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上)

来源 :南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是英国著名学者,曾在1959年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任《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目睹了印度对华战争的整个过程。1967年回国后,他进入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研究有关中印边界历史和中印边境冲突等问题,并于1970年出版了在国际上影响巨大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此后,马克斯韦尔仍不断跟踪和研究中印关系的发展,写过一系列有关的论文和文章。《中印边界争端反思》是他的新作,发表在印度《经济与政治》周刊1999年4月10—16日一期(第34卷第15期)上。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什米尔问题出现了新的缓和气氛。这与近年来影响克什米尔问题的内外因素发生变化不无关联。首先是印巴国内民意的变化,其中包括舆论导向的变化、民间交流的活跃、普通百姓的厌倦心理,以及两国年轻人更倾向于用和平与友善的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其次是美俄态度的变化。这两国都避免自身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承担义务。前述内外两种因素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印巴缓和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抗,采用谈
期刊
(内容提要) 2003—2004年度,尼泊尔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3.6%的增长率,其中农业部门增长3.7%,非农业部门增长3.3%。按不变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4.24亿卢比,其中农业产值1833.57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非农业产值2890.67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在对外贸易方面,至1j 2003~2004年度前8个月,外贸总额为1229.60
期刊
2003年,两位学兄朱明忠和尚会鹏的大作《印度教:宗教与社会》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作为同行、同事和友人,他们自然要赠书与我。他们赠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主要的是让我分享他们的感受(苦与乐),分享他们的成果(苦乐果)。他们出版的书已经不少,我读他们的书也已经不少,从中获益当然也就不少。这一次,我想把读这本书的体会写出来。
期刊
译者按: 2001年,美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全面提升同印度的关系是美国对印度在冷战后的国际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评估的结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科恩在威尔逊中心的刊物《威尔逊季刊》2000年夏季号发表的《印度正在崛起》一文对印度的现状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科恩认为,印度正在崛起,将成为同中国和日本并驾齐驱的亚洲大国。经济持续增长、政局相对稳定、军事实力不断增长以及地理上处于重要的
期刊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都被国际社会认为具有在新世纪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巨大潜力。在亚洲地区,中印两国都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心,且互为重要邻国。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地区大国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形成战略力量的不同组合,从而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今后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不仅关系到两国边界局势的稳定和各自经济建设的进程,还影响着21世纪整个
期刊
“9·11”事件发生后,随着美国确定阿富汗塔利班为军事打击的目标,其南亚政策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如何准确把握美国南亚政策今后的走向,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期刊
《印度教徒报》按语: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在1962年以后急转直下。明天即将面世的任嘉德和卡纳合著的《印度和中国:‘毛对印战争’后的前途》一书对这段1962年后的中印关系历史进行了考察。考察了在当时双方相互误解的情况下,中印在争吵不休的边界谈判中感情激动的程度。他们说,印度今天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同中国建立平衡的关系,摈弃有关中巴关系的极端的结论。下面是本报的独家摘录:
期刊
2006年10月25日,作为“中印友好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主办了一次范围小但规格高的全国性“中印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30余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四川、西藏等省市区重量级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学者与会。印度驻华大使馆公使罗国栋先生拨冗莅会讲话并回答了部分与会学者的问题。  与会学者主要围绕“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印文化交流: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印度文化的嬗
期刊
全球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和千年。回顾往昔,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理由为它们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但是更为紧迫的是,双方都应当为如何携手合作,共同面对在新世纪的艰巨任务未雨绸缪。中印两国都要在新世纪中叶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项十分光荣和艰巨的任务。为完成这一伟大任务,中印两国不仅应当长期和平友好相处,而且应当加强和深化双方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为达到这一目的,双方似
期刊
今天,当此印中建交50周年之际,有幸参加具有纪念意义的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研讨会,使我深感愉快。我注意到与会的多为学者和企业家,并确信这将是一次富有成果,多所裨益的会议。我愿借此机会特别对王树英教授和其他各位先生表示感谢,他们为组织这次会议做了很大的努力。公元2000年4月在我们两国的外交关系史上,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我希望这一次庆祝活动能够成为我们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捩点,使我们能够借此契机,将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