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课堂
数码锐化有多种方法,比如USM锐化、智能锐化、查找边缘锐化、高反差保留锐化、明度锐化和滤镜锐化等等。为什么这么麻烦?原因是面对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影像,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打一切,否则软件只设计一项锐化功能即可。由于题材不同,放大倍率不同,用处不同,个人习惯不同,锐化的方法也就不同。锐化是数码摄影不可回避的头号问题,必须下工夫认真研究,找到几种常用方法的规律。
医生讲细胞,物理说电子,胶片谈颗粒,数码就要讲像素,像素是照片的最小单位,认识微观才能知道宏观。图片上面是一个人胳膊的一段,下面是一个黑白灰渐变。放大到1600%可以见到像素的方块,用吸管点击任何一块像素,打开拾色器,可见该像素的全部数据,以四色为例,每个像素可记录四种色彩以及由这四种色彩合成的明度信息,关注像素在后期制作中的变化,对理解锐化具有意义,下组图中左边是原始图像,箭头所指向处的像素与周边像素的过渡平滑,这就低反差、低饱和度的状态,层次丰富。但是,像素形成的线、面边缘相对平缓,缺乏我们在胶片显影中常说的临界效应,不能够很好地划清细节的边界,造成影像清晰度不够的视觉结果。
数码照片的锐化要有针对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锐化的原理。在此之前要明白像素是什么,我们从简单的实例开始这个问题的探讨。
3
这是佳能样片中人脸的眼睛局部,做了三步常规的调整,一、是色阶提高反差。二、加大饱和度。三、较大数据的锐化。一般人大多这样调整图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
我们把照片放大到200%,未经过制作的原图,影调细腻层次丰富,而随意制作调整的照片影像干枯,产生噪点和伪色,这个对比告诫我们绝不可盲目随意地调图,制作的过程中,经常把图像放大到100%观察,谨防数码过度症。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照片需要锐化,锐化一定要恰当,恰当就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锐化,不可对任何照片都采用一种方法,锐化要有针对性。
使用“亮度/对比度”命令调整,亮度-74,对比度 56,把中间值以及高光区域包括进来。
3
图片为佳能1Ds Mark II的厂方样片,这是一张未经过任何调整的全身像。
中高亮度区域的锐化
中间以及中间偏亮直至亮部的区域,常常是画面的趣味中心,最引人注目。对于这一区域锐化的成功与否,对照片的锐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区域锐化最容易出现噪点,同时考虑锐化和噪点控制是该区域锐化操作的关键。
放大面部局部。这张使用了85mm 1∶1.2的顶级镜头、在影棚闪光灯下拍摄的照片看上去依然有些虚,需要通过锐化来还原顶级镜头应有的画质效果。
1
复制背影层,对该层运行“滤镜/风格化/查找边缘”命令。
2
有细节的边缘都被找出,但是仅偏重于暗处和深色线条,中高光区域没有介入进来。
对比原图,照片不仅清晰度提高,合理的锐化还改善了反差,加强了面部的立体感,使肌肤细腻光泽,使人物更显生动,原本较平的照片有了可以触摸般的细腻质感。
4
进入“编辑/计算”,用合并图层的“红”通道与背景副本的“红”通道以“正片叠底”的方式来计算,不透明度40%,对结果新建通道。
5
按Clrl键并点击新通道的图标取得选区,回到图层调板,利用选区在背景层上反选后复制,生成图层1,关闭其他层,图层1是包括中高光的半透明层。
6
对半透明图层1执行两次“数量121、半径1.0、阈值1”的USM锐化,再进行一次“数量50、半径2、阈值2”的USM锐化。
再把图层1的透明度减至56%,将该窗口放大到150%观察效果,所有的细节、毛发历历在目,脸上的细绒毛都可以看到,这可是一张全身像!我们看到的只是全身像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面部,我确信这张照片的清晰度和噪点控制已经达到了最高。
