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所谓的收藏家都是搬运工——从上海搬到北京、从北京搬到香港、再从香港搬到纽约……如台湾媒体所说,“没有收藏家,只有投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收藏家,还处在狂买狂卖的阶段。
——朱绍良
2012年7月18日,应古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之邀,记者参加了在北京保利艺术馆举办的保利雅昌“艺术消费时代的投资方法论”讲堂活动。讲堂所讨论的内容为“古代书画的收藏趣味转型”,讨论嘉宾有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代书画部总经理左昕阳和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代书画部学术顾问、天津美院教授刘金库。专家们就2012年春拍古代书画板块的表现、特点及市场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记者现将朱绍良先生所谈内容编辑整理,以飨读者。
市场在成熟
2012年春拍已经落下帷幕,古代书画稳中有升,而且有一些惊喜。2012年春拍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就是,《石渠宝笈》著录的藏品从很高的价位、受大家追捧的地位突然掉下来。《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出现在春拍上,嘉德有5件、保利有4件、瀚海有1件,大面积的流标(见附表)。《石渠宝笈》行情的启动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时我也拥有很多《石渠宝笈》作品——前前后后过手30多件。后来我就没有继续再玩,因为有一次启功先生指导说:“买我们老祖宗玩过的东西,保值,不会亏;你要买最好的东西,真正在美术史有地位的东西。”
中国大陆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所谓的收藏家都是搬运工——从上海搬到北京、从北京搬到香港、从香港搬到纽约……如台湾媒体所说“没有收藏家,只有投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收藏家,还处在狂买狂卖的阶段。近现代、当代书画,包括瓷器,这种搬运现象比较严重。古代书画还要好一些,基本上沉淀了一些,有些市场上出现一次直到现在还不见,但古代书画中的搬运现象,像《石渠宝笈》就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容易变现,比如说两年前买的《石渠宝笈》,2012年拿出来卖,套现赚1倍有可能实现,所以就吸引了很多投资的人,包括基金、机构,还有一些有钱的富豪来参与。
既然《石渠宝笈》这个概念是大家追逐的方向,那为什么2012年突然就下来了?因为收藏家市场认识越来越清晰,对美术史的定位越来越清楚,这就造成《石渠宝笈》的崩盘现象。《石渠宝笈》著录的宫廷画家的画,平均每幅两三千万元。如果不是《石渠宝笈》收藏,如果去掉五玺,又能卖多少钱呢?比如说董邦达,不是《石渠宝笈》收藏,即便是真的,市场上也不过就是几十万元而已,不会超过100万元。东西都是真的,为什么加上这五方印章它就值几千万元呢?所以大家逐步对它就不屑一顾了。只要东西是真的、好的,真正的藏家不会管它有没有流传、著录。现在市场上辨别真伪的能力与辨别是非的能力越来越强。
第二个特点,有文人情怀的东西上来了,像《种菜诗唱和诗册》(《收藏·趋势》2012年第07期文章《朱绍良:春拍古书画的几个大漏》有介绍,此不赘述)。
第三个特点,好的东西价格是越来越好,不好的东西价格是直线往下降,甚至是没人要。香港佳士得董其昌的书法《行书李白诗篇》手卷5778万港元成交,这件东西既真又好,而且又非常重要。这是放在乾隆御书房案头的作品,可查清宫造办处的档案。
一些不好的东西、美术史上没有地位的画家现在逐步被社会摒弃,收藏家也不会去追捧。现在大家越来越清楚应该去买什么样的古代书画。保利《宋元名翰册》尽管没有任何著录,没有名家收藏、传承,但被市场接受。
真正在美术史有地位的作品,就是宋元书画,明四家、董其昌,“四王”“吴恽”“四僧”、郎世宁,不过就这么几十家而已。所以,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脉络很清晰,就是要收藏这些。三流宫廷画家大家不再去追捧,说明市场在成熟。
价值倒挂现象
