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接受性看喜剧小品的语用原则谢旭慧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小品受众更多是通过电视(网络)而非剧场观赏小品的,相对于过去的剧场看戏,现在的受众具有分散性、个别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当代民众对喜剧小品的娱乐期待普遍较高,这种高期盼在其他形式的艺术门类中是不多见的。加之在南北地域、思想修养、文化水平、审美情趣、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决定了小品观众是难以应对的特殊受众。因此,小品创作要想获得比较满意的接受效果,只能努力去了解受众的接受需求,揣摩观者的接受心理,并不断获取受众的反馈,以调整改进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虽然受众千差万别,虽然小品艺术有其特殊的审美特点,但小品语用的一般标准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大众的可接受性”。所谓“大众”,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广大的老百姓,是与“小众”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可接受”,就是为大众所理解、所认可、所赏识。“可接受性”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是能听懂、可领会,这是对语言符号解读意义上的接受;二是不讨厌、不排斥,这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接受;三是喜欢、钟爱、欣赏,这是精神和审美追求上的更高目标。喜剧小品要实现大众可接受性,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四个语用原则:
  雅俗共赏
  俗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来自民间的、大众的那部分文化。而“雅文化”向来有精英文化之称,是指以上层文化群体为主体、满足较高层次文化需要的文化内容,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俗文化、外国文化中吸取的精华文化。喜剧小品是大众化的幽默艺术,属于俗文化的范畴。
  作为俗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喜剧小品的“俗”应更多指向“通俗”。要实现大众可接受性这个标准,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小品语码解读意义上的接受。喜剧小品引起受众审美注意的首先是来自审美刺激较明显的幽默语言形式。由于对小品台词的解读更多依赖于语音听辨和语义理解,所以接受者的语音语义经验与舞台角色提供的声音表征、语义信息在多大程度上重合,决定了接受的质量。因此,台词编码过程中,语音、语调、词语等要素的运用一定要以清晰易懂、准确达意为基础,这是接受的前提。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见解独到:“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种“俗”不等于庸俗、粗俗与低俗。20世纪末以来,伴随电子传媒和网络文化的普及,出现了一个俗文化大解放的时代。民间表达自由度的增大和感官欲望的嚣张,导致语言秩序的零散、语义所指的空洞、价值指向的混乱。喜剧小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过分追求喜剧“笑果”,生编硬造、插科打诨、性暗示等种种庸俗化的倾向已成为当下小品语言的最大硬伤。当然,也不排除为求“雅”而过分强调“载道”功能,任意“拼凑”或随意“拔高”的现象,导致作品因缺乏戏剧性而难以吸引观众。
  过雅,则曲高和寡;过俗,则难以致远。雅与俗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俗文化是雅文化的源泉,俗文化经过加工创作可以升格为雅文化。所以,我们在进行小品创作时,既要注意将雅文化因素与民间性融为一体,又要照顾到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尽力使作品既具教化功能,又不失却大众娱乐功能。
  庄谐相融
  幽默是“生活的不协调性的友善沉思及其艺术性的表达”。所谓“生活的不协调性的友善沉思”应该是幽默的理性特征,相当于美学概念的“庄”,是指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体现的深刻的社会内容;而所谓“艺术性的表达”则更多体现为幽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多半就是滑稽的、夸张的、荒诞的,相当于美学概念的“谐”。喜剧小品既需要积极的主题、深刻的立意这“庄”的一面,也离不开为反映主题、表现内容所运用的“谐”的“艺术性的表达”的一面。
  幽默是喜剧小品语言的“生命”,是喜剧小品的质量标志,而幽默是需要适度的“庄严”来衬托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把幽默与“油嘴滑舌”的“贫嘴”区别开来。鲁迅对“油嘴滑舌”就非常反感,他在《北人与南人》一篇的结尾这样写道:“不过做文章的是南人多,北方却受了影响。北京的报纸上,油嘴滑舌,吞吞吐吐,顾影自怜的文字不是比六七年前多了吗?这倘和北方固有的‘贫嘴’一结婚,产生出来的一定是一种不祥的新劣种。”
  但是,喜剧小品哲理的表现毕竟不同于政治说教,正因为是“喜剧”,小品中富有内在意蕴的幽默必须通过诸多外在喜剧因素才能得以表现。所以,喜剧小品的幽默是糅合着滑稽因素的幽默,巧合、误会这些构造喜剧情节的主要手段是必要的,逗乐、滑稽这些搞笑手段也是可以有的,只不过这些外在的喜剧因素一定要有富有内涵的理性因素作底蕴,否则就很容易沦为低格调的闹剧。总之,喜剧小品应注重从生活内部揭示喜剧因素,做到亦庄亦谐才好。
