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文献 寄托乡情:大变局下的新“乡愁”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古典民俗文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词,寄托了古人感念故国、怀念故土的思乡之情。一般认为,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何人不起故园情?远离故土的游子、流浪在外的漂泊者、迁徙他乡的移民,哪个不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眷恋?乡愁成为传统文人抒写离情别绪的主题之一,中国式乡愁具有浓厚的文化情怀。
  与撰写于古代王朝鼎革之际的《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不同,王全营、郅公林主编的《小关风土录》(大象出版社2019年4月版),有数十位乡贤参与,如实记录了小关逝去的风土人情,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前的小关风貌,表达的是新时代的“乡愁”。
  何处是小关
  小关村位于河南省西部,隶属巩义市,东距郑州市58公里,西距巩义市区22公里。地处郑洛之间的关谷堆,河道的一边是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土岭,河岸边仅有数尺宽小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其相对东面的虎牢关要小,且在山区,故称山小关,又称小关,小关村以此得名。20世纪50年代前,为郑洛之间东西交通要冲。无论商贾行旅,还是部队行军,东西往来,皆经此地。
  小关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古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汉代已形成村落。因具有交通区位优势,明清时期成为巩县(今巩义市)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一通碑文记载:“巩邑东南三十里筱关,古巨镇也。”至民国时期,小关镇有14个自然村,全镇两千余人。
  时代在发展,小关风貌也几经变换。20世纪70年代以前,小关河水清澈,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改革开放以来,小关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变宽,房屋变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然而,大变革的浪潮也使小关村的明清一条街、庙宇、牌坊、四合院等古建筑,同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的古村落一样,基本上不复存在。青石铺就的老街、关帝庙前的夜戏、数人合抱的皂角树、清澈见底的小河……只能出现在小关人的记忆里。
  对小关历史的“述而不作”
  关于《小关风土录》编纂的缘起,该书《整理故实 心忆桑梓 记住乡愁》一文中作了说明:《小关风土录》既不是方志,也不是党史,而是要记录小关逝去的传统文化。撰写宗旨为“社会、经济、文化、民俗,全面、翔实、准确、客观”。写作内容为20世纪70年代前小关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的、在小关人的大脑中还留有记忆的风土人情,将其如实记录下来;在写作上力求做到“真实、生动、鲜活、可爱,见人、见事、见景、见物”,让读者阅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要达到这些高要求,诚属不易。这一宗旨和要求,可为有意乡邦文献者所借鉴。
  从内容上来看,厚重的《小关风土录》为后人保存了了解和研究小关的真实记录。该书包括小关古村落的回忆性文章28篇,涉及小关老街暨工商业经济的文章18篇,乡村教育和民间文化类文章20篇,地方民俗类文章7篇,民间故事8篇。此外,该书还附有被采访人和口述人的简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收录了现尚存世的17通碑的碑文和一方墓志铭,对碑铭详细作注、译文,并一一进行点评。透过这些碑铭,不仅为读者了解小关的历史风貌提供了便利,也为后人留存了研究明清时期豫西及中原乡村社会发展演变的一手资料。
  撰写者笔下的小关,彰显了小关人的社会关怀。通读全书,虽然作者众多,但不难发现,每一位作者已将经世情怀融入到《小关风土录》的“秉笔直书”之中。透过《小关风土录》,无论是对逝去古村落的凭吊,或是对乡风民俗的追忆,都体现了小关人的社会关怀意识。在作者的笔下,清凌凌的九曲小河,让我们感受了农耕时代古风犹存的浓浓乡情;对百年古槐树的吟咏,表达了作者对已逝去的古建筑的追思与怀念,也体现了小关人对当代自然生态保护的隐忧;对小关乡村教育和民间文化的回忆,折射出小关人知道感恩、尊重传统、不忘先贤的社会美德;对翻身农民最原始的“丟豆子选举”的记述,体现了人们对风清气正政治氛围的怀念情结,并对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从作者队伍来看,撰写者有25人之多。虽然经历各异,记忆也因年代久远不免略有误差,但值得钦佩的是,作者多属古稀老人,有的已是耄耋之年,他们不辞辛苦,撰写文稿,由衷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大变局下的新“乡愁”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被誉为“乡贤”。在古代社会,乡贤既是乡村社会的管理者,又是乡村礼俗的传承者,他们借助自己的品行、才学、威望,参与乡村基层社会的治理。这些乡贤身上闪耀的“乡贤文化”,是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植乡土文化的厚重土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重构传统乡村文化,需要新时代的“乡贤”。从该书可以看出,小关数十位古稀老人——不论是从这里走出的社会精英,还是乡土耕耘者,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身上显现的道德力量可以教化乡民、温暖乡土,这对传承小关乡土文化,凝聚小关社会人心,提升小关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的当下,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记得住乡愁”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岁月流逝,因近代社会政治动荡等影响,反映乡村社会变迁和乡贤文化传承的文献资料多数荡然无存,偶有存世者,亦殊不多见。因此,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乡风民俗,对当今建设美好乡村大有裨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关风土录》的问世,可谓是新时代小关“乡贤”反哺家乡、报效桑梓的一道文化盛宴,同时也为有志梳理乡邦文献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