保利拍的张大千《巫峡清秋图》,设色的一件,三平尺山水画,卖了四五千万元;同样一幅“四王”“吴恽”的山水画,能不能卖到四五千万元?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确实存在倒挂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历来都是厚今薄古。明朝时,仇英的作品在当时来说是当代艺术,但卖得比宋元的作品还要贵;在清初,王原祁的画卖得比仇英还要贵。厚今薄古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当代一些画家的作品存在炒作的嫌疑,这是毋庸置疑的。动不动就几千万上亿元,这是毫无道理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如同在沙滩上盖高楼,没有根基。我们现在当代的画家像崔如琢一件作品能卖1个亿,唐伯虎作品卖1个亿都没听说过,这也说明我们当代的艺术存在严重的泡沫。近现代书画,书画家刚刚过世,或者是有的还健在,易被大众接受,卖得比较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对古代书画的价值缺乏了解,收藏家对它也很陌生,但保利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就是把尤伦斯的那批古书画藏品拿来拍卖,这就给国内的古代书画市场奠定了一个价格体系标准,这是一个很清晰的标准——宋代书画是以1个亿作为标准,元代书画是七八千万元,明代书画是四五千万元。
古书画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的,有很大空间,前提是你的知识准备好了没有,你的学识到了没有,眼力到了没有。市场上的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如果没有准备进入这市场,会被人打得落花流水。
收藏门槛高
近现代书画是资金密集型,可以通过不停地买卖、不停地换手,有著录的多少钱,齐白石的虾多少钱,张大千的仕女多少钱……这都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古代书画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尽管有著录,这著录对不对,是不是这件东西,这里边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所以要像《种菜诗》《宋元名翰册》一样,把它研究明白,对比清楚,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在美国当年有一次拍卖,王季迁先生买的那件郭熙《秋山行旅图》,当时很多人运用图像分析法来分析这幅画,认为这幅画是明人的。王季迁先生当然为买这件东西,哈哈一笑就完了,不去跟人家理论。方闻先生就认为这件东西的年代到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郭熙的。其实这件东西后来经过论证,不敢跟郭熙对号入座,但至少是早于宋徽宗。因为上边隐约可以看到“睿思东阁”印,“睿思东阁”印是宋高宗的,宋高宗不可能收同时代的画给盖上“睿思东阁”,一定是收的前朝的。如果你对这些东西不了解你就不可能知道这幅画的来历。所以王季迁先生志在必得,最后把它买下。很多人在现场看着他没有举牌,他坐在那儿也没有动,大家一看他不买,所以也不敢动手了,实际上他是电话委托在买,这是拍卖场上的技巧。当时在美国参与竞拍的人很多,日本、台湾的一些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家由于心里没有底,拱手让王季迁捡走了。当时加手续费146万美元,今天来看的话是相当便宜的。
玩古代书画的确是需要很深的文化功力,如果说你的文化功力不够,对不起,你最好不要进来,再修练几年进来比较好一点。如果你就是有钱,看著录或是听专家的,进来买东西那一定吃亏一定上当。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专家在忙着赚钱,反而收藏家在忙着做学问。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本末倒置了,我觉得这是很可悲的。众多博物馆一些专家,如果没有出场费,他是不愿意去的,这是不对的。专家本身是独立于市场的,怎么能向市场低头呢?老一代的鉴定大家都是从市场中走来的,相信市场还会陆续培养很多的专家。老故宫的那些专家像李霖灿、庄严,实际上他们对古代书画市场的贡献并不是很大,就是保管和展览。真正从市场走来的像张葱玉、吴湖帆,包括徐邦达、启功,他们都是市场锻炼出来的,他们最后反而超越了李霖灿、庄严这些人。
希望每一个古书画的藏家静下心来,做做学问,把中国古代书画推向一个更高峰。
警惕日本回流
日本当年在中国收购书画主要是3个人:藤井善助、山中定次郎和佐佐木互邦。这3个人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收古代书画。当时北京琉璃厂论文斋的靳伯声,卖了大量的假石涛、假八大山人、假金农、假郑板桥给山中定次郎;在上海,当时海上的“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冯超然四位画家)这些画家画了大量的“四王”“吴恽”的画,卖给了藤井善助——所以他们的画不一定都是好的。我去过藤井家,佐佐木互邦家我也去看过,他们的很大一部分藏品都是当时琉璃厂、上海滩那些人在骗他们。当然也有好作品,像藤井家有几件东西你是肯定拿不到的,我们做了无数次公关都拿不到,像黄庭坚的《李太白忆旧游诗卷》是不会卖给你的,佐佐木互邦家的《永乐大典》也是不可能卖给你的,好的东西他们也知道。现在有句话叫“出口转内销”,原来我们祖宗所做过的一些不良的事情现在日本人反过来让我们来接受,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日本回流的东西,大部分都出口转内销了,不一定都是对的。