数码锐化有多种方法,比如USM锐化、智能锐化、查找边缘锐化、高反差保留锐化、明度锐化和滤镜锐化等等。为什么这么麻烦?原因是面对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影像,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打一切,否则软件只设计一项锐化功能即可。由于题材不同,放大倍率不同,用处不同,个人习惯不同,锐化的方法也就不同。锐化是数码摄影不可回避的头号问题,必须下工夫认真研究,找到几种常用方法的规律。
医生讲细胞,物理说电子,胶片谈颗粒,数码就要讲像素,像素是照片的最小单位,认识微观才能知道宏观。图片上面是一个人胳膊的一段,下面是一个黑白灰渐变。放大到1600%可以见到像素的方块,用吸管点击任何一块像素,打开拾色器,可见该像素的全部数据,以四色为例,每个像素可记录四种色彩以及由这四种色彩合成的明度信息,关注像素在后期制作中的变化,对理解锐化具有意义,下组图中左边是原始图像,箭头所指向处的像素与周边像素的过渡平滑,这就低反差、低饱和度的状态,层次丰富。但是,像素形成的线、面边缘相对平缓,缺乏我们在胶片显影中常说的临界效应,不能够很好地划清细节的边界,造成影像清晰度不够的视觉结果。
数码照片的锐化要有针对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锐化的原理。在此之前要明白像素是什么,我们从简单的实例开始这个问题的探讨。
3
这是佳能样片中人脸的眼睛局部,做了三步常规的调整,一、是色阶提高反差。二、加大饱和度。三、较大数据的锐化。一般人大多这样调整图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
我们把照片放大到200%,未经过制作的原图,影调细腻层次丰富,而随意制作调整的照片影像干枯,产生噪点和伪色,这个对比告诫我们绝不可盲目随意地调图,制作的过程中,经常把图像放大到100%观察,谨防数码过度症。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照片需要锐化,锐化一定要恰当,恰当就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锐化,不可对任何照片都采用一种方法,锐化要有针对性。
使用“亮度/对比度”命令调整,亮度-74,对比度 56,把中间值以及高光区域包括进来。
3
图片为佳能1Ds Mark II的厂方样片,这是一张未经过任何调整的全身像。
中高亮度区域的锐化
中间以及中间偏亮直至亮部的区域,常常是画面的趣味中心,最引人注目。对于这一区域锐化的成功与否,对照片的锐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区域锐化最容易出现噪点,同时考虑锐化和噪点控制是该区域锐化操作的关键。
放大面部局部。这张使用了85mm 1∶1.2的顶级镜头、在影棚闪光灯下拍摄的照片看上去依然有些虚,需要通过锐化来还原顶级镜头应有的画质效果。
1
复制背影层,对该层运行“滤镜/风格化/查找边缘”命令。
2
有细节的边缘都被找出,但是仅偏重于暗处和深色线条,中高光区域没有介入进来。
对比原图,照片不仅清晰度提高,合理的锐化还改善了反差,加强了面部的立体感,使肌肤细腻光泽,使人物更显生动,原本较平的照片有了可以触摸般的细腻质感。
4
进入“编辑/计算”,用合并图层的“红”通道与背景副本的“红”通道以“正片叠底”的方式来计算,不透明度40%,对结果新建通道。
5
按Clrl键并点击新通道的图标取得选区,回到图层调板,利用选区在背景层上反选后复制,生成图层1,关闭其他层,图层1是包括中高光的半透明层。
6
对半透明图层1执行两次“数量121、半径1.0、阈值1”的USM锐化,再进行一次“数量50、半径2、阈值2”的USM锐化。
再把图层1的透明度减至56%,将该窗口放大到150%观察效果,所有的细节、毛发历历在目,脸上的细绒毛都可以看到,这可是一张全身像!我们看到的只是全身像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面部,我确信这张照片的清晰度和噪点控制已经达到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