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生发或选择符合自己喜好与水平的游戏内容,并在游戏过程中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时,他们的发展是自主的、快乐的、和谐的,并且是迅捷的。
关键词:追其行;引其趣;偏区现象
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同时,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有些幼儿在自主游戏时常热衷于某个区域,存在“偏区现象”。
案例:我就想玩搭積木
镜头一:有些孩子一到区域活动时间总是迫不及待地进入该区域,一次、两次、十次,甚至从不改变区域,在同一个区内不厌其烦地活动,而对其他的区域不闻不问。瞧,游戏信号刚响起,东东又一头扎进了“建筑工厂”,他用彩砖垒高、围合,不一会儿就搭建出一座小小的城堡,接下来,停车场、小花园、马路,一步一步地展开着。期间,好朋友凯凯邀请他一起去“森林小店”买糖吃,可东东毫不动摇,还是低头玩着自己的积木,拉他去“宝贝之家”做客,也拉不动。
镜头二:今日区域游戏开始,“建筑工厂”的卡已插满了,东东没有办法,只能进了人少的“阳光书吧”,可当我一圈观察下来,发现书吧里的东东不见了,一找,只见他在“建筑工厂”忙着搭小桥,看到我慢慢走近他,东东迎着我注视的目光怯怯地说:“老师,我就是想玩搭积木。”
“偏区现象”在区角游戏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我们从幼儿出发,观其行、察其色,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与研究后,我们发现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唯有找准背后的原因,方可引其趣,寻求相宜的对策,尝试既尊重、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又保证幼儿在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中全面、均衡发展。
有时,“偏区现象”源自幼儿自身兴趣。幼儿的个性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会影响他们对活动区域的选择。正如案例中的东东,他喜欢建构,特别关注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在建构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于是在游戏中特别专注与自信。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顺其趣”,采用“将其兴趣、特长带入其他区域”的方法来纠正他们的“偏区现象”。于是出现了下面一幕:
“表演区招聘舞台建筑师喽!!!”只见信号一出,东东立即举手报名,还说了一大堆推荐自己的话:“我会搭星光大道,还会搭好几层的舞台;我搭的舞台会很稳哦,你们可以在上面跳来跳去,都不会倒的哦……”
就这样,既让他参与了其他区域的活动,又发挥了他的所长。
有时,“偏区现象”源自幼儿对其他区域的不了解。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孩子拿着进区卡东看看,西看看,最后还是选择了传统区域——书吧,是他们真的爱看书吗?不是,而是由于个性内向,不敢尝试有难度的区域游戏,怕“不会玩”、“玩不好”。针对这类孩子,我们采取“领他进区”的方法。由老师或能力强的小伙伴跟他们一起活动,适时给予帮助,消除害怕心理,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建立自信。
有时,“偏区现象”源自区域材料的投放。活动区域是否吸引幼儿,取决于区内是否有吸引幼儿的材料。如在手工区,孩子们玩着穿项链的游戏,不一会儿就穿好了,没有新的活动刺激,于是兴趣逐渐淡漠。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经常丰富、更换操作材料,并赋予材料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如穿项链的材料可以是低结构的彩色吸管段,可以是材质各异、大小不一的珠子、亦或小纽扣,准备几个妈妈的图象、首饰展示台等,孩子们将自己设计的项链挂脖子上、送给妈妈、放展示架上,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
还有时,“偏区现象”源自教师分享的频率。有时,教师在分享环节经常重点回顾、点评、讨论一个区,对某一区域特别关注,会因该区域中孩子表现出色,而放大地表扬,从而使孩子的情绪更加高涨,兴趣更加浓厚,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该区特别热衷。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同班教师要认真反思,统一认识,适时采取“降温”措施,不要再过多地关注该区域,要同时关注其他区域,讲评其他区域中的亮点,表扬能进各区活动的孩子,鼓励大家把目光投向其他区域。
因此,学会在孩子身上“追其行”,才能真正正确理解并把握幼儿在游戏中蕴涵着的巨大发展需要和教育契机,理解幼儿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和自然性的特点,努力做到支持并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
