式拍摄立交桥,成为了我的主题。
在开始正式拍摄之前,我尝试搜索他人拍摄的立交桥照片作为参考。就如想象的一样,多数关于立交桥的照片是在制高点上俯拍而成。随着近年来无人航拍器的普及,此类照片更是层出不穷。而对我启发最深的照片来源于以色列摄影师纳达夫?坎德(NadavKander)所拍摄的《长江》,是这组照片在脑内留下印象,完成了我对《立交桥》雏形的构想。
经过多次的试拍之后,基本确定了使用17mm移轴镜头,横向五张接片的拍摄方法,以此来获得尽量广的视角,同时保证建筑物的正常透视。由于我希望作品中的立交桥能以摆脱平日中行人和行车,以独立形象出现,又限制于天气原因,每次的拍摄时间窗口都十分有限,我通常会在正式拍摄前一天踩点,通过百度地图街景决定可能适合拍摄的地点,并进行试拍,决定角度和机位。如此一来可以保障在第二天一早,我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拍摄。有时遇上突发情况或对拍摄效果不满意,往往要再次前往。
为减少行人与行车在画面中的出现,我选择在清晨拍摄,也为照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太阳从东边升起时,立交桥上用于夜间照明的路灯恰好关闭,较低角度的日光,将一些物体的阴影投射在了高架立柱上,我想一天中没有比这一时刻更加恰当的拍摄时机了。
毋庸置疑,这组照片还存在着数量有限且取样范围仅局限于上海等诸多遗憾。因此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把这组作品继续进行下去,我尤其想前往重庆,想尝试在这座极具立体感的城市进行拍摄。
指导老师戴菲点评:
关于夏涛的作品,我的主要指导是利用整个暑假来和他交流拍摄完成。因為我们居住在城市,而且我研究的一个方向是都市文化和摄影理论的结合,所以我们这些年的作品都侧重利用城市,尤其是以上海的都市来作为背景和线索。拍摄前,我启发大家,利用身边的感触,来拍摄熟悉的题材。夏涛之前选了一些,比如上海的迪斯尼,这是上海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但是他也没去特别玩过,所以作罢。后来我启发他拍身边熟悉的,他家周边正好有大型高架桥,这启发了他去拍摄。而且我们的拍摄没有限定,所以学生们自由度很大,并且主动意识也强了。
拍摄中,他先拿来了初期的作品,本来我们讨论使用大画幅胶片,但是费用过于高昂;后来我们想到中画幅数码,仍然太贵;后来他想到佳能的高像素相机和移轴,加拼接,这样的话,作品可以达到1亿像素,精度够了。我觉得物是人的物,虽然没有人,但是有人在场的痕迹,通过作品人们还能想象和产生意义及思考,沿着这样的方式,他加大拍摄数量和质量,把前期不好的摒弃,最后慢慢形成这样的作品主调。而且我特别强调,现代作品是彩色的,所以,这些都是思考的因素,加入夏涛的作品中,得以发挥。
作为体量巨大的现代城市,交通出行已经成为大都市里人们日常讨论的重要话题。如何从视觉的角度,尤其从摄影画面的呈现中引发话题、阐释想法并继而进行思考是很多摄影师都在尝试的探索。在这样的摄影探索中,夏涛拍摄的《立交桥》思考了自己与城市的内在关系,体现了摄影师作为移动的身体和庞大、静止的公共建筑间反差强烈的体验和情感,并将吉光片羽的想法与理性思考进行了一次画面语言的结合。
通过对具体城市的隐匿,夏涛在试着剥离具象的城市实体,从而以抽象式的立交桥符号来提醒我们居住的空间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城市经历。这会让我们更好地反思人与城市之间诗意、理想以及协调共存的种种关系。
作为一次对大学三年的学习总结,《立交桥》专题的拍摄实施得非常成功,实现了他在大学学习中的阶段目标。未来,我相信他一定会和我们分享更好的作品和梦想。
拍摄立交桥的想法其实来源于生活中一次次穿行于高架之下的经历。当人们乘坐汽车、公交穿行于立交桥上时,通常寄希望于其强大的运力,达到快速通行的目的,没有人愿意在立交桥上多花时间。这就造成了相比同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摩天大楼常被人谈起,在体积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立交桥所获得的关注却较少。然而此类被称为苜蓿叶型立交桥的建筑,被工程师们赋予了最具想象的缠绕技能,其形式与结构在我眼中极具魅力。因此尝试以不一样的样式拍摄立交桥,成为了我的主题。
