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is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王进喜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
  “十斤娃”的苦难童年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按照当地的习俗,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秤,结果是正好10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王金堂按照家谱往下排,给孩子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
  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再大一点,父亲的眼疾越来越厉害,单靠乞讨已不能维持生计。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王进喜不得不给地主家放牛。但就算是这样,王进喜和父亲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王进喜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困窘中度过。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他不甘压迫,奋起反抗,但也常因此而受到惩罚。帶他的师傅很帮他,还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正是这种苦难的经历,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铁人”称号传遍全国
  从1950年春天成为我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开始,王进喜就一直呆在老君庙钻探大队。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在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中,他养成了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思想。
  1956年,王进喜迎来了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起点。那年4月29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1205队前身)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当时的国家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同年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当时的国家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则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9年,王进喜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60年,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3月25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到了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不问吃住情况,而是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石油大会战在极端困难和恶劣的环境中展开了。
  钻机是王进喜带人运到井场的,也是他和钻井队的同志们竖起来的。
  没有吊车?没有拖拉机?汽车也不足?不要紧!可以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4天搞定!
  没有打井用的水?不要紧!附近的水泡子不是有水吗?可以破冰取水!没有大型工具运水怎么办?不要紧!可以用脸盆端、水桶挑!
  4月19日,萨55井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之后,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不幸被砸伤,但他仍然坚持在井场工作。当时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
  怎么办?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来压井喷,最终降服了这头怪兽!
  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自此,“铁人”称号传遍神舟大地。
  4月29日,在“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他喊出了对祖国的铮铮誓言“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在这样的口号激励下,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铁人”王进喜带领钻井队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这首曾经被毛泽东引用过的诗歌,是铁人王进喜在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中,以生命的底蕴吼出来的。


  无私奉献,甘当孺子牛
  王进喜既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为提高钻井速度,王进喜和工人们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们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
  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王进喜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工人及其家属关怀备至,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
  1964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同年年底,王进喜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并代表石油工人作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回来后,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   那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石油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一样,不是很好。天冷时,工友们工服不保暖,王进喜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给工人做皮背心和皮护膝。住房、吃粮面临困难时,王进喜就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干打垒”住房,让工人和家属“吃饱肚子去会战”,“回来有个窝”。钻工子女没处上学,王进喜就带领人们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建起了大队级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后来,人們为了纪念王进喜,把这所小学命名为“铁人小学”。
  王进喜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因为家庭困难,王进喜得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他自己却从来不花,而是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他还拒收大队给他家送去的猪肉和面粉。
  因为王进喜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吉普车。但是他却把车用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自己的老母亲病了却只能坐自行车去卫生所。与他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在队里一直做着烧锅炉、喂猪的工作。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这就是王进喜无悔的人生。
  王进喜一直忧心于国家的油田生产建设。“文革”开始后,大庆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王进喜急了。1966年12月31日,他毅然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大庆油田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返回大庆后,他走遍油田,传达和贯彻总理的指示精神———“大庆石油生产一天也不能停!”
