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坚持面向岗位、能力本位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的掌握应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应强调产学合作和“在做中学”。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2-0040-03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特色与质量。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特点体现在独特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以及职业本位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90%以上以就业为目的,但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合格率只有10%,这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生系统性偏差的具体表现。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与体系构建是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体系。笔者拟结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为例,对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加以研究,旨在探索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新课程体系的途径。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
求职导向、产学合作和在做中学是高职教育的三大改革战略,也是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理念的依据。
能力本位而非学科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学科体系课程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更多涉及事实的概念,即用符号组成的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强调“是什么”的知识,强调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论证,甚至要用数学推导证明其来龙去脉,因此要讲“为什么”。陈述性知识是很容易编码、量化、符号化的。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行动体系,更多地关注过程性知识。主要包括两种知识:一种是关于经验的知识,一种是关于策略的知识。经验是“怎样做”的知识,策略是涉及“怎样做更好”,即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得更好的知识。职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经验和策略。职业教育的所谓“必需、够用”,就是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即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是什么”可以讲一些,“为什么”特别是理论上的“为什么”,则可以不讲或少讲。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所决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课程内容设置应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旨在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在做中学”战略贯穿教学全过程高职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教学,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中学”。教师的作用应该从以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指导为主,学生的角色应该从以被动地听为主转变为以主动地练为主。这样才能符合认识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目的。温家宝总理指出:“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高职教育的改革首先应从做中学开始,不必追求课程的完美架构,更应该关注项目的运作能力,使学生在实用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中学到真本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行动体系串行课程模式学科课程体系关注的是知识系统,职业教育关注的是就业后的工作过程;前者关注知识的构成要素,后者关注就业能力,即就业后运用知识的能力;前者是基于知识存储的课程,后者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高职教育应该把教学内容作为工具来传授,作为工具传授的课程表现的是一种串行体系,相应的课程开发是基于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的,这一框架即行动体系,行动体系注重经验与策略问题的处理。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应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应体现工学交替的特点。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
2.以岗位需要和就业能力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课程形式实施模块化组合,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3.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度,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
4.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合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摒弃“理论知识传授 实践锻炼(实习实训)”的分割化、条块化培养方式;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系,强化技能训练。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时时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各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及时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融入课程之中。为了加强就业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实施“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其他各类职业证书)培养制度,根据课程功能重新组合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嵌入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技术要求,教学目标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构成应覆盖或超过技能鉴定的应知、应会要求,用职业技能训练引导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面介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全过程,如图1所示。
(一)校企合作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
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将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具体做法是,对企业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培养计划包括课程模块分类、构成及实施的学时数和学期等,培养方式的制定应具体到某个教学环节在哪种教学场所进行,知识性强的学习环节一般在学校里实施,技能性要求强特别是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最好在企业里实施,如果有困难也应该在专业实训室实施。在培养方式上应充分体现产学合作,使学生的知识学习符合认识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要注重工学交替,而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即将“工中有学”和“学中有工”融合在一起,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逆向设计法梳理知识点、技能点及素质点
逆向设计法传统课程体系的课程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不妨称之为“顺向设计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将职业能力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这种课程设计所遵循的路径与学科课程体系的形成路径是相反的,可以称之为“逆向设计法”。
逆向设计法梳理过程逆向设计法以职业典型岗位(群)的要求为起点。先根据行业或领域职业岗位要求(人才市场需要),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及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岗位所需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然后确定核心技术课程之外的、专业必需的职业技能课程,再根据核心技术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需要,确定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根据“逆向设计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要始终坚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体现高职课程理念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层次—模块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逆向设计法”,构建了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层次—模块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四个层次组成,如图2所示。
核心层核心层分职业技术必修课程和方向课程两大模块,职业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个子模块,其内容是按照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的,是教学与实训的中心内容,在时间上、师资上应予以优先保证。
1.核心技术课模块。这类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设立5~6门核心技术课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网络组建与管理等,都是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
2.职业技能课模块。这类课程是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如网络组建实训、网站建设实训等。
3.方向课程(3门左右)。这类课程是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岗位方向后设置的课程,专业方向一(网站编程),主要培养网站开发的实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网站开发、网站编程方面的技术,开设的课程有JAVA程序设计、JSP动态网站编程等;专业方向二(网络管理),主要培养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实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建网、组网和管理网络设备的能力,开设的课程有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服务器技术及选型等。
支撑层针对职业的需要,在专业技术知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考证、职业培训、专业实践等课程,以强化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围绕着核心层,我院设计了职业技术任选课程(这个模块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进行调整),其中包括职业考证课和职业培训课两个子模块。
1.职业考证课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书”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计划之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培训课模块。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多层次职业岗位的需要。
基础层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中职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理论、体育等,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特色层主要进行职业指导和生理健康教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与情商、礼仪与社交等特色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高生活品位和综合素质。还可以考虑开设更多的特色课程,为学生多方面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各方面的条件作为保障。课程体系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怎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模式,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使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麦可思2008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OL].新浪教育.http://www.sina.com.cn.2008-12-04.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3]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作者简介:
