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面临灾后恢复重建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双重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四川城镇化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意义十分重大。
正确理解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城镇化是一种趋势、一个过程,其实质就是生产力和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内在必然联系。一方面,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和相应的服务,必然促进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随着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这些要素集聚的物化形态,就是城镇的兴起。另一方面,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力。城镇化可以为工业化聚集资金、人才、市场交易的各项要素,提供发展平台和环境支持,进一步降低工业化的成本,推进工业化进程。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促进。一方面,农业现代化需要城镇化提供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支持,需要高度发达的城镇化、工业化作坚强的后盾。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使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有一个前提,就是科学的、符合规律的城镇化。随着更多的农村群众转移到城镇,可以减少对森林、草原等的破坏,降低农村生态环境负荷,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城镇人均耗用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比农村少得多,加快城镇化,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关资料显示,城镇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产生的消费将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准确把握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省城市建设和管理跃上了新台阶,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一是城镇化加快发展。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5%提高到2008年末的37.4%,全省城镇人口达到3043.6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已建立起由成都市1个特大城市,绵阳、攀枝花、自贡、南充4个大城市,27个中小城市和1865个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大城镇群雏形。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8年末,全省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036.64万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93.9%;共有城市排水管道17084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53.1%;城市道路里程12795公里,人均拥有9.58平方米;天然气家庭用量18亿立方米,民用气普及率72.31%。三是城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房地产开发投资已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人均29.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90%以上。物业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7元,同比增长13.7%。四是城乡统筹稳步推进。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迈出了新的步伐。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也取得新的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推进城镇化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导致城镇化动力不足。2008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落后全国8.3个百分点,仅占第26位。二是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不够,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小城镇数量多,密度为全国的2倍,80%以上为5000人以下的小城镇,区域中心镇、特色镇不多。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集约用地程度不高。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由于投入不足,欠账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低,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0%。四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住房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突出,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和环境很差,“脏乱差”现象仍较突出。五是“三化”联动水平不高。对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联动推进还停留在口头上,系统研究不够,没有从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规划,突破方向不明确,结合点找不准,缺乏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具体工作中,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各搞各的,没有形成合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推算,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城镇化的起飞线,城镇化的进程会大大加快。2008年,我省人均GDP达到15378元,超过2000美元,应该说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我们在研究问题、谋划发展中,既要看到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有利因素,坚定信心和决心,下大力气推进;又要看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力攻坚克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同,发展的重点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研判形势,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工作难点,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全面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统筹推进,协调发展。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建设的原则,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制定和完善全省城镇体系规划。既要考虑中心城市对腹地的辐射,也要考虑腹地对中心城市的支撑,实现双向互动。抓紧开展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川南城镇密集区、攀西城镇发展区和川东城镇发展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城镇规划要明确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城市性质,突出民族特色和自然风貌,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既注重总体形象,特色鲜明、风格和谐,又注重单体设计,努力建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
二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加快打造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镇群”,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区域城镇发展格局。县城和中小城镇是县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连接城乡居民的纽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来自于省内各级城镇。各地要结合实际,从城镇区位、资源特点、功能定位和自然历史条件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中小城镇群体,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统筹安排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镇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三要切实加强城镇管理。保护好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城镇,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要按照“清洁化、程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主体,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和谐的现代城镇。要创新城镇管理思路,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制等手段,积极探索城镇管理新路子,为市民提供规范化、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
四要联动推进“三化”。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第一,选准突破口。要对三化联动进行战略研究,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制定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点要靠近城镇,产业发展要依托城镇,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繁荣支撑经济繁荣。尤其要将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纳入城镇的整体布局,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实现基础设施、信息、人才等资源共享,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强化城镇的产业支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产业高度化、产品高端化。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引导中小企业主动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结合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承接产业转移,迅速壮大现有特色产业。同步发展为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现代都市服务的民生性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渠道,优化经济结构。第三,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统筹产业布局,向县域进行产业转移和产品扩散,既延伸产业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又腾出城市发展空间,缓解用地及其它要素保障矛盾,实现富民强县、富民强市。