  1970年4月5日,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在玉门召开,王进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大会。玉门会议期间,王进喜胃病发作。后经检查确诊为胃癌,而且是晚期。病中的王进喜心里仍然挂念着油田生产建设和广大职工家属。那年国庆节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交给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领导同志。纸包里竟是他住院以来组织给他的全部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王进喜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永远地离开了,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1月15日,尹姗/文)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发起对我太岳军区的一次大掃荡中,59团团长胡兆祺和部分战士在突围时被捕。  日军特务听说胡兆祺被捕,但没人认识,于是就把被俘的100多人集合在一个大院内,一个个拷打审问。一个日本军官突然将个子高大的胡兆祺提了出来,威逼他指认谁是胡兆祺。胡兆祺看到手下英勇不屈的战士,对敌人说:“胡兆祺不在这里,他在山上!”  敌人一听火了,抡起鞭子对其抽打起来。  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得知情况后,马
期刊
身穿皮袄,手握刹把,目光刚毅,巍然挺立,这是王进喜留给世界的一幅“铁汉写真”。“铁娘子”吴仪在对外谈判中表现出色,备受世人瞩目;“铁面女包公”彭钢刚正不阿震慑贪官;“铁嘴外长”李肇星在国际舞台上舌战群雄;“铁肩膀”郭凤莲巾帼不让须眉;“铁榔头”郎平技能超群为国争光;“钢铁战士”麦贤得在海战中头部中弹仍坚持作战;“铁骨头”闻一多无畏地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統治;“铁腕女帅”董明珠领导企业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空
期刊
她拥有他人难以企及的精彩人生:世贸谈判上,她據理力争,以犀利的口才,成为国际知名的铁娘子;“非典”一役,她直接指挥防疫工作,公开坦诚的态度,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日渐开放自信的中国。她就是共和国历史上第3位女副总理:吴仪。  治理2号大院的“衙门”作风  “在我年轻的时候,从没有想到要投身政治。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个企业家。”在某一场合,吴仪曾这样表达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误打误撞进入政坛之前,她一
期刊
作为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被称为“铁嘴外长”,更被外媒称为“强硬派”,在面对国家利益、国家主权问题时多次强硬回应,甚至还让克林顿白纸黑字向中国道歉、怒斥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美国记者上了李肇星的当  1985年,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登场。此后,他先后出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驻联合国大使、外交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2013年3月,李肇星退休。  李肇星担任
期刊
为避免大批亲属来京参加吊唁,邓颖超特意口述了一份电文,告诉外地的亲属们听到周恩来逝世的消息后不要来京。电文大意是:人已经死了,亲属来了非但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是一笔浪费,还不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去工作,这才是对死者的最好纪念。  最后的妝容  1976年1月8日中午,送周恩来遗体的车队从北门开进了北京医院。  周恩来遗体运到北京医院太平间后,医护人员和警卫、秘书兵分两路,分头处理后事:第一路即医护
期刊
1954年,26岁的杨贵被河南省委派到林县当县委书记,直到1973年,周恩来亲自点名调他去公安部工作为止,他在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山区县前后工作了19年。也正是在这期间,林县人修凿了紅旗渠。“文革”中深受“四人帮”迫害的杨贵,后来被说成是“四人帮”的人,长期接受马拉松式的审查。直到2006年3月,中央才批准了他的职级为副部长级,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医疗待遇。  “除了4颗门牙没长回来,身上的伤早就
期刊
在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中,郭秋英任“铁姑娘队”队长,带领一班女青年参加一干渠十二支渠“换新天”隧洞的战斗,跟随父辈们学会深井隧洞扶钎打炮眼。1966年4月20日,红旗渠总干渠和干渠全部竣工通水。1969年,郭秋英被评为红旗渠支渠配套建设模范。  水磨山村是河南林县姚村公社东南部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当年红旗渠水流到该村时,需要经过一个小山包,经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必须开凿一个隧洞才能通过。  这时,红旗
期刊
2016年6月底,中央对山西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进行了调整,王儒林不再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这距离2014年9月1日王儒林“临危受命”接任山西省委书记,已过去整整22个月。入晋将近两年间,王儒林整顿吏治、振兴经济,成绩有目共睹。  “救火队长”  2014年9月,王儒林接任山西省委书记,时逢山西发生塌方式腐败的特殊时期,王儒林被誉为“救火队长”,为反腐重灾区人员调整把关。  王儒林生于
期刊
彭湃,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1928年7月,他当选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1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彭湃次子彭士禄,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中国核电站的主要设计者、领导者,也是中共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彭湃:“中国农民运动大王”  1896年,彭湃出生于广东海丰一个大地主家庭,家里有“鸦飞不过
期刊
1934年12月12日,周恩来力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转移的行军方向,这就是通道会议。会上,博古、李德坚持前往湘鄂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而毛泽东等人否定原定计划。由于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此后,周恩来多次支持毛泽东意见,为毛泽东的崛起之路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据理力争,力保毛泽东随军长征  1934年长征之初,中央高级干部的去留,均由博古、李德决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