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盐碱地开发种稻应掌握盐碱活动规律,在配套工程的条件下,確定合理灌溉技术能保证水稻各生育期供水,淋洗盐碱,减少对地下水补给,防止次盐渍化。以水保温,以水洗盐,对盐碱地水稻高产稳产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盐碱地 水稻 科学合理 灌溉技术 排水洗盐
1.插秧前的水层管理
盐碱地开发种稻,要提早泡田,一般盐渍型稻田土要在4月上旬到5月中旬进行泡田。碳酸盐型水稻土要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进行,因土壤盐分溶解于水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时间长溶解盐分也多。格田耢平,打碎土块,苏打盐碱渍型水稻土需大水泡田3~4次,每次泡田3~4天,放水前人工搅动泡田水,使其充分溶盐成浑水放出。碳酸盐型水稻土泡田2~3次,每次泡田2~3天。泡田后,稻田耕层土盐分<0.1%,pH值<7.5,即可施肥,水耙平、插秧。
耕地和施用底肥一般同时进行,最好在旱整地与旱平地基础上,再进行水整地,其工效高、质量好。整地首先按泡田的要求调好水层,封住池子口施入化肥,再进行耙地。土地不平的池子可先进行粗耙,待池子平整后,将水层调到3~4cm,封住上下池口子,施入化肥,再进行耙地。耙后池内水层要不排不灌,以防止肥分流失。
2.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层管理
田面水层的深浅与插秧质量、插秧后的返青速度有密切关系。插秧时要做到花达水,插后要灌3~4cm水层。一般6月末以前白天3~4cm水层,比6~7cm水层温度高1℃。
在水稻的一生中,返青期对水分的反应非常敏感。秧苗移栽后,如水层过深会使稻苗细弱,素质下降,返青期拖长,甚至把稻苗淹死。灌水过浅或缺水时,秧苗失去水分平衡,容易发生萎蔫,返青慢,甚至干死。旱育苗稀植素质好,带土移栽,伤苗率低,一般插后4~5天就可以扎新根。因此,返青期的水层,正常年份为3~4cm为宜,低温冷害年份为5cm为宜。如果在返青期遇上寒潮,水层可加深到6~7cm,提高水温,以水护苗,低温过后要立即把水放浅,正常管理。因此,返青期的用水管理,在寒冷地区不仅关系到秧苗返青快慢,又关系到水稻前期生长,在水稻高产栽培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分蘖期的水层管理
分蘖期田间灌溉水层深浅,直接影响到水稻生育,为了分蘖早生快发,根系发达,稻株健壮,以浅水灌溉为宜,浅水灌溉可以提高水温和土温,增加土壤氧气和有效养分,并使稻株基部光照充足,为水稻分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浅灌的分蘖早,分蘖节位低,不但能够增加分蘖数量,而且能够提高分蘖质量。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灌水3~4cm为宜,寒潮来临,日平均水温达不到20℃时,应采取早晚串灌,白天圈水的管水方法,以提高水温。
分蘖后期,为了抑制无效分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深灌10~12cm水层,降低水温和土温,削弱稻株基部光照强度,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但深灌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7~10天为宜,否则会使根系发育不良,稻株生长细弱,引起后期倒伏,也易诱发病害。另外,盐碱较轻地块也可排水晒田,此时水稻易发生赤枯病,因此要求适时换水,盐碱地种稻,适时换水不仅起到调温、调气供氧、冲洗盐碱及促根发棵分蘖的作用,同时引江河水灌溉,水温高,可起到引温排冷的作用。
4.穗发育期的水层管理
稻穗发育期,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外界气温一般较高,水稻蒸腾量大。为满足水稻生育中期的需水量,把水层保持在6~7cm较适宜,并要活水灌溉。据调查,7月25日稻田活水比死水水温高1.7℃,在花粉母细胞减数裂期出现低温时,应将水层加深到15~20cm,低温过后再恢复正常灌水。在抽穗前3~5天,可以进行间歇性灌水,较长时间的深水灌溉可使土壤中氧气不足,毒气增多,影响根系的生理机能。采用这一措施能够向土壤输通氧气,排除积存过多的有毒气体。
5.出穗到成熟期的水层管理
抽穗开花期也是水稻对水分反应敏感期,如此期水分不足,会造成抽穗不齐,授粉不好,秕粒增加,因此,抽穗后土壤维持在饱和水状态。水稻2/3~3/4的有机物质是子粒灌浆期的光合产物。为了维持叶片的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稻株光合作用,并使茎、叶中贮积的有机养分顺利地转运到籽粒中去,增加粒重,减少秕粒,必须供给水分。但淹水会使土壤氧气供应不足,降低根系活力,导致叶片早衰,因此,抽穗后20~25天应采取间断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此后根据成熟情况确定停灌落水时间。一般到了蜡熟后期停灌,黄熟中后期排干,否则,排水过早,盐碱地水稻容易早衰,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并使稻粒产生斑点。排水不良的黏质土或低洼地到抽穗后25天左右停灌,漏水较重的田适当延长灌水时间,防止土壤过早缺水,以免由于叶鞘含水量的降低而引起倒伏或由于绿叶面积的过早减少,而增加腹白米,降低稻米质量。