  曲直相宜
  戏剧语言贵曲不贵直,尤其是喜剧小品,通俗易懂并非等于直白显露。幽默的特性就是露中有藏、藏中有露,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观点。如:“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眼睛一红,心就黑了”,这是2011年春晚小品《“聪明”丈夫》中的一句台词,说的是丈夫为了得到单位为“销售状元”所奖励的一套住房而强迫妻子与他假离婚的事儿。通过“红”与“黑”这对反义词的巧妙“序换”,反映了利欲熏心的社会现实,促人联想,发人深思,实现了哲理化的表达,让人不得不惊叹幽默语言使用之绝妙。
  喜剧小品中像这种需要受众进行语义推导的“隐藏”是很多的,如反语“女人对自己下手就要狠一点”(《说事儿》)、双关语“邻居之间不停水不交流,不断气不通气”(《邻居》)、超常搭配“他耳朵好使,嘴聋”(《捐助》),还有各种委婉语、各种格言警句,包袱中的各种三翻四抖等。这些幽默的话语往往不是一览无余的,它们具有“可嚼性”,虚实对比之下往往显得风趣谐谑。解读这些幽默台词,仅仅懂得构成这句台词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受众不能单纯地纠结于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而通常需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结合具体语境,调动自己所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经验,才有可能理解角色话语的实际意图,真正领悟台词后面所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当然,幽默创造者在使用这种技巧时一定要注意藏之有度,如果藏得太密太深,幽默效果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喜剧小品语言应含着隐而不露的机智成分,但又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可接受性,保证大多数受众在进行幽默鉴赏时,能有足够的智力去拨云见雾、曲径通幽。
  新陈相趣
  喜剧小品语言的新陈相趣更多指向幽默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方面。喜剧小品语言的“新”是指对常规表达的偏离。语言创新是幽默构成的重要途径。喜剧小品语言创新的手段很多,如通过语音变异、语义变异、词性变异、词语超常搭配等,创造出种种笑料包袱。如“基本功”能否说成“基功”。如若脱离具体的小品语境来讨论,这种用法显然是不合规范的,但在《红高粱模特队》中,“基功”的运用显然是成功的。
  推“陈”才能出“新”。如近年来大量的社会“流行语”在喜剧小品中的运用就很值得关注。喜剧小品常常将这些“流行语”抽离其惯常语境,作为台词的一部分构造幽默效果。用得好,就有可能成为亮点,赢得满堂喝彩。用得不好,比如忽视小品台词的语境因素,没有较强的情理逻辑加以统摄,而只一味地求新求异,就会沦为游离于情节的笑料碎片,显得生硬和唐突。那么,这样的语言“创新”就是失败的。
  “推陈创新”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方言词语选用问题。我们认为原则上普通话词库中已有的词语就不需要采用方言的说法,尤其要规避方言土语中那些过于土俗的成分。普通话中没有,而在方言区广为流行且为方言区之外的广大受众所熟悉所理解的词语才可以选用。
  总之,喜剧小品语言的创新必须符合戏剧语言的自身特点,必须符合广大受众的审美需要。对于喜剧小品语言中出现的新的有异于一般语言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接纳。(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小品语言的可接受性研究》(10WX66)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谢旭慧:《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邵存志等:《推动电视喜剧发展的可贵努力——从笑笑笑栏目看电视喜剧小品的走向》,《中国戏剧》,1995(10)。
  3.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为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报纸“大众化”是近代独立报人成舍我的毕生追求,其在报业实践中立足民众,保持无党无派超然姿态,以唤起大众为使命,采取“小报大办”的方针,博采众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大众精神需求。其女成露茜秉承父风,以“多元”、“另类”的新报业追求,坚持不媚官、不媚金、不媚俗的独立新闻风格,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的发声与权益,使报纸大众化继续深化。成舍我父女对报业的独特追求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当代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出版发行的流行杂志《玲珑》为例,来追寻如今已经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健美”一词是如何伴随着近代“体育”观念的发展而在中国出现的。当年这样一本流行时尚杂志对“健美”概念的介绍和推广,既可以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时代大背景,又可以展现近代国人在接受外来词汇时的理解方式和能动性。  【关键词】健美;《玲珑》杂志;翻译;传播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都来自西
期刊
