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教改体制,对学生全面地落实素质教育,处在教学最前沿的中学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废止“一言堂”的满堂灌,代之以“全堂言”。即让学生唱“主角”,教师扮“导演”。课堂是我们教师组织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导演”,即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当好设计者、组织者和询问者。“导”既是一课起始的一个阶段,又不单单是一个阶段。“导”贯穿于整个课堂程序始终。“导”,即导入,导学,导读,导练,导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念;创新;导入;导学;导读;导练;导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跟着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跳不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窠臼,还是独占讲台,施展着个人的知识权威,想把书本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坐在位子上茫然地听,机械地记,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即“教”与“学”。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还是唱“独角戏”,尚未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这与现代教育观念大相径庭。
课堂是我们教师组织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那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好“导演”的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能否读通读懂文章,即读后能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所读文章可分的层次以及层意,能否从文章中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教师——“导演”,即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当好设计者、组织者和询问者。“导”既是一课起始的一个阶段,又不单单是一个阶段。“导”贯穿于整个课堂程序始终。“导”,即导入,导学,导读,导练,导用。
一、导入
导入作为模式的第一步,指的是导入新课,它的目的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开启思路。导的内容、方式多样,可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音像材料等进行。如“意境导入”、“悬念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名句导入”等等。导语设计得好,就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二、导学
导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此环节可分为“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反馈矫正——小结拓展”四个步骤。在导学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课文,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达到目标途径。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学标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采用分组讨论法,也可采用竞争辩论法,可采用分角色表演法,也可采用学生试讲法等。教师要认真组织、设计,因文而异,因生而异。
三、导读
学生想获取一篇文章主要信息,第一步就得阅读。但如何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其中的信息呢?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捷径——抓“四眼”法。
1、抓“题眼”。文章的题目是阅读文章很好的突破口,它不仅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抓“文眼”。文眼是文章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整篇文章中起点明题旨的作用。文章的文眼大多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过渡语句、议论抒情的语句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抓“段眼”。所谓“段眼”即是一段话的中心句,或者是能涵盖本段大意的一句话。每一段话都阐述一个中心话题或观点,“段眼”就是该段的统帅、核心。所以,找准“段眼”有助于捕捉文段主要信息。
4、抓“字眼”。“一石击起千层浪。”在很多的课文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往往能掀起文章思想感情的波涛。
四、导练
语文能力的达成靠的是不断的历练,以上“学”本身也包含“练”,“练习”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练”这一环节设置主要是对当堂知识的巩固,为达成延伸迁移作准备。练的内容有写作、口头表达、问题解答、课堂练习等。加强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如上契诃夫写的《变色龙》时,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互相交流“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的事件后,他会怎么做?或者他见到席加洛夫将军会怎么做?”这么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人物奥楚蔑洛夫性格的理解。“练”不是游离教学目标外的盲目做题,练习须遵循“精简”、“有用”的原則,达到“会学”的目的。
五、导用
学以致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作用。“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的外延有时就等于生活。刘国正先生曾指出,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应是水泥的隔离。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就不必拘泥于一篇课文分析,应引导学生放眼生活,放眼世界,可以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教学中来——内引,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外联,通过与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对比。例如,学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们的兄弟落难时,你们会怎么做?是不是也象菲利普夫妇一样躲他、骂他?觉得非常失望和沮丧?”这样的引导,即可达到“内引”和“外联”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现代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替之以“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参考文献:
[1] 马仁典、彭未名的《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
[2] 《教育教学论坛》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4] 《语文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念;创新;导入;导学;导读;导练;导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跟着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跳不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窠臼,还是独占讲台,施展着个人的知识权威,想把书本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坐在位子上茫然地听,机械地记,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即“教”与“学”。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还是唱“独角戏”,尚未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这与现代教育观念大相径庭。
课堂是我们教师组织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那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好“导演”的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能否读通读懂文章,即读后能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所读文章可分的层次以及层意,能否从文章中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教师——“导演”,即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当好设计者、组织者和询问者。“导”既是一课起始的一个阶段,又不单单是一个阶段。“导”贯穿于整个课堂程序始终。“导”,即导入,导学,导读,导练,导用。
一、导入
导入作为模式的第一步,指的是导入新课,它的目的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开启思路。导的内容、方式多样,可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音像材料等进行。如“意境导入”、“悬念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名句导入”等等。导语设计得好,就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二、导学
导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此环节可分为“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反馈矫正——小结拓展”四个步骤。在导学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课文,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达到目标途径。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学标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采用分组讨论法,也可采用竞争辩论法,可采用分角色表演法,也可采用学生试讲法等。教师要认真组织、设计,因文而异,因生而异。
三、导读
学生想获取一篇文章主要信息,第一步就得阅读。但如何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其中的信息呢?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捷径——抓“四眼”法。
1、抓“题眼”。文章的题目是阅读文章很好的突破口,它不仅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抓“文眼”。文眼是文章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整篇文章中起点明题旨的作用。文章的文眼大多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过渡语句、议论抒情的语句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抓“段眼”。所谓“段眼”即是一段话的中心句,或者是能涵盖本段大意的一句话。每一段话都阐述一个中心话题或观点,“段眼”就是该段的统帅、核心。所以,找准“段眼”有助于捕捉文段主要信息。
4、抓“字眼”。“一石击起千层浪。”在很多的课文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往往能掀起文章思想感情的波涛。
四、导练
语文能力的达成靠的是不断的历练,以上“学”本身也包含“练”,“练习”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练”这一环节设置主要是对当堂知识的巩固,为达成延伸迁移作准备。练的内容有写作、口头表达、问题解答、课堂练习等。加强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如上契诃夫写的《变色龙》时,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互相交流“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的事件后,他会怎么做?或者他见到席加洛夫将军会怎么做?”这么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人物奥楚蔑洛夫性格的理解。“练”不是游离教学目标外的盲目做题,练习须遵循“精简”、“有用”的原則,达到“会学”的目的。
五、导用
学以致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作用。“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的外延有时就等于生活。刘国正先生曾指出,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应是水泥的隔离。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就不必拘泥于一篇课文分析,应引导学生放眼生活,放眼世界,可以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教学中来——内引,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外联,通过与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对比。例如,学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们的兄弟落难时,你们会怎么做?是不是也象菲利普夫妇一样躲他、骂他?觉得非常失望和沮丧?”这样的引导,即可达到“内引”和“外联”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现代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替之以“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参考文献:
[1] 马仁典、彭未名的《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
[2] 《教育教学论坛》
[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4] 《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