其他文献
曾经浩渺的大纵湖,据说是施耐庵《水浒传》中“水泊梁山”的原型,其南北两岸的两个自然村,“宋”均是大姓,北边的为“北宋村”,南邊的是“南宋村”。  南宋村约2100人,其中约960人常年外出打工,约90%的孩子、70%的老人和30%的女人在村中留守。这些年来,我尝试走进他们的生活,努力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探讨“留守”给他们带来的微妙变化。  留守的孩子,如何长大并融入社会,社会各界一直在担心。一些观
期刊
幫扶单位购买种牛种羊,交由企业或合作社集中管理,贫困户全程不参与,到了年底坐等分红;小额扶贫信贷,钱不给贫困户,统一交由企业使用,贫困户定期“领”利息……类似简单化“分红式”扶贫,考核上虽“立竿见影”,但容易助长一些贫困户“坐享其成”的等靠要心理,自我发展能力并未同步提升,“富果”虽结,但“穷根”难除。  (文/李雄鹰 周楠 图/翟桂溪)
期刊
仲夏时节,湖畔荷塘滴翠、杨柳依依,美丽宜人的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中心公园清风拂面,鸟鸣不断。  镜头延伸至漯河经开区中心公园西南,顺着绿意盎然的东方红大道一路向西,道路两旁集聚着可口可乐、嘉吉、旺旺、统一等世界500强企业15家,平平食品、利通液压、协鑫光伏等国内500强企业6家和行业百强企业20家,东方红大道由此被外界誉为“500强大道”,颇有一种神秘感。  是什么力量促成经开区
期刊
随着上海跨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垃圾分类在国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而当我们一方面为垃圾围城忧心忡忡,一方面又被垃圾分类的复杂性搞得措手不及时,北欧有一个国家,呈现了另一番让人诧异的景象:因为垃圾分类做得太好,导致本国垃圾不够用,需要从国外进口。  这个神奇的国度便是瑞典。  一代人的努力  曾几何时,瑞典也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后来,政府下定决心治理环境,垃圾分类成为首要议题。  一开始,大家也
期刊
入夏以来,有关垃圾分类的话题,在人们的社交话题榜上日渐火爆。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如果进行混合投入或混合运输,最高可罚5万元……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正以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式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  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上海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其实,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就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
期刊
“未来看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看工业用电的多少,而是看数据量使用的规模。而这些变革会影响每一个人的未来。”7月22日上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2019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现场发言时如是说。  “今天的世界发生很大的变化,数字经济的开启、未来的全球化,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这些变化会影响未来一百年,影响我们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我们所有的企业家,不仅仅要考虑全球化让我受益,还
期刊
作者:邓嗣禹 【美】费正清  译者:陈少卿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定价:72.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冲击-回应”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本書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
期刊
人生很难的地方,就在于要等。你的能力、你的美德,它們得到的回报,几乎都不在当下,而似乎在很远的未来。这是人生的非线性回报。从短期来看,做人好与坏、努力与懒惰,好像区别不大,但是到了某个瞬间,积累了品德与能力的人,层级突然就会有个大跃升。这就像好股票和好房子,它们不是每天均匀地加点价,而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乏味地波动,但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段,突然暴涨。  若天天要回报,忍受不了乏味的等候,自然也享受不了暴
期刊
母亲绑着一片湛青色过膝拦腰布,在老屋的锅灶头前烧猪食。隔溪对岸,父亲在路边的水泥空地上打豆子。窄窄的河床下,溪水如练,淙淙有声。一只肚白背灰的鹅,正高高举着脖子,探头探脑地在浅滩上摇臀摆尾。  仲秋的午后,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
期刊
作者:【美】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  译者:杜菁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  罗森布鲁姆将自己的观察、思考与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艺术家、文学家们的生活为样本,剖析独处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回答什么是有益的独处,如何让独处有价值。  她以优雅的笔触记录她一年当中的旅行足迹,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一成不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