尹慧娣,浙江省绍兴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
关键词:追其行;引其趣;偏区现象
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同时,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有些幼儿在自主游戏时常热衷于某个区域,存在“偏区现象”。
案例:我就想玩搭積木
镜头一:有些孩子一到区域活动时间总是迫不及待地进入该区域,一次、两次、十次,甚至从不改变区域,在同一个区内不厌其烦地活动,而对其他的区域不闻不问。瞧,游戏信号刚响起,东东又一头扎进了“建筑工厂”,他用彩砖垒高、围合,不一会儿就搭建出一座小小的城堡,接下来,停车场、小花园、马路,一步一步地展开着。期间,好朋友凯凯邀请他一起去“森林小店”买糖吃,可东东毫不动摇,还是低头玩着自己的积木,拉他去“宝贝之家”做客,也拉不动。
镜头二:今日区域游戏开始,“建筑工厂”的卡已插满了,东东没有办法,只能进了人少的“阳光书吧”,可当我一圈观察下来,发现书吧里的东东不见了,一找,只见他在“建筑工厂”忙着搭小桥,看到我慢慢走近他,东东迎着我注视的目光怯怯地说:“老师,我就是想玩搭积木。”
“偏区现象”在区角游戏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我们从幼儿出发,观其行、察其色,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与研究后,我们发现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唯有找准背后的原因,方可引其趣,寻求相宜的对策,尝试既尊重、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又保证幼儿在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中全面、均衡发展。
有时,“偏区现象”源自幼儿自身兴趣。幼儿的个性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会影响他们对活动区域的选择。正如案例中的东东,他喜欢建构,特别关注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在建构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于是在游戏中特别专注与自信。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顺其趣”,采用“将其兴趣、特长带入其他区域”的方法来纠正他们的“偏区现象”。于是出现了下面一幕:
“表演区招聘舞台建筑师喽!!!”只见信号一出,东东立即举手报名,还说了一大堆推荐自己的话:“我会搭星光大道,还会搭好几层的舞台;我搭的舞台会很稳哦,你们可以在上面跳来跳去,都不会倒的哦……”
就这样,既让他参与了其他区域的活动,又发挥了他的所长。
有时,“偏区现象”源自幼儿对其他区域的不了解。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孩子拿着进区卡东看看,西看看,最后还是选择了传统区域——书吧,是他们真的爱看书吗?不是,而是由于个性内向,不敢尝试有难度的区域游戏,怕“不会玩”、“玩不好”。针对这类孩子,我们采取“领他进区”的方法。由老师或能力强的小伙伴跟他们一起活动,适时给予帮助,消除害怕心理,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建立自信。
有时,“偏区现象”源自区域材料的投放。活动区域是否吸引幼儿,取决于区内是否有吸引幼儿的材料。如在手工区,孩子们玩着穿项链的游戏,不一会儿就穿好了,没有新的活动刺激,于是兴趣逐渐淡漠。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经常丰富、更换操作材料,并赋予材料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如穿项链的材料可以是低结构的彩色吸管段,可以是材质各异、大小不一的珠子、亦或小纽扣,准备几个妈妈的图象、首饰展示台等,孩子们将自己设计的项链挂脖子上、送给妈妈、放展示架上,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
还有时,“偏区现象”源自教师分享的频率。有时,教师在分享环节经常重点回顾、点评、讨论一个区,对某一区域特别关注,会因该区域中孩子表现出色,而放大地表扬,从而使孩子的情绪更加高涨,兴趣更加浓厚,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该区特别热衷。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同班教师要认真反思,统一认识,适时采取“降温”措施,不要再过多地关注该区域,要同时关注其他区域,讲评其他区域中的亮点,表扬能进各区活动的孩子,鼓励大家把目光投向其他区域。
因此,学会在孩子身上“追其行”,才能真正正确理解并把握幼儿在游戏中蕴涵着的巨大发展需要和教育契机,理解幼儿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和自然性的特点,努力做到支持并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
尹慧娣,浙江省绍兴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