五要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市与市、县与县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存在竞争是正常的。但过度竞争,就会损害双方的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环境。我们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把各市、县从利益对立面变成利益共同体,谋求双赢乃至多赢。目前,国家正在编制成渝经济区规划,省政府主动作为,就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四川部分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抓紧编制川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川南经济区发展。加快川东北天然气、攀西地区钒钛、水能等优势资源开发,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各市、县要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寻求重点突破,加强区域交流协作,共同推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正确理解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城镇化是一种趋势、一个过程,其实质就是生产力和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内在必然联系。一方面,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由于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和相应的服务,必然促进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随着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这些要素集聚的物化形态,就是城镇的兴起。另一方面,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力。城镇化可以为工业化聚集资金、人才、市场交易的各项要素,提供发展平台和环境支持,进一步降低工业化的成本,推进工业化进程。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促进。一方面,农业现代化需要城镇化提供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支持,需要高度发达的城镇化、工业化作坚强的后盾。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使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有一个前提,就是科学的、符合规律的城镇化。随着更多的农村群众转移到城镇,可以减少对森林、草原等的破坏,降低农村生态环境负荷,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城镇人均耗用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比农村少得多,加快城镇化,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关资料显示,城镇化每增加1个百分点,产生的消费将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准确把握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省城市建设和管理跃上了新台阶,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一是城镇化加快发展。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5%提高到2008年末的37.4%,全省城镇人口达到3043.6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已建立起由成都市1个特大城市,绵阳、攀枝花、自贡、南充4个大城市,27个中小城市和1865个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大城镇群雏形。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8年末,全省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036.64万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93.9%;共有城市排水管道17084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53.1%;城市道路里程12795公里,人均拥有9.58平方米;天然气家庭用量18亿立方米,民用气普及率72.31%。三是城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房地产开发投资已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人均29.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90%以上。物业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7元,同比增长13.7%。四是城乡统筹稳步推进。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迈出了新的步伐。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次试点也取得新的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推进城镇化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导致城镇化动力不足。2008年,我省城镇化水平落后全国8.3个百分点,仅占第26位。二是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不够,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小城镇数量多,密度为全国的2倍,80%以上为5000人以下的小城镇,区域中心镇、特色镇不多。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集约用地程度不高。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由于投入不足,欠账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低,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0%。四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住房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突出,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和环境很差,“脏乱差”现象仍较突出。五是“三化”联动水平不高。对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联动推进还停留在口头上,系统研究不够,没有从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规划,突破方向不明确,结合点找不准,缺乏切实有效的推进措施。具体工作中,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各搞各的,没有形成合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推算,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城镇化的起飞线,城镇化的进程会大大加快。2008年,我省人均GDP达到15378元,超过2000美元,应该说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我们在研究问题、谋划发展中,既要看到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有利因素,坚定信心和决心,下大力气推进;又要看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力攻坚克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同,发展的重点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研判形势,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工作难点,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全面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统筹推进,协调发展。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建设的原则,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制定和完善全省城镇体系规划。既要考虑中心城市对腹地的辐射,也要考虑腹地对中心城市的支撑,实现双向互动。抓紧开展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川南城镇密集区、攀西城镇发展区和川东城镇发展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城镇规划要明确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城市性质,突出民族特色和自然风貌,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既注重总体形象,特色鲜明、风格和谐,又注重单体设计,努力建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新型城镇。
二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加快打造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镇群”,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区域城镇发展格局。县城和中小城镇是县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连接城乡居民的纽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来自于省内各级城镇。各地要结合实际,从城镇区位、资源特点、功能定位和自然历史条件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中小城镇群体,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统筹安排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镇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承载能力。
三要切实加强城镇管理。保护好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城镇,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要按照“清洁化、程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主体,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和谐的现代城镇。要创新城镇管理思路,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制等手段,积极探索城镇管理新路子,为市民提供规范化、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
四要联动推进“三化”。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第一,选准突破口。要对三化联动进行战略研究,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制定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点要靠近城镇,产业发展要依托城镇,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繁荣支撑经济繁荣。尤其要将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纳入城镇的整体布局,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实现基础设施、信息、人才等资源共享,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强化城镇的产业支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产业高度化、产品高端化。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引导中小企业主动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结合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整体承接产业转移,迅速壮大现有特色产业。同步发展为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现代都市服务的民生性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渠道,优化经济结构。第三,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统筹产业布局,向县域进行产业转移和产品扩散,既延伸产业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又腾出城市发展空间,缓解用地及其它要素保障矛盾,实现富民强县、富民强市。
五要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市与市、县与县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存在竞争是正常的。但过度竞争,就会损害双方的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环境。我们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把各市、县从利益对立面变成利益共同体,谋求双赢乃至多赢。目前,国家正在编制成渝经济区规划,省政府主动作为,就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四川部分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要抓紧编制川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川南经济区发展。加快川东北天然气、攀西地区钒钛、水能等优势资源开发,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各市、县要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寻求重点突破,加强区域交流协作,共同推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