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中学语文的“讲堂”变为“学堂”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具体操作方法。
一、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在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变“讲堂”为“学堂”。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二十分钟,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工夫,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上,使学生始终自觉、进取,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适时、适度地点拨和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给学生宽阔的活动空间
语文学习依赖学生自身的认识和积淀,而不是靠他人灌输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关键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1.让学生主持教学活动的某一个环节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实行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形式很多,如:让学生对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国事、家事、他人事,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笔者 每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由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形成合作意识;然后小组代表释疑,教师点拨,最后全体参与评价。这样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3.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了课堂热闹而随意安排的语文活动是对学生时间的最大浪费。其次,语文活动要面向全体,否则,就会有学生处于“静止”状态。再次,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应细致,评价应及时、准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活动后的交流、总结要充分。
三、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好。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把每一篇课文当中出现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即使学生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仅仅是一个只会归纳及运用各个知识点的“技术操作能手”,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将思考的问题写在书边上或小纸片上,以供上课时小组讨论,并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大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主动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指导学生自己突破难点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上疑难,认识模糊,不能回答或回答得很不全面时,教师应首先重申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意见,帮助他们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学法
“学贵有方”,可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围绕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学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学习的正误、优劣的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的看法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提高语文素质。学生不仅可以对同学的朗读、答题、练习等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也可以提出异议、发表看法。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直抒胸臆的“自由天地”。
这里特别要谈到的是作文评价问题。一直以来语文老师最怕的是改作文,辛苦琐碎不说,最让人痛心的是:老师改半天,学生拿到后也只是用眼瞥一下成绩就把作文本丢到一边。所以,我们认为在每一个阶段都应安排学生自评自改,每次作文后选择一两篇印出,人手一份,请同学从内容、语言、结构、书写四方面评议,然后全班互评互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了好文章的标准,对于修改作文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进步很快。
此外,单元测验也可组织学生自己出题,交叉考试交叉阅卷,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经常利用日记、周记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回顾、自我总结也是自我评价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之,中学语文只有将“讲堂”变为“学堂”,构建学习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一、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在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变“讲堂”为“学堂”。一堂课,学生听、说、读、写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二十分钟,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工夫,在“精讲”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上,使学生始终自觉、进取,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容易忽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适时、适度地点拨和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给学生宽阔的活动空间
语文学习依赖学生自身的认识和积淀,而不是靠他人灌输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关键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1.让学生主持教学活动的某一个环节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实行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形式很多,如:让学生对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国事、家事、他人事,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笔者 每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由合作小组集体讨论,形成合作意识;然后小组代表释疑,教师点拨,最后全体参与评价。这样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3.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了课堂热闹而随意安排的语文活动是对学生时间的最大浪费。其次,语文活动要面向全体,否则,就会有学生处于“静止”状态。再次,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应细致,评价应及时、准确,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活动后的交流、总结要充分。
三、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好。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把每一篇课文当中出现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即使学生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仅仅是一个只会归纳及运用各个知识点的“技术操作能手”,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将思考的问题写在书边上或小纸片上,以供上课时小组讨论,并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大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主动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指导学生自己突破难点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上疑难,认识模糊,不能回答或回答得很不全面时,教师应首先重申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意见,帮助他们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学法
“学贵有方”,可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围绕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学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学习的正误、优劣的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的看法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提高语文素质。学生不仅可以对同学的朗读、答题、练习等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也可以提出异议、发表看法。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直抒胸臆的“自由天地”。
这里特别要谈到的是作文评价问题。一直以来语文老师最怕的是改作文,辛苦琐碎不说,最让人痛心的是:老师改半天,学生拿到后也只是用眼瞥一下成绩就把作文本丢到一边。所以,我们认为在每一个阶段都应安排学生自评自改,每次作文后选择一两篇印出,人手一份,请同学从内容、语言、结构、书写四方面评议,然后全班互评互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了好文章的标准,对于修改作文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进步很快。
此外,单元测验也可组织学生自己出题,交叉考试交叉阅卷,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经常利用日记、周记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回顾、自我总结也是自我评价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之,中学语文只有将“讲堂”变为“学堂”,构建学习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