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德:恋一份清雅守一份安然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中有奇才,名日陈明德。其人,圆脸长发,敦实短腿,其貌不扬,却气场十足。
  西泠印社自清光绪三十年创建,至今一百余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社长起于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吴昌硕先生。至此名家辈出,中有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等大家。百余年间,此天下第一名社,社员仅四百余人,陈明德先生位于其中。明德先生精于大小篆籀文,兼及秦汉。篆刻作品或清雅古拙,沉雄茂密,端整壮丽,俊朗多姿,可谓雪中高树,香篝熏染,才华横溢。
  初春,雾霾,乍暖还凉。
  赴成都工业学院校园内陈明德先生的工作室专访之。迈进明德先生的工作室,他正给我沏热气腾腾的茶。一眼望去,屋里陈设质朴简单:书房,画案,墙上悬挂的印章拓片以及书画作品错落有致地呈现眼前。于是,这座老楼沧桑厚重的砖墙气息顿时与屋里散发的诗意气息,自然融合在一起,生发出主人陈明德先生越古而当下的默契与洒脱来。
  明德先生谈吐爽朗,他的身上散发出的逍遥自如,以及沉积于他内心的艺术底蕴如眼前的一壶好茶,汤色浓,味甘淳,且清澈。他并不是张口就谈绘画,或是他擅长的书法、金石篆刻艺术,而是随意自在地谈笑风生中彰显出他个性里十足接地气的坦率与朴实。他的身上毫不遮掩地凸显出一种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勇士般肝胆相照的侠义与耿直,真实与简单。
  明德先生自小就出生在这座如今叫做“成都工业学院”的老院子里。他的父亲是这所学校的一个手艺极好的锻工兼焊工,母亲为家庭妇女。三岁时,一场莫名其妙的病痛让他的脊椎患病。因这场病,让明德先生个子从此长得很慢而停顿在拿破仑似“浓缩的精华”之阶段。這样突兀伤痛的儿时经历并未影响明德先生后来成长中之胸怀气象。他性格开朗,聪颖好学。几岁开始,就喜欢写写画画。他还喜欢吹拉弹唱,自小就富有艺术细胞。15岁的他开始学国画,自己在家临摹,摸索书画。18岁的明德先生遇到一位老师,老师36岁,姓名杨桂林(别名羊角)。这是明德先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遇到了自己此生篆刻的启蒙老师一一羊角老师,开启了陈明德一生与金石篆刻书法艺术相缠相融,至此,在艺术道路上懵懂迷茫的陈明德,刹那间,顿觉人生有了“云淡星疏楚山晓”的瞬间顿悟。在我看来,或许,明德先生天生就是一个为金石篆刻而生之人一样,他的血脉里对刀具的掌控,源于父亲当锻工、焊工的优秀技术。而其身上蕴藏的丰富艺术天赋,或许源于一种冥冥之中不可言之的所谓命运安排。
  当时的羊角先生可谓才华横溢,风华正茂,英俊帅气。他亲自教授青涩的明德学习篆刻。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对篆刻艺术充满着兴趣与好奇。石头,刀具,在手中的摩挲与雕刻;古文字的陌生、奇异让明德惊讶惊叹;字体在石头上布局、正反,刀起刀落,静心屏气,稳健落印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让陈明德痴迷而欢喜。他确信自己终于找到了在艺术道路上最为正确的方向。十八岁的陈明德当时在绘画上已经是颇有天赋的,他绘出了一卷长约十米的山水长卷。目睹长卷,会感悟到一个青葱岁月里的小伙子,当时在描绘这部长卷时的艺术张力以及安静和耐力。1980年春,成都市西城区(现为青羊区)文化馆举办“篆刻学习班”,陈明德闻讯欣然前往报名参加。老师是当时川大古文字研究生陈复澄与王培真老师(现均在北京)。在这个学习班上,明德先生学到很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字方面的知识。随后,成都的著名老篆刻家游丕承先生前往培训班,他在这个培训班里挑选了几个优秀的学员作品送往《成都日报》刊登,陈明德的篆刻作品“齐心干”与“作贡献”名列其中。这次刊登,让青年时期的陈明德备受鼓舞而自信大增。
  毋容置疑,游丕承先生是引导陈明德学习篆刻艺术的恩师。陈明德师从游丕承先生学习篆刻艺术七八年,从未中断。游丕承先生耐心教授勤学苦练的陈明德,从“秦印”“汉印”“明清流派印”的各自刀法特点与风格,到大篆、小篆的认知,促使在篆刻艺术上富有天赋的陈明德学到很多知识。因而,早在1981年,省书协还在筹备阶段,陈明德的篆刻艺术作品就在“辛酉书会”参加展出。1988年底,游丕承先生去世。恩师骤然离世,明德悲痛万分。“七八年间,他带着我参加了很多书画笔会,与书画家门交流多,见识多,因而受益很大。最重要的,老师让我明白了,无论你做什么事,唯有坚持最重要。”
  藏一方印,犹如藏一世界。
  自古以来,中国画的精妙绝伦与诗意意境,在于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一幅优秀的中国书画,从艺术上来说,一是书画,二是题跋,三是印章,因而,一个全面的中国书画家,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修养与书画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具有一定的篆刻知识。
  印章在中国书画中是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印章,不仅仅可以成为一幅书画作品的灵魂句号,也可以为一幅画锦上添花。历史上,很多印章本身就是一枚集书法、雕刻、绘画、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品。
  作为中国一名优秀的金石篆刻家,陈明德先生近四十年的篆刻书法生涯,促使他在研究印章的古今历史与如何走出自己在篆刻艺术的个人特色与风格上,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探索。先生始终认为:一个金石篆刻家,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底蕴,没有个人特色的好书法,那落在篆刻的文字注定是无生命力的。他还认为:一方印章,要活,要有灵魂,就必须“自我印化”,要把篆刻的文字与表现方式,一步步转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悟透这个道理,必定要在雕刻中,一刀一刀注入篆刻者自己至纯的情感以及灵魂,否则,这方印章就必定不会有灵动之美感与生命力。
  先生成名早,在年少时就坐上了“开明印社”社长的位置。有一枚章的边款可以说明他如今追求的心境。这枚章是他多年以前的壬辰年冬刻的一一“清雅安然”,边款是这样的:“守一份安然,恋一份清雅,享一份静谧。”边款题跋读来印象极为深刻。如今,四十年的篆刻生涯早已将明德先生的生命烙印于一方方一枚枚大气磅礴、厚重圆润、端正苍圆的印章之上。
  先生四十年的探索与坚持,独辟蹊径地在中国金石印章篆刻书法之路上,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的一片艺术天地。如今,花飞花落,一木一秋,他性格依然,他喜酒好友、乐观自信、随和自然的性格依然。这就是陈明德,已过半百,却依然犹如“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驰骋在金石篆刻之路上,有着“吹笛到天明”的俊朗之大家风范。
