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课改理念的洗礼和实践以后,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主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我们的课程资源,使探究学习更加深入有效呢?
一、充足的时间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课堂上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味地以教师所授之“渔”去看待事物,那么他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就会被抑制,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究过程需要认真地观察,独立地思考,反复地比较,这一切需要时间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过多地把自己所为的“方法”硬塞给学生,尽量少一些“自我表现”,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去经历、去感受、去“做数学”。例如,在课堂上提问后,给学生充足思考空间;在布置了探究任务以后,老师不要再喋喋不休地重复题目要求、注意事项等问题,这样会打乱学生的探究思路,影响学习效果。
二、群体互动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维、互动、开放的,学会合作与交流也是现代数学教学所提倡的组织形式。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从理论上讲,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研究“旋转性质”时,教师事先准备好探索材料(带有三角形小洞的制片)分到小组中,在小組中一人操作,组内其他成员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获得的结论,再分别汇报交流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完成了概念与性质的探究学习,又培养了他们和谐相处、协同学习的良好品质。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源泉
从心理学角度看,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创设有利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景,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不再追求生硬枯燥的训练和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悟。例如在教学“有序数对”一节中,先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课在课程表上的位置,于是学生热情高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四、开放的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载体,应充分挖掘、开发课本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当然,立足于课本,并不是局限于课本,我们要有一种正确的课程观,把探究学习内容的触角延伸到自然和社会这部“活”无字书里去寻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扩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校园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来源。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管理”之前,笔者先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再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增长率的问题”时,设计了一个传口信的探究题:暑假期间王老师有一个紧急通知,要通知49名学生,王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通知一名学生,让这名学生去通知x名学生;再让已得到通知的学生每人去通知X名学生,正好能通知完,求x值。教师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五、合理的激励评价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动力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一点早已被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实践所证实。宽松的课堂氛围,愉快的心情,和谐的交流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一句“谢谢”,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在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化,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少了,多数是在学生中间参与活动,以同伴的身份出现在同学们中间,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们交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活动的合作者、水平的判断者,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如何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加有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能说则说、能做则做、能想则想、能演则演,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就会逐渐形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充满勃勃生机。
一、充足的时间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课堂上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一味地以教师所授之“渔”去看待事物,那么他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就会被抑制,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究过程需要认真地观察,独立地思考,反复地比较,这一切需要时间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过多地把自己所为的“方法”硬塞给学生,尽量少一些“自我表现”,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去经历、去感受、去“做数学”。例如,在课堂上提问后,给学生充足思考空间;在布置了探究任务以后,老师不要再喋喋不休地重复题目要求、注意事项等问题,这样会打乱学生的探究思路,影响学习效果。
二、群体互动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维、互动、开放的,学会合作与交流也是现代数学教学所提倡的组织形式。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从理论上讲,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研究“旋转性质”时,教师事先准备好探索材料(带有三角形小洞的制片)分到小组中,在小組中一人操作,组内其他成员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获得的结论,再分别汇报交流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完成了概念与性质的探究学习,又培养了他们和谐相处、协同学习的良好品质。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源泉
从心理学角度看,设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创设有利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景,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不再追求生硬枯燥的训练和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悟。例如在教学“有序数对”一节中,先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课在课程表上的位置,于是学生热情高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四、开放的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载体,应充分挖掘、开发课本资源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当然,立足于课本,并不是局限于课本,我们要有一种正确的课程观,把探究学习内容的触角延伸到自然和社会这部“活”无字书里去寻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扩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校园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来源。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管理”之前,笔者先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再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增长率的问题”时,设计了一个传口信的探究题:暑假期间王老师有一个紧急通知,要通知49名学生,王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通知一名学生,让这名学生去通知x名学生;再让已得到通知的学生每人去通知X名学生,正好能通知完,求x值。教师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五、合理的激励评价是探究学习有效性的动力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一点早已被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实践所证实。宽松的课堂氛围,愉快的心情,和谐的交流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一句“谢谢”,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另外,在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化,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少了,多数是在学生中间参与活动,以同伴的身份出现在同学们中间,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们交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活动的合作者、水平的判断者,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如何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加有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能说则说、能做则做、能想则想、能演则演,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就会逐渐形成,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