所谓会议新闻,指的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统称。一般说来,不论是传者还是受众,大多对会议报道很反感。其根本原因,就传者而言,会议报道形式较为呆板,尤其是与会领导得似“梁山英雄排座次”,一旦将领导“缺位”或“错位”,属“政治事故”,记者乃至媒体领导必挨批挨罚。就受众而言,会议新闻往往内容空,没有明确、清晰、有用的新闻信息,或将本来很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淹没在空话大话之中;报道形式也多是程式化,这类千人一
期刊
摘要: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三家有影响力的北京都市类日报的医疗报道进行倾向性研究发现:其报道议题偏向医改类、诊疗类和医药类;其引用消息源偏向“官方”;“医方”正面形象多于负面形象,但负面形象比例高于“患方”和“官方”;医疗报道受社会语境、记者报道操作等因素影响,存在“系统性偏向”,对各方意见和各类议题处理有失“平衡”。  关键词:新闻倾向 医疗报道 内容分析
期刊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自1986年美国学者丹尼利恩和瑞斯对美国媒体对古柯碱的报道进行实证研究之后提出“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以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议程在媒介之间流动的存在。在过去的研究中,通常认为,一些大的报纸会影响小报的议题设置(例如,议题会从《纽约时报》流向其他的报刊),或者在当时业已占据权威地位的媒介会影响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例如,印刷媒介影响电视网的议程)。“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主要包含
期刊
谈起时政报道,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冗长的会议报道、繁复的领导活动、枯燥的文字表述等等。其实,时政报道绝对不仅仅是这样的面孔,它不仅要有重要的资讯、深刻的内涵,更应该有生动活泼的面孔、亲和感人的文字、针砭时弊的责任和指点“江山”的作用。  时政报道转变思路、改变文风的空间很大,可以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要把时政报道的触角伸向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切中时弊,把脉问诊,让时政报道变得好看
期刊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近年来,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央视大火、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频发,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应急处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微博传播更是引起了广大学者和公众的注意。百度百科对微博的解释为: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
期刊
摘要:小说《这鸟,像人一样说话》围绕一个城市模范小区的一起失窃案展开情节,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社会转型期的城市众生相。透过这些人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状态,读出了作者的温暖追求。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城市众生相 生存状态 温暖追求  《像鸟一样飞来飞去》是江苏著名女作家范小青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这鸟,像人一样说话》。范小青在《自序》中把自己的短篇小说比做一粒一粒的
期刊
摘要:都市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时期。在报纸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都市报的定位从以往的“市民生活类报纸”开始向“主流化”诉求和“类型化”诉求的方向发展,出现了都市报的二次定位现象。本文以北京地区都市报为例,通过对都市报二次定位的内外部驱动力和二次定位的局面的分析,阐述了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都市报 二次定位 驱动力 局面    1993年《贵州都市报》的问世
期刊
摘要:网络媒体的勃兴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造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前契机,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的大众化不仅仅是指马克思理论通俗化和形象化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民众的参与程度。马克思主义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从而达到提升人民大众社会主义觉悟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媒体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当代信息的发展,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并被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