在开始正式拍摄之前,我尝试搜索他人拍摄的立交桥照片作为参考。就如想象的一样,多数关于立交桥的照片是在制高点上俯拍而成。随着近年来无人航拍器的普及,此类照片更是层出不穷。而对我启发最深的照片来源于以色列摄影师纳达夫?坎德(NadavKander)所拍摄的《长江》,是这组照片在脑内留下印象,完成了我对《立交桥》雏形的构想。
经过多次的试拍之后,基本确定了使用17mm移轴镜头,横向五张接片的拍摄方法,以此来获得尽量广的视角,同时保证建筑物的正常透视。由于我希望作品中的立交桥能以摆脱平日中行人和行车,以独立形象出现,又限制于天气原因,每次的拍摄时间窗口都十分有限,我通常会在正式拍摄前一天踩点,通过百度地图街景决定可能适合拍摄的地点,并进行试拍,决定角度和机位。如此一来可以保障在第二天一早,我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拍摄。有时遇上突发情况或对拍摄效果不满意,往往要再次前往。
为减少行人与行车在画面中的出现,我选择在清晨拍摄,也为照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太阳从东边升起时,立交桥上用于夜间照明的路灯恰好关闭,较低角度的日光,将一些物体的阴影投射在了高架立柱上,我想一天中没有比这一时刻更加恰当的拍摄时机了。
毋庸置疑,这组照片还存在着数量有限且取样范围仅局限于上海等诸多遗憾。因此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把这组作品继续进行下去,我尤其想前往重庆,想尝试在这座极具立体感的城市进行拍摄。
指导老师戴菲点评:
关于夏涛的作品,我的主要指导是利用整个暑假来和他交流拍摄完成。因為我们居住在城市,而且我研究的一个方向是都市文化和摄影理论的结合,所以我们这些年的作品都侧重利用城市,尤其是以上海的都市来作为背景和线索。拍摄前,我启发大家,利用身边的感触,来拍摄熟悉的题材。夏涛之前选了一些,比如上海的迪斯尼,这是上海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但是他也没去特别玩过,所以作罢。后来我启发他拍身边熟悉的,他家周边正好有大型高架桥,这启发了他去拍摄。而且我们的拍摄没有限定,所以学生们自由度很大,并且主动意识也强了。
拍摄中,他先拿来了初期的作品,本来我们讨论使用大画幅胶片,但是费用过于高昂;后来我们想到中画幅数码,仍然太贵;后来他想到佳能的高像素相机和移轴,加拼接,这样的话,作品可以达到1亿像素,精度够了。我觉得物是人的物,虽然没有人,但是有人在场的痕迹,通过作品人们还能想象和产生意义及思考,沿着这样的方式,他加大拍摄数量和质量,把前期不好的摒弃,最后慢慢形成这样的作品主调。而且我特别强调,现代作品是彩色的,所以,这些都是思考的因素,加入夏涛的作品中,得以发挥。
作为体量巨大的现代城市,交通出行已经成为大都市里人们日常讨论的重要话题。如何从视觉的角度,尤其从摄影画面的呈现中引发话题、阐释想法并继而进行思考是很多摄影师都在尝试的探索。在这样的摄影探索中,夏涛拍摄的《立交桥》思考了自己与城市的内在关系,体现了摄影师作为移动的身体和庞大、静止的公共建筑间反差强烈的体验和情感,并将吉光片羽的想法与理性思考进行了一次画面语言的结合。
通过对具体城市的隐匿,夏涛在试着剥离具象的城市实体,从而以抽象式的立交桥符号来提醒我们居住的空间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城市经历。这会让我们更好地反思人与城市之间诗意、理想以及协调共存的种种关系。
作为一次对大学三年的学习总结,《立交桥》专题的拍摄实施得非常成功,实现了他在大学学习中的阶段目标。未来,我相信他一定会和我们分享更好的作品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