盐碱地稻区灌溉技术应以消除土壤盐分为重点。灌排工程要配套,完善排水系统,可以保证稻田脱盐,防止周围土壤次生盐渍化;种稻前灌水洗盐,使土壤含盐量达到可以种稻的临界浓度;建立合理水层,要求活水灌溉,定期换水,以使盐碱排出,满足水稻生育期正常生长,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 盐碱地 水稻 科学合理 灌溉技术 排水洗盐
1.插秧前的水层管理
盐碱地开发种稻,要提早泡田,一般盐渍型稻田土要在4月上旬到5月中旬进行泡田。碳酸盐型水稻土要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进行,因土壤盐分溶解于水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时间长溶解盐分也多。格田耢平,打碎土块,苏打盐碱渍型水稻土需大水泡田3~4次,每次泡田3~4天,放水前人工搅动泡田水,使其充分溶盐成浑水放出。碳酸盐型水稻土泡田2~3次,每次泡田2~3天。泡田后,稻田耕层土盐分<0.1%,pH值<7.5,即可施肥,水耙平、插秧。
耕地和施用底肥一般同时进行,最好在旱整地与旱平地基础上,再进行水整地,其工效高、质量好。整地首先按泡田的要求调好水层,封住池子口施入化肥,再进行耙地。土地不平的池子可先进行粗耙,待池子平整后,将水层调到3~4cm,封住上下池口子,施入化肥,再进行耙地。耙后池内水层要不排不灌,以防止肥分流失。
2.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层管理
田面水层的深浅与插秧质量、插秧后的返青速度有密切关系。插秧时要做到花达水,插后要灌3~4cm水层。一般6月末以前白天3~4cm水层,比6~7cm水层温度高1℃。
在水稻的一生中,返青期对水分的反应非常敏感。秧苗移栽后,如水层过深会使稻苗细弱,素质下降,返青期拖长,甚至把稻苗淹死。灌水过浅或缺水时,秧苗失去水分平衡,容易发生萎蔫,返青慢,甚至干死。旱育苗稀植素质好,带土移栽,伤苗率低,一般插后4~5天就可以扎新根。因此,返青期的水层,正常年份为3~4cm为宜,低温冷害年份为5cm为宜。如果在返青期遇上寒潮,水层可加深到6~7cm,提高水温,以水护苗,低温过后要立即把水放浅,正常管理。因此,返青期的用水管理,在寒冷地区不仅关系到秧苗返青快慢,又关系到水稻前期生长,在水稻高产栽培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分蘖期的水层管理
分蘖期田间灌溉水层深浅,直接影响到水稻生育,为了分蘖早生快发,根系发达,稻株健壮,以浅水灌溉为宜,浅水灌溉可以提高水温和土温,增加土壤氧气和有效养分,并使稻株基部光照充足,为水稻分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浅灌的分蘖早,分蘖节位低,不但能够增加分蘖数量,而且能够提高分蘖质量。返青后到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灌水3~4cm为宜,寒潮来临,日平均水温达不到20℃时,应采取早晚串灌,白天圈水的管水方法,以提高水温。
分蘖后期,为了抑制无效分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深灌10~12cm水层,降低水温和土温,削弱稻株基部光照强度,以抑制后期无效分蘖。但深灌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7~10天为宜,否则会使根系发育不良,稻株生长细弱,引起后期倒伏,也易诱发病害。另外,盐碱较轻地块也可排水晒田,此时水稻易发生赤枯病,因此要求适时换水,盐碱地种稻,适时换水不仅起到调温、调气供氧、冲洗盐碱及促根发棵分蘖的作用,同时引江河水灌溉,水温高,可起到引温排冷的作用。
4.穗发育期的水层管理
稻穗发育期,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外界气温一般较高,水稻蒸腾量大。为满足水稻生育中期的需水量,把水层保持在6~7cm较适宜,并要活水灌溉。据调查,7月25日稻田活水比死水水温高1.7℃,在花粉母细胞减数裂期出现低温时,应将水层加深到15~20cm,低温过后再恢复正常灌水。在抽穗前3~5天,可以进行间歇性灌水,较长时间的深水灌溉可使土壤中氧气不足,毒气增多,影响根系的生理机能。采用这一措施能够向土壤输通氧气,排除积存过多的有毒气体。
5.出穗到成熟期的水层管理
抽穗开花期也是水稻对水分反应敏感期,如此期水分不足,会造成抽穗不齐,授粉不好,秕粒增加,因此,抽穗后土壤维持在饱和水状态。水稻2/3~3/4的有机物质是子粒灌浆期的光合产物。为了维持叶片的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稻株光合作用,并使茎、叶中贮积的有机养分顺利地转运到籽粒中去,增加粒重,减少秕粒,必须供给水分。但淹水会使土壤氧气供应不足,降低根系活力,导致叶片早衰,因此,抽穗后20~25天应采取间断灌水方法,使土壤保持饱和水状态,此后根据成熟情况确定停灌落水时间。一般到了蜡熟后期停灌,黄熟中后期排干,否则,排水过早,盐碱地水稻容易早衰,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并使稻粒产生斑点。排水不良的黏质土或低洼地到抽穗后25天左右停灌,漏水较重的田适当延长灌水时间,防止土壤过早缺水,以免由于叶鞘含水量的降低而引起倒伏或由于绿叶面积的过早减少,而增加腹白米,降低稻米质量。
盐碱地稻区灌溉技术应以消除土壤盐分为重点。灌排工程要配套,完善排水系统,可以保证稻田脱盐,防止周围土壤次生盐渍化;种稻前灌水洗盐,使土壤含盐量达到可以种稻的临界浓度;建立合理水层,要求活水灌溉,定期换水,以使盐碱排出,满足水稻生育期正常生长,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