(朱绍良,加拿大籍古代书画收藏家,加拿大卓骏投资公司合伙人,Talent Wealth Group Limited CEO,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收藏家榜首。)
——朱绍良
2012年7月18日,应古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之邀,记者参加了在北京保利艺术馆举办的保利雅昌“艺术消费时代的投资方法论”讲堂活动。讲堂所讨论的内容为“古代书画的收藏趣味转型”,讨论嘉宾有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代书画部总经理左昕阳和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古代书画部学术顾问、天津美院教授刘金库。专家们就2012年春拍古代书画板块的表现、特点及市场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记者现将朱绍良先生所谈内容编辑整理,以飨读者。
市场在成熟
2012年春拍已经落下帷幕,古代书画稳中有升,而且有一些惊喜。2012年春拍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就是,《石渠宝笈》著录的藏品从很高的价位、受大家追捧的地位突然掉下来。《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出现在春拍上,嘉德有5件、保利有4件、瀚海有1件,大面积的流标(见附表)。《石渠宝笈》行情的启动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时我也拥有很多《石渠宝笈》作品——前前后后过手30多件。后来我就没有继续再玩,因为有一次启功先生指导说:“买我们老祖宗玩过的东西,保值,不会亏;你要买最好的东西,真正在美术史有地位的东西。”
中国大陆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所谓的收藏家都是搬运工——从上海搬到北京、从北京搬到香港、从香港搬到纽约……如台湾媒体所说“没有收藏家,只有投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收藏家,还处在狂买狂卖的阶段。近现代、当代书画,包括瓷器,这种搬运现象比较严重。古代书画还要好一些,基本上沉淀了一些,有些市场上出现一次直到现在还不见,但古代书画中的搬运现象,像《石渠宝笈》就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容易变现,比如说两年前买的《石渠宝笈》,2012年拿出来卖,套现赚1倍有可能实现,所以就吸引了很多投资的人,包括基金、机构,还有一些有钱的富豪来参与。
既然《石渠宝笈》这个概念是大家追逐的方向,那为什么2012年突然就下来了?因为收藏家市场认识越来越清晰,对美术史的定位越来越清楚,这就造成《石渠宝笈》的崩盘现象。《石渠宝笈》著录的宫廷画家的画,平均每幅两三千万元。如果不是《石渠宝笈》收藏,如果去掉五玺,又能卖多少钱呢?比如说董邦达,不是《石渠宝笈》收藏,即便是真的,市场上也不过就是几十万元而已,不会超过100万元。东西都是真的,为什么加上这五方印章它就值几千万元呢?所以大家逐步对它就不屑一顾了。只要东西是真的、好的,真正的藏家不会管它有没有流传、著录。现在市场上辨别真伪的能力与辨别是非的能力越来越强。
第二个特点,有文人情怀的东西上来了,像《种菜诗唱和诗册》(《收藏·趋势》2012年第07期文章《朱绍良:春拍古书画的几个大漏》有介绍,此不赘述)。
第三个特点,好的东西价格是越来越好,不好的东西价格是直线往下降,甚至是没人要。香港佳士得董其昌的书法《行书李白诗篇》手卷5778万港元成交,这件东西既真又好,而且又非常重要。这是放在乾隆御书房案头的作品,可查清宫造办处的档案。
一些不好的东西、美术史上没有地位的画家现在逐步被社会摒弃,收藏家也不会去追捧。现在大家越来越清楚应该去买什么样的古代书画。保利《宋元名翰册》尽管没有任何著录,没有名家收藏、传承,但被市场接受。
真正在美术史有地位的作品,就是宋元书画,明四家、董其昌,“四王”“吴恽”“四僧”、郎世宁,不过就这么几十家而已。所以,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脉络很清晰,就是要收藏这些。三流宫廷画家大家不再去追捧,说明市场在成熟。
价值倒挂现象
保利拍的张大千《巫峡清秋图》,设色的一件,三平尺山水画,卖了四五千万元;同样一幅“四王”“吴恽”的山水画,能不能卖到四五千万元?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确实存在倒挂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历来都是厚今薄古。明朝时,仇英的作品在当时来说是当代艺术,但卖得比宋元的作品还要贵;在清初,王原祁的画卖得比仇英还要贵。厚今薄古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当代一些画家的作品存在炒作的嫌疑,这是毋庸置疑的。动不动就几千万上亿元,这是毫无道理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如同在沙滩上盖高楼,没有根基。我们现在当代的画家像崔如琢一件作品能卖1个亿,唐伯虎作品卖1个亿都没听说过,这也说明我们当代的艺术存在严重的泡沫。近现代书画,书画家刚刚过世,或者是有的还健在,易被大众接受,卖得比较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对古代书画的价值缺乏了解,收藏家对它也很陌生,但保利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就是把尤伦斯的那批古书画藏品拿来拍卖,这就给国内的古代书画市场奠定了一个价格体系标准,这是一个很清晰的标准——宋代书画是以1个亿作为标准,元代书画是七八千万元,明代书画是四五千万元。