王美琴(1965—),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在读工程硕士,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管理。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2-0040-03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特色与质量。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特点体现在独特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以及职业本位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90%以上以就业为目的,但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合格率只有10%,这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生系统性偏差的具体表现。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与体系构建是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体系。笔者拟结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为例,对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加以研究,旨在探索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新课程体系的途径。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
求职导向、产学合作和在做中学是高职教育的三大改革战略,也是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理念的依据。
能力本位而非学科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学科体系课程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更多涉及事实的概念,即用符号组成的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强调“是什么”的知识,强调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论证,甚至要用数学推导证明其来龙去脉,因此要讲“为什么”。陈述性知识是很容易编码、量化、符号化的。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行动体系,更多地关注过程性知识。主要包括两种知识:一种是关于经验的知识,一种是关于策略的知识。经验是“怎样做”的知识,策略是涉及“怎样做更好”,即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得更好的知识。职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经验和策略。职业教育的所谓“必需、够用”,就是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即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是什么”可以讲一些,“为什么”特别是理论上的“为什么”,则可以不讲或少讲。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所决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课程内容设置应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旨在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在做中学”战略贯穿教学全过程高职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教学,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中学”。教师的作用应该从以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指导为主,学生的角色应该从以被动地听为主转变为以主动地练为主。这样才能符合认识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实现教学目的。温家宝总理指出:“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高职教育的改革首先应从做中学开始,不必追求课程的完美架构,更应该关注项目的运作能力,使学生在实用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中学到真本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行动体系串行课程模式学科课程体系关注的是知识系统,职业教育关注的是就业后的工作过程;前者关注知识的构成要素,后者关注就业能力,即就业后运用知识的能力;前者是基于知识存储的课程,后者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高职教育应该把教学内容作为工具来传授,作为工具传授的课程表现的是一种串行体系,相应的课程开发是基于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的,这一框架即行动体系,行动体系注重经验与策略问题的处理。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应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应体现工学交替的特点。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
2.以岗位需要和就业能力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课程形式实施模块化组合,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3.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度,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
4.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合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摒弃“理论知识传授 实践锻炼(实习实训)”的分割化、条块化培养方式;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系,强化技能训练。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时时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各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及时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融入课程之中。为了加强就业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实施“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其他各类职业证书)培养制度,根据课程功能重新组合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嵌入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技术要求,教学目标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构成应覆盖或超过技能鉴定的应知、应会要求,用职业技能训练引导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面介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全过程,如图1所示。
(一)校企合作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
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将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具体做法是,对企业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培养计划包括课程模块分类、构成及实施的学时数和学期等,培养方式的制定应具体到某个教学环节在哪种教学场所进行,知识性强的学习环节一般在学校里实施,技能性要求强特别是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最好在企业里实施,如果有困难也应该在专业实训室实施。在培养方式上应充分体现产学合作,使学生的知识学习符合认识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要注重工学交替,而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即将“工中有学”和“学中有工”融合在一起,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逆向设计法梳理知识点、技能点及素质点
逆向设计法传统课程体系的课程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不妨称之为“顺向设计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将职业能力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这种课程设计所遵循的路径与学科课程体系的形成路径是相反的,可以称之为“逆向设计法”。
逆向设计法梳理过程逆向设计法以职业典型岗位(群)的要求为起点。先根据行业或领域职业岗位要求(人才市场需要),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及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岗位所需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然后确定核心技术课程之外的、专业必需的职业技能课程,再根据核心技术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需要,确定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根据“逆向设计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要始终坚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体现高职课程理念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层次—模块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逆向设计法”,构建了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层次—模块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四个层次组成,如图2所示。
核心层核心层分职业技术必修课程和方向课程两大模块,职业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个子模块,其内容是按照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的,是教学与实训的中心内容,在时间上、师资上应予以优先保证。
1.核心技术课模块。这类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设立5~6门核心技术课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网络组建与管理等,都是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
2.职业技能课模块。这类课程是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如网络组建实训、网站建设实训等。
3.方向课程(3门左右)。这类课程是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岗位方向后设置的课程,专业方向一(网站编程),主要培养网站开发的实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网站开发、网站编程方面的技术,开设的课程有JAVA程序设计、JSP动态网站编程等;专业方向二(网络管理),主要培养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实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建网、组网和管理网络设备的能力,开设的课程有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服务器技术及选型等。
支撑层针对职业的需要,在专业技术知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考证、职业培训、专业实践等课程,以强化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围绕着核心层,我院设计了职业技术任选课程(这个模块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进行调整),其中包括职业考证课和职业培训课两个子模块。
1.职业考证课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书”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计划之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培训课模块。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多层次职业岗位的需要。
基础层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中职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理论、体育等,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特色层主要进行职业指导和生理健康教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与情商、礼仪与社交等特色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高生活品位和综合素质。还可以考虑开设更多的特色课程,为学生多方面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各方面的条件作为保障。课程体系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怎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模式,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使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麦可思2008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OL].新浪教育.http://www.sina.com.cn.2008-12-04.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3]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作者简介:
王美琴(1965—),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在读工程硕士,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