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由于科技和工业的大发展所引发的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人们的信仰危机。奥斯卡·王尔德著名的独幕剧《莎乐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就好似一幅维多利亚时期的宗教微型画,向世人展示了那个时期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本文通过分析剧中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不同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关键词: 莎乐美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 宗教 无神论 基督教
1.引言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历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变革。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特别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严重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石,宗教的大厦开始坍塌。连《圣经》与《福音书》这些宗教经典都遭到人们的质疑,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几乎每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都遭遇了信仰危机,有些人转向不可知论,标榜自己是无神论者;有些人标新立异,一些新教应运而生。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莎乐美》由《马太福音》第14章改编而成,短短的篇幅仿佛一幅微型画,为读者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各种各样宗教信仰的状况。
2.无神论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信仰危机,使维多利亚人不仅质疑基督教的教义,甚至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特别是在19世纪中后期,在自由思想家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下,无神论风声鹤起。当时很多德国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成为无神论的先行者。他们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反对传统宗教的精神束缚,讴歌人的尊严和自由。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知识分子当中,理性主义的无神论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希罗底就是剧中理性主义无神论的典型代表。
首先,她是象征性神秘主义的反抗者。例如,在剧中人物的眼中,月亮是一种象征。年轻的叙利亚人把对莎乐美的仰慕之情倾注到了对月亮的赞美之中;希罗底的仆人在月色中看到了不祥;而满脑淫欲的希律王则把月亮看成一个赤身裸体的疯女人。惟有希罗底对此嗤之以鼻,“月亮就是月亮,不过如此”[1]。还有,当得知年轻的叙利亚人自刎后,震惊的希律王感觉空气中有翅膀拍动的声音,而希罗底的反应则是“我告诉你,没有什么东西在动。你病了。”一个理性到庸俗冷漠的王后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她的反宗教态度又使之成为无神论的代言人。比如,她对犹太人关于宗教话题的讨论甚是反感,“呵!呵!神迹!我不信神迹。”[1]当然,她的反宗教态度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她与先知乔卡南的冲突上。乔卡南从阴暗的水牢发出的咒语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希罗底,声讨她的乱伦与不义。对此希罗底恨得咬牙切齿,她喋喋不休地向她的丈夫抱怨乔卡南对她的侮辱和诽谤。同时她还竭尽所能对乔卡南冷嘲热讽,如“我不相信预兆。他像个醉汉疯言疯语”[1]。当失去理智的莎乐美向希律王索要乔卡南的头颅,正中希罗底的下怀。最后乔卡南人头落地之时,“希罗底得意地摇着羽扇”[1],一个简单的动作把希罗底胜打败乔卡南后的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乔卡南的死不仅是希罗底的胜出,更是无神论在与基督教争夺阵地中的胜出。
3.基督教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减少,教堂冷清;另一方面,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广泛地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其中,英国国教依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通过内部组织的调整改革来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试图继续用基督的法律来规范引导世人的生活。[2]先知乔卡南就是基督教的代言人。剧中反复回荡着的声音,诅咒希律王的皇室成员,预言他所统治的王国的灭亡。这是基督教的声音,预示着一个新的宗教和道德观的降临——“在我之后,将会有位比我更光荣的人来临”。[1]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宗教告诫,俨然一个捍卫信仰与真理的殉道者形象。乔卡南是一个美男子,但满脑子里装的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一个活生生的宗教狂热分子。他对女人怀有一种病态的仇恨,声称“女人是世间万恶之源”[1]。却忘了耶稣之母玛利亚也是女人;他口口声声诅咒莎乐美为“罪恶之女”、“通奸之女”、“巴比伦之女”[1]多达八次,却不知莎乐美是个纯洁的处女。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一生鄙视、拒绝女人,最终死了也未能逃脱女人的亲吻。王尔德借乔卡南这一人物了重现了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对人的束缚和迫害。
4.新的宗教信仰