古书画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的,有很大空间,前提是你的知识准备好了没有,你的学识到了没有,眼力到了没有。市场上的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如果没有准备进入这市场,会被人打得落花流水。
收藏门槛高
近现代书画是资金密集型,可以通过不停地买卖、不停地换手,有著录的多少钱,齐白石的虾多少钱,张大千的仕女多少钱……这都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古代书画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尽管有著录,这著录对不对,是不是这件东西,这里边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所以要像《种菜诗》《宋元名翰册》一样,把它研究明白,对比清楚,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在美国当年有一次拍卖,王季迁先生买的那件郭熙《秋山行旅图》,当时很多人运用图像分析法来分析这幅画,认为这幅画是明人的。王季迁先生当然为买这件东西,哈哈一笑就完了,不去跟人家理论。方闻先生就认为这件东西的年代到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郭熙的。其实这件东西后来经过论证,不敢跟郭熙对号入座,但至少是早于宋徽宗。因为上边隐约可以看到“睿思东阁”印,“睿思东阁”印是宋高宗的,宋高宗不可能收同时代的画给盖上“睿思东阁”,一定是收的前朝的。如果你对这些东西不了解你就不可能知道这幅画的来历。所以王季迁先生志在必得,最后把它买下。很多人在现场看着他没有举牌,他坐在那儿也没有动,大家一看他不买,所以也不敢动手了,实际上他是电话委托在买,这是拍卖场上的技巧。当时在美国参与竞拍的人很多,日本、台湾的一些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家由于心里没有底,拱手让王季迁捡走了。当时加手续费146万美元,今天来看的话是相当便宜的。
玩古代书画的确是需要很深的文化功力,如果说你的文化功力不够,对不起,你最好不要进来,再修练几年进来比较好一点。如果你就是有钱,看著录或是听专家的,进来买东西那一定吃亏一定上当。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专家在忙着赚钱,反而收藏家在忙着做学问。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本末倒置了,我觉得这是很可悲的。众多博物馆一些专家,如果没有出场费,他是不愿意去的,这是不对的。专家本身是独立于市场的,怎么能向市场低头呢?老一代的鉴定大家都是从市场中走来的,相信市场还会陆续培养很多的专家。老故宫的那些专家像李霖灿、庄严,实际上他们对古代书画市场的贡献并不是很大,就是保管和展览。真正从市场走来的像张葱玉、吴湖帆,包括徐邦达、启功,他们都是市场锻炼出来的,他们最后反而超越了李霖灿、庄严这些人。
希望每一个古书画的藏家静下心来,做做学问,把中国古代书画推向一个更高峰。
警惕日本回流
日本当年在中国收购书画主要是3个人:藤井善助、山中定次郎和佐佐木互邦。这3个人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收古代书画。当时北京琉璃厂论文斋的靳伯声,卖了大量的假石涛、假八大山人、假金农、假郑板桥给山中定次郎;在上海,当时海上的“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冯超然四位画家)这些画家画了大量的“四王”“吴恽”的画,卖给了藤井善助——所以他们的画不一定都是好的。我去过藤井家,佐佐木互邦家我也去看过,他们的很大一部分藏品都是当时琉璃厂、上海滩那些人在骗他们。当然也有好作品,像藤井家有几件东西你是肯定拿不到的,我们做了无数次公关都拿不到,像黄庭坚的《李太白忆旧游诗卷》是不会卖给你的,佐佐木互邦家的《永乐大典》也是不可能卖给你的,好的东西他们也知道。现在有句话叫“出口转内销”,原来我们祖宗所做过的一些不良的事情现在日本人反过来让我们来接受,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日本回流的东西,大部分都出口转内销了,不一定都是对的。
(朱绍良,加拿大籍古代书画收藏家,加拿大卓骏投资公司合伙人,Talent Wealth Group Limited CEO,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收藏家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