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小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有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因此,需要把心理健康列为和谐德育的主要指标予以特别关注。
一、以和谐德育理论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心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是小学思品教育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并使它成为思想品德课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把小思品教学内容大致组合为三种:按教学目标组合,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认知内容、能力内容等;按内容特点组合,可以划分为心理品质学习内容、道德品质学习内容、法律知识学习内容和国情教育学习内容;按学习者角色分,笔者分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几个部分。
这样的组合,既遵循了教材的自身体系,又有机融汇了心理教育的成分,在实施过程中能收到较好效果。比如意志品质教学,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大而言之,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看,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小而言之,我们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主动进取,艰难跋涉。把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融为一体,比较切合学生的需求。
二、以“三风”为标志构建和谐的德育心育氛围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纺织之乡,乡镇财政状况较好。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优越的生活条件、优美的学习环境、优质的物质资源就一定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之苗吗?
社会和学校的育人环境虽然较为复杂,但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的因素各有特点,一般我们把它们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对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学校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深刻而长久,学校人文环境主要指学校长期养成的,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学校风气,如学校和班级的规范、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在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首要因素当数教师,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学风具有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
三、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准则组织有效的整合教育活动
思品教育生活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课改与学生思想、生活紧密结合也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笔者在这几年围绕学生实际,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力量,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学习是学生的头等大事,围绕学习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最为突出。农村学生的主要表现有:1.学习焦虑型。这类学生承受着几个方面的压力:学校把升学率、优生率、高分率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迫使教师采取一系列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顾实际地一律要求子女要考高分,进尖子班,考重点中学。一旦有什么闪失,则招来父母的埋怨、打骂、惩罚。2.厌学型。超负荷运转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学习,就是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样的倾向。学习负担重、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厌学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人际交往也是学生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一个区域,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宽容,过多地干涉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烦恼。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交友上,有的学生因处理不好朋友关系而苦恼,有的因不会交朋友而招致别人的不理解与嘲笑而苦恼,再有的就是因交友的失败而导致悲观失望心理。3.与家长关系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或者是由于家庭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有的父母让孩子整天学习,没有一点娱乐,孩子自然会产生反感。还有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父母关系不和造成了学生的孤僻、憎恨、甚至仇视等内心的创伤等。为解决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点办法。
一是与任课老师协调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学科本身就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备课时注意突出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劳动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
二是以家庭父母为辅助强化必要的行为训练。通过家长会、家校联谊活动让家长也知道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要为孩子作出榜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家长首先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战胜困难与挫折的意志,尽量减少学生的零花钱。笔者还举行“家庭德育现场会”,使家长从现场感受到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作思想疏导的好处,从而自觉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成长环境。
三是与社会相沟通净化学校周边环境。要想保持学校德育长效,社会参与至关重要。我们积极与当地党政、公安、居委会联系,并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齐心协力,加强建管,减少不良思想和不健康的习气对学生的渗透与腐蚀,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建立了一个社会性的“保护网”,还他们一片洁净的天地。
(责编 雷 艳)
一、以和谐德育理论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心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尤其是小学思品教育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并使它成为思想品德课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把小思品教学内容大致组合为三种:按教学目标组合,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认知内容、能力内容等;按内容特点组合,可以划分为心理品质学习内容、道德品质学习内容、法律知识学习内容和国情教育学习内容;按学习者角色分,笔者分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几个部分。
这样的组合,既遵循了教材的自身体系,又有机融汇了心理教育的成分,在实施过程中能收到较好效果。比如意志品质教学,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大而言之,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看,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小而言之,我们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主动进取,艰难跋涉。把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融为一体,比较切合学生的需求。
二、以“三风”为标志构建和谐的德育心育氛围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纺织之乡,乡镇财政状况较好。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优越的生活条件、优美的学习环境、优质的物质资源就一定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之苗吗?
社会和学校的育人环境虽然较为复杂,但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的因素各有特点,一般我们把它们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对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与之相对应的学校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则更为深刻而长久,学校人文环境主要指学校长期养成的,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学校风气,如学校和班级的规范、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在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首要因素当数教师,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学风具有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
三、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准则组织有效的整合教育活动
思品教育生活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课改与学生思想、生活紧密结合也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原则。笔者在这几年围绕学生实际,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力量,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学习是学生的头等大事,围绕学习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最为突出。农村学生的主要表现有:1.学习焦虑型。这类学生承受着几个方面的压力:学校把升学率、优生率、高分率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迫使教师采取一系列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加重学生负担,导致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顾实际地一律要求子女要考高分,进尖子班,考重点中学。一旦有什么闪失,则招来父母的埋怨、打骂、惩罚。2.厌学型。超负荷运转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学习,就是成绩好的学生也有这样的倾向。学习负担重、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厌学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人际交往也是学生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一个区域,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宽容,过多地干涉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烦恼。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交友上,有的学生因处理不好朋友关系而苦恼,有的因不会交朋友而招致别人的不理解与嘲笑而苦恼,再有的就是因交友的失败而导致悲观失望心理。3.与家长关系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或者是由于家庭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有的父母让孩子整天学习,没有一点娱乐,孩子自然会产生反感。还有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父母关系不和造成了学生的孤僻、憎恨、甚至仇视等内心的创伤等。为解决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点办法。
一是与任课老师协调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学科本身就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备课时注意突出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劳动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
二是以家庭父母为辅助强化必要的行为训练。通过家长会、家校联谊活动让家长也知道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要为孩子作出榜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家长首先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战胜困难与挫折的意志,尽量减少学生的零花钱。笔者还举行“家庭德育现场会”,使家长从现场感受到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作思想疏导的好处,从而自觉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成长环境。
三是与社会相沟通净化学校周边环境。要想保持学校德育长效,社会参与至关重要。我们积极与当地党政、公安、居委会联系,并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齐心协力,加强建管,减少不良思想和不健康的习气对学生的渗透与腐蚀,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建立了一个社会性的“保护网”,还他们一片洁净的天地。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