虽然正统的基督教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挑战,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阶层都变成无神论者。许多知识分子在对耶稣复活信仰丧失后,便去寻求其他的信仰取而代之。例如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便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找到了他自己的上帝,提出了泛神论。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失去宗教信仰后创造出“Agnosticism”(不可知论)一词,成为物竞天择说和不可知论的坚定辩护者。还有托马斯·阿诺德(Thomas Arnold)则创建出自由基督教,倡导把基督教置于一个理智和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广泛教会运动。[3]在王尔德笔下的芸芸众生中同样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上帝,这是对维多利亚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宗教信仰的一种真实的反映和写照。
首先,莎乐美所奉行的就是自己的宗教,她就是一位月亮女神,圣洁的光辉背后确实隐藏着无数的神秘,有时夹杂着冲动,带来毁灭。所以,王尔德的研究学者之一纳萨尔(Christopher S.Nassaar)指出,王尔德借月亮写莎乐美,事实上是把莎乐美与月亮女神西布莉类比。西布莉为了保护自己的童贞,所有牧师须先自阉以后才能任职,连她的祭司加利也不例外。为了报复不贞的情人阿提斯,西布莉把他弄疯,使其最后割下了自己的男性生殖器。[4]在该剧中,莎乐美为了得到先知的吻而要求希律王砍下他的头颅,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说,斩首也像征着阉割。[5]莎乐美的举动,带着因约翰对她的拒绝而对他进行阉割的报复的意味,更彰显了她与西布莉的相似之处。
而希律王自己,没有人知道他心中的神到底是谁。一方面,他很畏惧乔卡南,担心他所预言的事情会发生。虽然他自己矢口否认,但实际上,他一直陷于焦虑的状态中。这实际上也暗示了神权高于政权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希律王十分忠诚于恺撒,话语中充满了对恺撒的感激和尊敬,“恺撒是万物的统治者”“恺撒是上帝”[1]。恺撒大帝征战一生,英勇無畏,在当时很多人眼中已成了神的化身,希律王也不例外,在这里,恺撒就是希律王心中的上帝。
5.结语
《莎乐美》这部传世经典因为其出处而注定了故事本身所包含的宗教性。同时也因为王尔德本身对宗教的着迷而被赋予了更加浓郁的宗教色彩。他所著的《莎乐美》就像一幅微型画卷,为我们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浓重的宗教意识以及与之相反的异教精神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参考文献:
[1]赵武平.王尔德全集[M].第一卷.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阎照祥.英国史(国别史系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艾瑟·哈婷.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M].蒙子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杨韶刚译.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关键词: 莎乐美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 宗教 无神论 基督教
1.引言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历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变革。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特别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严重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石,宗教的大厦开始坍塌。连《圣经》与《福音书》这些宗教经典都遭到人们的质疑,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几乎每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都遭遇了信仰危机,有些人转向不可知论,标榜自己是无神论者;有些人标新立异,一些新教应运而生。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莎乐美》由《马太福音》第14章改编而成,短短的篇幅仿佛一幅微型画,为读者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各种各样宗教信仰的状况。
2.无神论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信仰危机,使维多利亚人不仅质疑基督教的教义,甚至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特别是在19世纪中后期,在自由思想家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下,无神论风声鹤起。当时很多德国的哲学家,如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成为无神论的先行者。他们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反对传统宗教的精神束缚,讴歌人的尊严和自由。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知识分子当中,理性主义的无神论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希罗底就是剧中理性主义无神论的典型代表。
