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进新课程,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历史与社会课的功能,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体验;参与;调查;培养;提高
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学习、亲身体验。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尽量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些新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新路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教学中“以生为本”思想的体现。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持续,不停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课书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下达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假如你是一名老师,你会要求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遵守哪些纪律(规则)呢?进行换位思考,特别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思考,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积极的想:我当老师……学生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有的是独自思考,有的是几个人在讨论,有的在草稿纸上写着。很快,结果出来了,很多人举起了手。我叫了几个同学发言,说说他们制定的规则,同学们你说我说,讲得非常热烈,一下子讲出了二十几条规则。事实上,我们教师平常想要学生遵守的规则他们都写上了,有的比我们考虑的还多、还细、还周全。这样换位思考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在课堂上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则,那么,我们学生该怎么做呢?接着,我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没有这些规则,那我们的课堂将会变成什么模样?一下子,学生又议论开了。过了几分钟,他们的意见集中了。我也叫了几个同学来发言。第一个同学的发言就让我大吃一惊:如果不用遵守规则,课堂内将空无一人。因为不需遵守课堂规则,学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打篮球的有,上网吧的有,回家的有,去旅游的有。总之,五花八门的都有。唉,也对,我当即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猜想:没有了规则,教室内将空无一人;第二个同学说:没有了课堂规则,那么老师一节课的内容要分好几节课上了,因为老师要经常被课堂内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打断;第三个同学说:没有了规则,课堂内会象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变得乱七八糟,因为大家都各干各的了:说话的有,玩耍的有,吃零食的有。显而易见,同学们都理解了没有规则,不遵守规则,课堂将会是什么样?这些从他们自己的嘴里说出来,说明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得已经很深刻,而且更容易接受。此时,如果教师再加以适当地点拨和教育,效果会更佳。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我还叫同学们模拟了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那么,公路、铁路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的讨论、回答同样非常热烈。
从整节课的过程来看,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合作的热情很高,自始自终学生都在动脑、动口、动手,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教学效果极为理想。
二、让学生走进社会,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现象复杂多变,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研究、去解决。我们知道了解、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多样,有着很强的综合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简单扼要,学生常常要借助良好的学习情景、丰富的学习资源并结合实际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悟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生带进社会这所大学校,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了解,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灵活、深刻、实用。目前,我们的《历史与社会》书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探究课,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能够更加正确、深刻、理性的了解。学生通过调查某项社会问题,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炼观点、形成结论。这一过程突出了以往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积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九年级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其中还提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由于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对于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不很了解,有也只是从书本或影视中得来的感性认识。比如24页中杨妈妈的帐本、25页中的各种票证,炉子、收音机等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但假如这时候安排学生做一次有关家乡变化的社会调查,效果就会明显不同。事前你可以把家乡变化的内容分为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家庭生活等小方面,然后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调查一项内容。当然,调查的事前事后需注意的种种问题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如安全问题、礼貌问题、合作问题、与人沟通技巧问题等。学生接受任务后便分头去查阅本村的历史资料、档案文献;访问村长、支书、老农;走门串户询问家庭生活情况;走访工厂,观察、提问工厂的生产状况;到一家家商店去调查、访问……。之后,学生的一份份调查报告写出来、讲出来。试想想这样的效果会是如何呢?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自主承担任务,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他们在掌握知识、解释和分析知识的过程中,将学会去关心国家和社会,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或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良好团队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参与教学,走进社会,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亲历了解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能树立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关键词:体验;参与;调查;培养;提高
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学习、亲身体验。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尽量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些新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新路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教学中“以生为本”思想的体现。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持续,不停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课书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下达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假如你是一名老师,你会要求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遵守哪些纪律(规则)呢?进行换位思考,特别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思考,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积极的想:我当老师……学生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有的是独自思考,有的是几个人在讨论,有的在草稿纸上写着。很快,结果出来了,很多人举起了手。我叫了几个同学发言,说说他们制定的规则,同学们你说我说,讲得非常热烈,一下子讲出了二十几条规则。事实上,我们教师平常想要学生遵守的规则他们都写上了,有的比我们考虑的还多、还细、还周全。这样换位思考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在课堂上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则,那么,我们学生该怎么做呢?接着,我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没有这些规则,那我们的课堂将会变成什么模样?一下子,学生又议论开了。过了几分钟,他们的意见集中了。我也叫了几个同学来发言。第一个同学的发言就让我大吃一惊:如果不用遵守规则,课堂内将空无一人。因为不需遵守课堂规则,学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打篮球的有,上网吧的有,回家的有,去旅游的有。总之,五花八门的都有。唉,也对,我当即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猜想:没有了规则,教室内将空无一人;第二个同学说:没有了课堂规则,那么老师一节课的内容要分好几节课上了,因为老师要经常被课堂内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打断;第三个同学说:没有了规则,课堂内会象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变得乱七八糟,因为大家都各干各的了:说话的有,玩耍的有,吃零食的有。显而易见,同学们都理解了没有规则,不遵守规则,课堂将会是什么样?这些从他们自己的嘴里说出来,说明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得已经很深刻,而且更容易接受。此时,如果教师再加以适当地点拨和教育,效果会更佳。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我还叫同学们模拟了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那么,公路、铁路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同学们的讨论、回答同样非常热烈。
从整节课的过程来看,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合作的热情很高,自始自终学生都在动脑、动口、动手,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教学效果极为理想。
二、让学生走进社会,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现象复杂多变,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研究、去解决。我们知道了解、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多样,有着很强的综合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简单扼要,学生常常要借助良好的学习情景、丰富的学习资源并结合实际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悟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生带进社会这所大学校,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了解,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灵活、深刻、实用。目前,我们的《历史与社会》书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探究课,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能够更加正确、深刻、理性的了解。学生通过调查某项社会问题,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炼观点、形成结论。这一过程突出了以往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积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九年级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其中还提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由于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对于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不很了解,有也只是从书本或影视中得来的感性认识。比如24页中杨妈妈的帐本、25页中的各种票证,炉子、收音机等很难用一两句话讲清。但假如这时候安排学生做一次有关家乡变化的社会调查,效果就会明显不同。事前你可以把家乡变化的内容分为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家庭生活等小方面,然后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调查一项内容。当然,调查的事前事后需注意的种种问题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如安全问题、礼貌问题、合作问题、与人沟通技巧问题等。学生接受任务后便分头去查阅本村的历史资料、档案文献;访问村长、支书、老农;走门串户询问家庭生活情况;走访工厂,观察、提问工厂的生产状况;到一家家商店去调查、访问……。之后,学生的一份份调查报告写出来、讲出来。试想想这样的效果会是如何呢?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自主承担任务,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他们在掌握知识、解释和分析知识的过程中,将学会去关心国家和社会,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或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良好团队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参与教学,走进社会,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亲历了解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能树立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