其他文献
程旭朝  1957年生于甘肃文县,祖籍四川南充。曾跟随著名书画家施云翔先生初学国画,于2006年拜著名乡情画家任光荣先生学习书画,擅长山水和花鸟中国画。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乡情国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2009年山水画作品在“从輝煌走向辉煌一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首届“电力杯”“大唐杯”书画大赛、全国电力职工书画巡展等大展中获奖。  奧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
华子的处女诗集《小树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我欣然应约写序。行文走笔之间,我感到生命一路必然的秘穴。这基于时光刹那间的流逝及深刻、沉痛的回望,而回望不需要激情需要对激情宁静的回忆。大约近三十年前,我与在老家山中教书的华子相识,并建立了患难的兄弟之情。当时,我受制于仅有的语文教科书,对现代诗的认识几乎为零。当我第一次看到华子发表的《小树林》时,内心唤起了极大的快感,感到与教科书那些老套、沉闷、陈旧
他听见草在生长  翻阅着他的作品集一《尘境》,有一幅画吸引了我的注意一《我从小村的那头醒来》,我左右端详不知所以然,他告诉我,这是他的梦境,有一次在梦里见到了这样的情景,醒来便把它记录了下来。这便是吴一簫,一个会画下自己梦境的人。  我想这并不奇怪,年轻的艺术家们,荒谬便是美德。  画册里除了画还有他自己写的诗,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免去了无病呻吟,一切用他自己的诗来形容,便是“真实得可爱”。他会自
国家一级编剧、教授。先后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理事,成都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成都音乐舞剧院副院长。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剧科和编导系。  现任教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系。曾先后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台湾台南应用科技大学舞蹈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四川音乐学院舞蹈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四川传媒大学音乐舞蹈系,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
入围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介 京  泸州市公安局民警,一级警督,结业于鲁迅文学院首届公安作家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成才之路”词作家研习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歌曲作品获公安部金盾艺术奖、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奖、文艺汇演优秀奖、四川省公安厅文艺汇演金奖、泸州文艺奖一等奖等。  作 曲:熊小飞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抗战期间,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容纳了不少艺术界、文化界的名人,也成就了不少画家。关山月作为其中的一员,其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观其艺术人生,他在蜀地的实践与探索为他后来的艺术之路探求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  自五四运动以来,艺术界面对中国画的生存与革新掀起了一场“美术革命”,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革新派”一方面呼吁中国画家摈弃传统文人画的隐逸之趣,服务抗战,立足现实,另一方面,提倡写生
秋天的树叶,种类多样,有枫叶、梧桐叶、银杏叶……它们有绿色、黄色、红色、红里透黄的、黄里泛红的……五彩缤纷,美丽至极!  远处看着,枫叶随着秋风翩翩起舞,像一只只红色的小蝴蝶,在空中飞呀、飞呀……近处看,枫叶像一只只在火炉旁被烤得通红的小手,可爱极了。  梧桐叶穿着花衣裳在秋风中“唰唰”地响,像在演奏一首秋天的赞歌。当它们累了,便悄悄从妈妈的怀抱里挣脱出来,落下来躺在妈妈的脚趾上,安详地入睡。  
好的诗歌总会感染人、打动人,引起广泛的共鸣,因为它注重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要为了写诗而写诗,既不要过分玩技巧,也不要用生涩而冷僻的句式把人绕晕,更不要停留在苍白的喊口号和浅表的词汇堆砌上。任何时候,我们都反对诗歌中的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诗人和诗歌要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炉火里锤炼诗情。先点亮自己,才可能照亮别人。   嘹亮的诗歌是时代的脉搏,岁月的心跳,战斗的号角,情感的依托。最近,有人提出
教书是手段,目的是育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素养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以其人格力量、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将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更应在教学环节的每个阶段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行为示范,使“亲其师”“信其道”不再居高临下,共同探索是未来教学的常态。  一、作为实践教学:激发潜能的开设背景  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
“雅”是一个好字,跟它组合的词语,雅致、文雅、优雅,无不是好词。而我对雅安这座城市,早已心向往之。去年仲秋后某日,我们一行终于来到位于雅安市名山区的上里古镇,与“雅文化”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上里古镇美极了!右侧是青碧的山野,左侧是两河环抱的大坝,坝上围合着吊脚楼式的明清木楼群,明镜似的河水倒映着她,像从天而降的蓬莱仙境,又像不经世事的处子,惊艳、唯美、秀丽。  上里古镇天生两河夹一坝,是个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