首先,她是象征性神秘主义的反抗者。例如,在剧中人物的眼中,月亮是一种象征。年轻的叙利亚人把对莎乐美的仰慕之情倾注到了对月亮的赞美之中;希罗底的仆人在月色中看到了不祥;而满脑淫欲的希律王则把月亮看成一个赤身裸体的疯女人。惟有希罗底对此嗤之以鼻,“月亮就是月亮,不过如此”[1]。还有,当得知年轻的叙利亚人自刎后,震惊的希律王感觉空气中有翅膀拍动的声音,而希罗底的反应则是“我告诉你,没有什么东西在动。你病了。”一个理性到庸俗冷漠的王后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她的反宗教态度又使之成为无神论的代言人。比如,她对犹太人关于宗教话题的讨论甚是反感,“呵!呵!神迹!我不信神迹。”[1]当然,她的反宗教态度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她与先知乔卡南的冲突上。乔卡南从阴暗的水牢发出的咒语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希罗底,声讨她的乱伦与不义。对此希罗底恨得咬牙切齿,她喋喋不休地向她的丈夫抱怨乔卡南对她的侮辱和诽谤。同时她还竭尽所能对乔卡南冷嘲热讽,如“我不相信预兆。他像个醉汉疯言疯语”[1]。当失去理智的莎乐美向希律王索要乔卡南的头颅,正中希罗底的下怀。最后乔卡南人头落地之时,“希罗底得意地摇着羽扇”[1],一个简单的动作把希罗底胜打败乔卡南后的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乔卡南的死不仅是希罗底的胜出,更是无神论在与基督教争夺阵地中的胜出。
3.基督教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减少,教堂冷清;另一方面,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广泛地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其中,英国国教依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通过内部组织的调整改革来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试图继续用基督的法律来规范引导世人的生活。[2]先知乔卡南就是基督教的代言人。剧中反复回荡着的声音,诅咒希律王的皇室成员,预言他所统治的王国的灭亡。这是基督教的声音,预示着一个新的宗教和道德观的降临——“在我之后,将会有位比我更光荣的人来临”。[1]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宗教告诫,俨然一个捍卫信仰与真理的殉道者形象。乔卡南是一个美男子,但满脑子里装的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一个活生生的宗教狂热分子。他对女人怀有一种病态的仇恨,声称“女人是世间万恶之源”[1]。却忘了耶稣之母玛利亚也是女人;他口口声声诅咒莎乐美为“罪恶之女”、“通奸之女”、“巴比伦之女”[1]多达八次,却不知莎乐美是个纯洁的处女。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一生鄙视、拒绝女人,最终死了也未能逃脱女人的亲吻。王尔德借乔卡南这一人物了重现了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对人的束缚和迫害。
4.新的宗教信仰
虽然正统的基督教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挑战,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阶层都变成无神论者。许多知识分子在对耶稣复活信仰丧失后,便去寻求其他的信仰取而代之。例如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便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找到了他自己的上帝,提出了泛神论。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失去宗教信仰后创造出“Agnosticism”(不可知论)一词,成为物竞天择说和不可知论的坚定辩护者。还有托马斯·阿诺德(Thomas Arnold)则创建出自由基督教,倡导把基督教置于一个理智和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广泛教会运动。[3]在王尔德笔下的芸芸众生中同样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上帝,这是对维多利亚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宗教信仰的一种真实的反映和写照。
首先,莎乐美所奉行的就是自己的宗教,她就是一位月亮女神,圣洁的光辉背后确实隐藏着无数的神秘,有时夹杂着冲动,带来毁灭。所以,王尔德的研究学者之一纳萨尔(Christopher S.Nassaar)指出,王尔德借月亮写莎乐美,事实上是把莎乐美与月亮女神西布莉类比。西布莉为了保护自己的童贞,所有牧师须先自阉以后才能任职,连她的祭司加利也不例外。为了报复不贞的情人阿提斯,西布莉把他弄疯,使其最后割下了自己的男性生殖器。[4]在该剧中,莎乐美为了得到先知的吻而要求希律王砍下他的头颅,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说,斩首也像征着阉割。[5]莎乐美的举动,带着因约翰对她的拒绝而对他进行阉割的报复的意味,更彰显了她与西布莉的相似之处。
而希律王自己,没有人知道他心中的神到底是谁。一方面,他很畏惧乔卡南,担心他所预言的事情会发生。虽然他自己矢口否认,但实际上,他一直陷于焦虑的状态中。这实际上也暗示了神权高于政权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希律王十分忠诚于恺撒,话语中充满了对恺撒的感激和尊敬,“恺撒是万物的统治者”“恺撒是上帝”[1]。恺撒大帝征战一生,英勇無畏,在当时很多人眼中已成了神的化身,希律王也不例外,在这里,恺撒就是希律王心中的上帝。
5.结语
《莎乐美》这部传世经典因为其出处而注定了故事本身所包含的宗教性。同时也因为王尔德本身对宗教的着迷而被赋予了更加浓郁的宗教色彩。他所著的《莎乐美》就像一幅微型画卷,为我们展示了维多利亚时期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浓重的宗教意识以及与之相反的异教精神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参考文献:
[1]赵武平.王尔德全集[M].第一卷.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2]阎照祥.英国史(国别史系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艾瑟·哈婷.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M].蒙子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杨韶刚译.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